笼中奥秘
笼中奥秘
鸟笼虽为寻常物,笼中奥秘不寻常。
经过四年多的跟踪采访,近两年的研究写作,由苏州大学教授、艺术家及工艺美术研究者袁牧先生写作的《大国工匠——南笼泰斗颜虎金》终于出版了。
中国人养鸟的习俗自古有之,古时的文人,读书之余,多以莳花养鸟作为休闲手段,藉以怡悦性情,陶冶情操。鸟笼则是养鸟器具中最重要的一个,伴随着文人雅客的参与,鸟笼的工艺逐渐提升和革新,鸟笼慢慢成为了一种可观赏的文玩。
在过去,鸟笼制作的技艺被圈内人称做“暗行”,秘而不宣。苏州人制作鸟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近千年来苏派鸟笼独树一帜,成为文人竞相追逐的雅物,直至今日亦是如此。苏式鸟笼多有金银镶嵌、金丝扎线、雕刻等装饰工艺,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宋、明清时期的苏派制笼大师、能工巧匠们,制作出了许多传世精品,但到近代制作工艺大多已失传,传下来的实物也更是难得一见。
鸟笼就形制而言,有“南方北圆”之别。苏派鸟笼是方形南笼的代表,而颜虎金则是苏派鸟笼制作技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国工匠——南笼泰斗颜虎金》即是以颜虎金为主线对苏派鸟笼的生成与发展,制作流程和工艺进行研究的专著。
袁牧是一位艺术创作者,也是一位艺术研究的“痴人”,他研究一种艺术尤其是工艺美术,他总是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亲自上手创作,知道把自己也变成了非常老道的创作者,从陶瓷到漆艺,从核雕到竹刻,再到如今的鸟笼,莫不如此。而耗费心血写作而成的专著,则似乎成了“副产品”,从之前《刀尖上的艺术?苏派砖雕》《刀尖上的艺术?苏作核雕》,到刚刚出版的这本《大国工匠——南笼泰斗颜虎金》,莫不如此。
文化名人、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叶正亭先生说他,“袁牧老师是当代江南文人之楷模。”叶正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每见到他,就想起文徵明,想起陆子冈。文徵明之于拙政园,陆子冈之于玉石雕刻,乃至苏州园林、“苏作”种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江南文人的参与,文化人的美学思想与当地能工巧匠的完美结合。袁牧老师就是继承了江南古代文人的衣钵。“他本是个画家、书法家、教书匠,怎么说也是个文科生。但来到他的书房,宛如走进兵工厂,既有开石琢石的铁机器,又有采战竹子的锯子、斧子,更有用以雕刻竹木、蜜蜡、果核等必备的几十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刀具,还有凿子、锉刀、台钳等,看得人眼花缭乱——他俨然是个工科生,俨然是个万能工匠。”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重农轻商忌工,从事手工艺的人基本都是文盲,文人又不屑与之为伍,故而留下的文史资料极少。为了弥补文字记载之不足,袁牧教授花了大半年功夫,查阅了各大博物馆所藏绘画图录,力所能及地检阅了寺院、藏经洞和墓穴壁画,用图像学的方法探寻解析鸟笼的生成和发展历史。书中呈现最早的方形鸟笼图像是宋代佚名作者所绘的《蕉石婴戏图》。在随后的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和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上都有鸟笼图像。古人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却用图像给我们绘制了一段鸟笼发展史。
