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红《房子的记忆》: 阡陌当弦,岁月如歌
发布:2022-07-14 13:51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打开希望之门,奔向小康之路。《房子的记忆》:一部书写中国农民妈妈“李焕英”的故事,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殷建红的成长之路。他和“贾玲”一样自始至终怀揣着梦想,用一路走到底的执着精神,最终敲开了文学艺术之门。7月3日上午,在第十二届江苏书展上,苏州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殷建红携作品《房子的记忆》与广大读者见面。
见面会上,苏州工业园区宣传和统战部副部长张蓁表示,殷建红的作品始终根深于园区,写出了很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小说和散文,特别是这篇纪实性的《房子的记忆》,以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为背景,不仅记录了园区沧桑巨变,也书写了历史变化的时代意义,把园区“前世今生”的发展史用笔墨一一描绘出来。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园区人不畏艰辛,勇于探索,不断向前的园区人的精神面貌,希望他在今后能为园区写出更多更好地精品力作。
江苏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祁智对殷建红的创作路径给予了肯定,他指出,殷建红的作品充斥浓郁的苏州情调,亲切的乡音乡情,扑面的生活气息,运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沐浴着读者身心。祁智强调,今天发布的《房子的记忆》,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了殷建红家房子变迁的生活纪实,也见证了中国穷苦农民家庭,从穷苦农民变成了走在改革前沿的苏州城里人,除了给奔小康之路带来很多闪光的东西,还带来了成长故事及其思考。正如祁智在《房子的记忆》扉页上的推荐语写的“《房子的记忆》,时间的印记,乡村少年的驻足或奔跑,静默或者长啸。阡陌当弦,岁月如歌。”
阡陌当弦,岁月如歌
自强不息、坚持不懈是浇灌梦想花开的执着精神,殷建红的成长之路生动地诠释了梦想改变命运的力量。当年担任胜浦中学副校长,殷建红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卢根泉也来到现场向读者朋友们剧透,殷建红读书时期的少年成长趣事和写作方面的小故事。
殷建红是土生土长的苏州园区胜浦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十七岁开始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童话、报告文学、诗歌等作品一百余万字。曾获第十三、十四届冰心儿童文学奖,第十六届冰心儿童文学奖大奖,高士其科普作品征文一等奖等,有十余篇作品入选各种年度选本。出版有中短篇儿童小说集《就这样长大》、少年寻根长篇小说三部曲《十图桥》《百步街》《千河镇》;梦寻江南系列《外婆桥》《水天堂》《姚家弄的猫》全三本,以苏州为背景,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柔美,和江南人的现代面貌。殷建红的作品风格多样,自始至终扎根在苏州的土壤,运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认知和情感教育,给人很多思考,令人回味。
在说到创作初衷时,殷建红表示,我在写这本书稿时,纯属是经历,是感动,是报恩。我一开始是在企业里上班,2005年底到现在转型到街道上班,一晃将近18年。我更加亲眼目睹了园区轰轰烈烈的变化,特别是亲眼见证了农村动迁,记录了一段段难忘岁月,我特别想写一本书,记录一下我们的曾经老家,我们的亲朋好友,记录一下园区农民“洗脚上岸”的生活变化,学习情况,随之就有了这本《房子的记忆》,描写的既是乡村少年的追梦史,也是一段乡土中国的变迁史,更是记录苏州工业园区历经27年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活动现场,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赵亮还为30多位园区青少年代表进行了赠书,让更多园区青少年热爱园区,读懂园区,为园区发展贡献每一位园区人的力量。
第三人称 第一现场
《房子的记忆》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了殷建红家房子的五次变迁——从草房子,到二间老房子,到三间平房,再到三层楼房,农村动迁后,他和哥哥两家分别搬进了公寓房,最后又买房住到商品房小区,也见证了中国穷苦农民家庭,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从穷苦农民变成了走在改革前沿的苏州城里人,除了给奔小康之路带来很多闪光的东西,还带来了成长故事及其思考。殷建红说,在这段老房子尘封的故事里,像摄氏37度的母爱,给予他安稳岁月,帮助其打开希望之门,奔向小康之路,最终抵达梦想彼岸。
殷建红从小家境贫困,当年家里没有房子,在草棚里度日,母亲身体残疾,父亲是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但他没有因此自卑,小时候喜欢舞枪弄棒,长大了钟情于吟诗作文。在母亲的谆谆教诲和哥哥热爱学习的表率下,殷建红喜欢上了阅读,并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文学。
殷建红的作品以爱与真情为主线,描绘了他所熟悉的乡村少年的爱与哀愁、梦与追求。他的长篇散文《房子的记忆》,描写了他在母亲的帮助下,成为了一个满怀正能量的励志少年。他用妙笔描绘出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在文学路上书写着自己的精神之旅。
昔日益远 梦想愈近
作为家乡建设者的一员,他追寻着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前那个特定的时期、特定区域的原生态风貌。昔日的宅基地上,农田里筑起了宽阔的道路、建起了现代化的工业厂房和高耸入云的现代化楼群;昔日的农民“洗脚上岸”,成了城市居民。乡村日渐远去,但记忆犹在眼前,面貌逐渐模糊,却如褪色的相片和斑驳的故事挥之不去。对家乡的那种诚挚感情难以割舍,对小时候在那里生活、读书、游玩的情景念念不忘!这些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生养分。他的少年寻根小说三部曲《十图桥》《百步街》《千河镇》,他的梦寻江南系列新书《外婆桥》《水天堂》《姚家弄的猫》,在苏州这个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其历史渊源、历史文化、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眷眷之心令人难忘。
殷建红的作品风格多样,自始至终扎根在苏州的土壤,运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认知和情感教育,给人很多思考,让人回味。
殷建红从小出生在农村,没有书读,就到图书馆里翻阅;没有门路,他就投稿信满天飞。在困难面前,殷建红从来没有退缩,挺身而进,执着努力。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尽管医生诊断不能干活,但她自始至终像花一样绽放着自己的精彩。
“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才能看到黎明前的曙光。”殷建红说,他的成功来自于老师的鼓励,当村上的其他人都劝他不要摆弄那些不着边际、不切实际的诗歌和文章,而要学好功课找份好工作时,老师却对这个爱读书爱写作的小男孩说“前途不可限量”。如果说这份鼓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梦想的种子,那么浇灌梦想开花的则是他长期以来对写作的执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