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铜仁

发布:2020-08-15 15:53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铜仁是苏州的对口帮扶城市,因此,2009苏州创博会上之于铜仁而言,并不算是“客场”,而是“主场”。

在短短两天时间里,铜仁文创产品、农特产品在苏州市场深受欢迎。开馆当天,过半商品卖断脱销,辗转从“现场卖”变身为“线上卖”,参展企业还与前来展馆考察的不少苏州企业达成意向性项目合作,实现了“云上创博会——永不落幕的文创交易平台”。而直到过了8月2日,苏州创博会结束了,铜仁文创产品、农特产品在苏州市场的销售却依然火爆。

在“看见大山”,看见了铜仁

在苏州创博会,铜仁和苏州,有深入的互动,也有充分的交融。来自苏州大学的范炜焱、郑丽虹老师“看见大山”团队展台,展位不大,却占据整个博览会展馆的“C位”。“看见大山”拿出来的作品,全部和铜仁有关。

武陵山脉的主峰,云雾缭绕,仙气氤氲,汤水潺潺。2019年9月,范炜焱、郑丽虹一行近20人师生团队,走进铜仁,开启他们的公益扶贫项目“看见大山”第四季,他们白天翻山越岭,晚上头脑风暴,穿梭于武陵山脉间,在地田野考察了16项非遗和8个古镇村落遗址,对当地非遗活化、人文传承、生态保护有了较为全面地理解与探索,并形成了40件SKU设计方案。期间CCTV的“新闻联播”在9月15日、CCTV的“朝闻天下”在9月18日都对“看见大山”的活动进行了报道。

第九届苏州创博会,正式范炜焱、郑丽虹“看见大山”第四季的“成果展示会”,他们在展会上展出了汇集家具、家居、美食、化妆品、服饰配件、鞋履、首饰、文具等8个类别的设计扶贫作品,让尚存在山村间古老的非遗技艺融入当代生活。

《看见大山》团队来自于苏州大学精准扶贫与非遗传承的“文化帮扶”项目,由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法国国家纺织品设计工程师范炜焱主创并主持,其成员还包括: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郑丽虹博士,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李一城博士,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吴莹莹老师,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宋学宏副教授,以及苏州大学各级研究生、大学生。他们的宗旨是将传统与创新、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更加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以专业的设计研发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团队的成员是一群热爱非遗文化、热衷公益事业、推崇生态平衡的设计师、学者、科技 人员、物联网专家所组成,通过他们的学识和见解,与贫困地区的非遗手艺、农业养殖等从业人员联络,推动和实现在地扶贫,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在“桃花源”,看见了非遗美

在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众多的特色展馆中,铜仁展馆木质的土家吊脚楼外形在翠竹掩映中尤为吸睛,犹如在浩瀚星海里与桃花源的突然偶遇。

桃花源是都市人对生活最真切的向往,是乡愁,是依恋、是思想灵魂的归处。“你向往的正是我所拥有的。” 桃源铜仁地处武陵腹地,拥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森林覆盖面积多达65%,“绿色”是铜仁最鲜亮的底色。这里,县县有穿城秀水,乡乡有青山绿水,村村有田园山水。巍峨梵净山更是铜仁的骄傲,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是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名动中国,惊艳世界。

铜仁地处黔湘渝三省结合部,是贵州向东开放的门户和桥头堡,辖2区8县,总人口446万,聚居着汉、苗、侗、土家、仡佬等29个民族,民族文化多元,内涵丰富,淳朴的民族风情,铸就了铜仁“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形象。展馆大门中间,古朴的手绘铜仁地图、沙盘上云雾缭绕的梵净山浓缩自然景观,展馆侧面巨大的石阡非遗蜡染布都非常惹眼,聚集了一批又一批“门外客”,拿着专业的“长枪短炮”,选取各种角度,以“桃源铜仁”为背景,以“文创铜仁”为元素,沉醉在艺术创作当中。

拒绝同质化,非遗之魅已经成为铜仁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铜仁造”彰显出独有古老韵味。铜仁特色馆内,箫笛笛声悠扬婉转,闭目聆听,犹如山间溪水潺潺,或是飞瀑高悬落下,或是翠鸟振翅而飞。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傩面具。傩面具是傩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傩堂戏面具的人物有唐氏太婆、尖角将军、关圣帝君、九州和尚、开山将军、梁山土地、秦童等24个,每一个面具背后,又有一段传奇的故事。特别是面具特征,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是当地传统民间木雕工艺的典型代表。

思南土家族剪纸也荣登多家媒体版面。剪纸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思南土家剪纸不仅是民间艺人技艺的体现,更多的是细节中土家文化的具象带来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样的“非遗文化”还有很多,铜仁历史源远流长,古为黔中郡腹部地区,湘楚文化、巴蜀文化在这里相互浸润融合。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7项;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人。

在“铜仁馆”,看见了未来

不是原始的都是美丽的,还需要一颗“匠心”,一双“巧手”。

“这个竹亭子好有趣是怎么做的,用竹签子一根一根粘上去的吗?”“不是,这是用楠竹拉丝,打磨,雕刻而成的,它分为几个部分……”在展馆内,铜仁卉茂竹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江华耐心地为好奇的参观人员讲解制作工艺。

山是铜仁的魂,大山孕育万物,也赐予在铜仁太多珍宝,比如藤与竹。大山里的“匠心”把笔直不弯的竹打造出更多的艺术形态,生活化的杯碗碟盘、刀叉勺筷,抽象化的花鸟鱼虫,庭院阁楼;赋予了柔软坚韧的藤蔓更多坚硬,用编织的手法制作成可以数倍承重的藤桌藤椅、藤盘藤包,呆萌可爱的动物玩偶,时尚炫酷的装饰造型。

保留原始“滋味”,充满生活气息,带着艺术“感觉”,以制作独特,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做工精良,形成了具有浓厚铜仁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原生态文创产品。

“我是从小就喜欢做手工艺,现在通过手艺把家乡丰富的楠竹资源利用起来,创造出更多实用、有趣的工艺品。”姚江华说,匠心其实就是耐心,细细打磨,把美的变得更美,纯朴的变得更加纯朴,精致的变得更精致。

“一根藤,一个我们制作好了的椅子架,就可以解决一个贫困人口的就业,这是匠心带来的福利。”沿河红峰藤制品有限公司经理蒋晓红说,铜仁藤编很受市场欢迎,外销市场广阔。

大山馈赠的原始远不止这些,在铜仁,珍贵的朱砂、独一无二的紫袍玉带石、少数民族钟情的银制品也被匠心赋予了新的生命,刺绣(蜡染)、纸伞充满了文艺气息。展会上,最为走俏的是手工银制品,开卖当天就售出一万五千多元。

十三五期间,铜仁高度重视对文创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先后出台了《铜仁“十三五”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动文化铜仁建设全力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铜仁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升级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20余项,形成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充分给予了“匠心”发展的空间。同时,带着这群“匠心”举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外出参加“创博会”等各类展销活动,让文化与文化交流,创意与创意碰撞。通过培育和扶持,形成了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铜仁市万山区丹缘朱砂工艺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新、专、特、新”中小文化企业。

铜仁文创让生态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侗族文化在这里尽显,乡场、乡情、乡土在这里共融。在铜仁文创产品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带动了大山里的农特产品热销,创造了展出第一天过半商品卖断货,从“现场卖”变身为“线上卖”的销售热况。

截至8月1日,铜仁文创和农特产品在苏州创博会上,销售额达15余万元,其中线上销售1000余件(盒)、达成合作意向15个1200余万元、订单18笔2000余万元。直播带货观看17万人次。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