《大国工匠——南笼泰斗颜虎金》不是一个手艺人的传记,而是一本由人及艺,循艺溯源,就艺论技,因艺传家的“江南人文工艺誌”。该书通过对颜虎金从艺和传艺轨迹的梳理,呈现的不仅是他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文,而是以他为主线的南笼制作技艺的流变和生存状况,覆斗式官印笼的形制和样式,以及因颜虎金而传续下来的苏派南笼手艺血脉。
看书名,这本书貌似传记,读内容,它其实是一本由人及艺的苏式鸟笼研究专著。该书虽然定名从人出发,但它并非只是记录一个手艺人的从艺历程,而是从他一生多舛的命运轨迹中总结其从艺的规律,进而透析他不计回报地传艺授徒的成因。
该书共分上、中、下三部分,“手艺人生”只是该书的上部,中部“技艺传承”是该书文史和技艺研究的重点,而下部“手艺家谱”则完整地呈现因颜虎金而传续下来的苏派南笼的手艺血脉。
《大国工匠——南笼泰斗颜虎金》既是一本苏式方形鸟笼的研究专著,又是一本鸟笼制作的技法书籍。每一处用材,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技法都详尽地呈现,甚至每个结点的角度,每个孔径的尺寸都严格记录。袁牧自信地表示:“毫不夸张地说,一位从未做过鸟笼的人,只要按照书中步骤和数据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做出一只苏式方形鸟笼。”
接下来,我们可以说说颜虎金这个人了。
虎心雕笼
正如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人不得不经历的艰难人世,颜虎金也有一个凄苦的青少年时代,6岁私塾,9岁辍学,少年时父亲就已去世,母亲再嫁。十八岁过后参加工作了,一想起弟弟妹妹们来,他仍每每在深夜里哭醒。
第一份工作,无锡硕放镇修建机场,他做土建,苦活。半年后,又跑去大西北,甘肃天水一带,修建铁路,他做开山放炮的活计,苦加危险。再两年,回到苏州,进当时的苏州砖瓦厂,经历他一生中最苦的日子,一天要搬运超过60吨的坯料,这时候他只有21岁。
年少时的难,和青年时的苦,教会了颜虎金一件事情,那就是对穷苦人的悲悯。这是他日后无偿授艺的道德原点。28岁那年,颜虎金考虑,不能再让孩子跟着自己受苦,于是他开始寻找赚钱的门路。有一次他在地摊上看到一本关于鸟笼和玩鸟的书,当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他又到满苏州地溜了一圈,发现养鸟、玩鸟的人群颇为庞大,他进一步笃定做鸟笼应该是一门不错的营生,只要做得好,永远不愁人买。
养鸟、遛鸟的雅好,在中国已经盛行了几百年,在养鸟人眼中,鸟笼的品质,直接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因此好的鸟笼一向备受追捧。苏帮的鸟笼,自明清以来就非常有名,玩鸟界素有南笼北笼之说,南笼指的就是苏帮鸟笼,而北笼,指的则是天津帮做的鸟笼。那时候苏州叫得上名号的有三个制作鸟笼的师傅,其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叫任瑞林。这位老先生制作的鸟笼,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求购者要先把鸟笼钱2元钱付掉,至于何时拿到货说不准,但至少排在1年以后。
这位任老先生十分珍爱自己的技艺,从不收徒,且防止别人的偷师已经到了严防死守的地步,他做鸟笼的地方任何人不得进入,他在楼上做的时候,他的太太就在楼下“站岗”。因此别人连他做鸟笼的工具都没见到过。
颜虎金考虑到拜师这条路是无论如何走不通了,便千方百计买来任老先生制作、被主人不慎损坏的鸟笼,拿回家拆解、研究,反复琢磨,“反向工程”做了两三年,把各个工艺环节都吃透了。拿到市场上,大火,被赞叹工艺更在任老之上。听说苏州有一位年轻的颜师傅鸟笼做得漂亮,许多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养鸟者也都纷纷找上门来,定制鸟笼。
同行也许是冤家,但也许也是惺惺相惜的,任瑞林老先生就是后者,发现有个年轻后生势头大有超越自己之势头,竟主动找上门来:“虎金啊,我看了你的笼子了,我是蛮佩服你的!”
得到大师首肯,颜虎金并未志得意满、喜形于色,反而更加谦逊,尊任老为师。自此二人成为忘年之交,任老先生在技艺方面悉心指导、倾囊相授,告诉颜虎金毛竹改怎么选材,怎么处理,要立冬过后再上山选料、一定要选7年以上的老竹子;竹子要从山上扛下来,不能拖下来;煮竹子要煮到什么程度;一定要过黄梅天过后再把保藏的竹子拿下来使用等等。
颜虎金骨子里有一种叫做“死磕”的DNA,在工厂的时候曾为同事打抱不平愤而“出头”,做鸟笼的时候更把“死磕”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不满意于雕花的工艺,得知浙江东阳的木雕技艺精致入微,便专程前往东阳寻访名师。他在任瑞林老先生所授中草药熬煮上色秘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改良,从而使被处理过的竹料长年不霉、不蛀。
冰临梅顶
说到“死磕”,不能不说颜虎金死磕了20年终致成功的一项失传绝学:冰梅顶。
冰梅顶鸟笼,集各式雕法于一体:主框架采用圆雕,笼身采用双面雕花插屏,笼顶和笼身则处处有浮雕痕迹,顶部洒缀五朵冰梅,清新古朴。在颜虎金最具代表性的苏式冰梅顶葫芦藤绞丝绣眼笼中,他用到的材料有竹、瘿木、象牙、金、银、铜等,使用的工艺有绞丝、浮雕、镂雕、圆雕、两面雕、浅刻、镶嵌、錾金、鎏金等。所谓的冰梅顶,是形似官印的鸟笼其顶部状似花窗的结构,看似使用的镂空工艺实则完全不是,而是由七八十根长短不一的“梅梗”,采用榫卯结构精巧连接,而不用任何胶黏材料,这就像搭积木一样,搭好的积木如何能经得起横向的撞击?
上述描述,可能会有来自结构力学方面的质疑——失去了竖向的支撑,这种水平面的连接结构岂非脆弱不堪极易压垮?这便是冰梅顶工艺的强大和神秘之处——经颜虎金多次的公开测试,在其顶面压上80斤的重量仍岿然不动。
这个绝技是100多年前苏州的制笼匠人的发明,然而或已失传许久,连收藏界都罕有听闻。颜虎金是在48岁那年听说一个上海藏家在苏州收了一对极品鸟笼,便一路寻访,最终与鸟笼未有一面之缘,只得了鸟笼的两张照片——然而已足以令颜虎金深感震惊,100多年前之人如何做到把几十根独立小小的骨骼连接成一个具有强支撑力的整体,百思不得其解。
颜虎金足足思考了20年,未敢动手,亦毫无头绪。然而他并未放弃,直到68岁那年,方才决心一试。难以尽述其中历经了多少困难和失败,然而最终竟给他做出来了!
冰梅顶系列鸟笼,应该说是颜虎金的独门绝学了,又因其工艺繁复,产量稀少,14年只出了三十多个成品,因此极受藏家热捧。颜氏出品的“虎”字标冰梅顶鸟笼,价格通常都在数十万元一只,媒体曾报道过颜虎金一只卖到18万元的“天价”鸟笼,然而事实上,这并不是颜虎金作品里面最贵的,他有一对被浙江一家博物馆收藏的作品,成交价是58万元。
现在,苏派鸟笼制作技艺于已经入选苏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派鸟笼技艺的当代源头颜虎金被认定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是苏派鸟笼当仁不让的代表者和当之无愧的“南笼泰斗”。
“当代源头”四字,绝不是作者的过誉。作为一门古老技艺在当代的发端,他当得起;打破其作为“暗行”的单线传承格局,从而大范围开枝散叶,形成浩浩汤汤之势,他更当得起。当前我们国家所提倡和引导的精准扶贫,他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做了,他的传授与扶持,让安徽、浙江一些地方整个村子大部分人都得以以鸟笼制作为业,全村脱贫致富——在这里,他亦是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