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成就了“塞上江南”?

发布:2019-10-20 15:59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是谁成就了“塞上江南”?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黄河历史上几次改道,终于在中游地方画出一个汉字“几”
的形状。 这“几”字规则的一边,是银川平原的所在。 “几”字河
道,卸掉了河水自山口带来的凶猛气势,在这一边变的温温顺
顺。 携沙带土的河水,到这里有些不堪重负,一股脑把泥沙都沉
在这里。 久了,大片肥的土地有了。
自秦汉时期,这里就有边军驻扎。 口粮是边军的基本问题。
军人屯边,开凿水利。 就有了宁夏境内的秦渠、汉渠、唐渠。 代代
疏浚,沿用至今。 沟渠密集的地方,林木成荫,秋收时候,瓜果飘
香。 若是下过几场雨水,那不淋不漓的样子,真的像极了江浙的
江南。
只有低头看沟渠里,引自黄河去不掉黄色的水,才露出马
脚,恍然知道其真实的所在。
历史上,与宁夏有关的著名事件,便是“安史之乱”。 乱世之
时,唐明皇李隆基仓皇退位,由戍边驻扎灵武的儿子继位,为唐
肃宗。 至今,一些山上还能看到长短不一的绵延的城墙遗迹,以
及一些大的孤零零的土方或石方,那是烽火台的残迹。 在西北
苍凉的戈壁上,这些奇迹的存在,给人一种肃穆的沧桑感。
到宋代,中原宋王朝外,建立了以今天宁夏首府银川为中
心的西夏王朝,那时,银川称兴庆。 建立西夏的,是党项人。 唐代
动乱时,党项人护国有功,被赐国姓,才有了西夏的开国皇帝
“李元昊”。 党项人,原本是在西藏、四川、甘肃、陕西等几地交界
的地方活动的游牧民族。 唐时,夹在西藏强大的吐蕃王朝和唐
王朝中间,屡受吐蕃欺凌,几次三番,最终归降唐,被整体搬迁
到西北。
党项族人在多民族的交融中消失了。 之后的王朝,都是大
一统的格局。 清代,清政府派驻官兵屯边,并迁徙中原居民前
往。 当时迁来的居民,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湖北、陕西四地,移
民带着各地口音,不断交融,形成了今天的宁夏地方方言。
同时,来自稻米之乡的屯边边民,发现了银川平原可以种
植水稻的秘密,并且带来了水稻的耕种技术。 宁夏水稻一年熟
一季,由于昼夜温差大,且生长速度相对缓慢,冲刷平原土壤肥
沃,依靠黄河灌溉,水分饱满,稻米积累的养分充足,质量上乘。
清朝时,成为宫廷御用米。
2017 年 10 月 10 日,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灌排委执行理事
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被正式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宁夏回
族自治区终于拥有了第一个“世界遗产”。 “塞上江南”有了文化
之魂,极大提升了宁夏知名度。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黄河自黑山峡小观音进入宁夏,过境 397 公里后,再由石
嘴山三道坎出境,其间冲淤形成了宁夏平原。 以青铜峡为界,青
铜峡以上被称作卫宁平原,青铜峡以下就是银川平原。
宁夏平原南高北低形成适度坡降。 古人利用独特的地理条
件, 借助天然的沟渠和高度差距把黄河水引入宁夏各地的农
田,让黄河为宁夏人民服务。
无比狂暴的黄河,在宁夏却温顺而丰腴,可谓是“天下黄河
富宁夏”。 经过历代不间断的开发利用,宁夏平原的黄河文明终
于成型,“塞北江南”传享千载。
两千多年来修建的古渠, 不仅是重要的农业辅助设施,更
是中央王朝屯守西北的重点设施。 一条条走势雄奇、蜿蜒百里
的引黄古渠至今仍在流淌,为驻守北方的历代军队提供了充足
的后勤保障,发挥了重要的屯边作用。
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政治角度看来,宁夏的水利开发建
设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宁夏自身历史的写照。
宁夏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宁夏灌区
由此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大型灌区之一, 距今已经有 2200 多年
的历史。 随着朝代的兴衰更替,灌区的发展盛进衰退,由小变
大。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从秦代大将蒙恬开疆、军民屯垦,
到汉代已经有了很多现代古渠的雏形。 古渠的导引极大促进了
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后来汉武帝北上打匈奴,张骞开西
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果没有西套平原(银川平原),西汉对西北的扩展是
可能的么?
从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 14 条古渠的名字就
能发现, 历朝历代的宁夏人民都没有放弃对黄河的利用。
对于宁夏人来说,引流利用黄河的水资源正是生产生活的
一部分。
如今,宁夏引黄古灌区范围 8600 平方公里,引黄干渠
25 条,总灌溉面积达到 828 万亩。 为北方之最,排在全国
前列。 对于整体干旱的北方来说,宁夏的水资源利用水平
是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
出青铜峡,黄河与各引黄干渠,便在银川平原蔓延开
来。
随着岁月的变迁和自然的演变,现存古渠有的冲毁淤
废,有的重修合并后更换了名称,有的至今仍然在发挥作
用。 与此同时,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
卷埽技术、元代的控水闸堰、明代的石闸水则、清代的封表
轮灌等技术也一直沿用至今。 引黄古灌区的形成提升了区
域人口与经济承载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效益的
最大化,保障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更有专家评论称:宁夏引黄古灌区对汉代版图乃至汉
唐盛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汉、唐时代,以黄河流
域为核心形成的中华帝国,在西北方向的扩张,需要跨越
黄土高原这一相对缺水地带,而黄土高原对面,河套平原
尤其其中的西套平原是重要的战略支撑。
黄土高原西北向,最富饶的绿洲:河套平原,银川平原
为其中西套平原。
对黄河利用最积极的宁夏平原灌区, 和河套灌区一
起,就是当时中华帝国的农业后花园。 即使中央王朝对此
失去了控制,也仍然无法阻挡黄河古灌区的农业潜力发挥
作用。
在宋代, 版图并不大的西夏王朝就依靠古灌区的滋
养,在列强争霸的乱世里存活了近 200 年。 我们可以将西
夏理解为宁夏+半个甘肃。
在西夏王朝覆灭后,宁夏地区无人管理,陷入了沟渠
破败、生产衰退的惨淡景象。 直到 1264 年,郭守敬随中书
左垂张文谦行视宁夏,才有感于人民的困苦,决心开挖毁
坏淤浅的灌渠。 经过数年劳作,共修复、疏浚主干渠 12 条,
使 9 万余顷土地恢复了灌溉。 这次修复的沿河渠道坝闸,
设计精细、质量坚固,使得宁夏地区的生产力得到了有效
恢复。
明清时期,统治者对有河渠之利的宁夏河套地区更为
重视,宁夏引黄灌溉也走向了高峰。 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大
清、惠农、昌润、唐徕、汉延等渠组成的河西五大渠。 使得宁
夏成为了中国西北一大粮仓,并惠及全国。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民穷财尽,别说开拓新的灌溉体
系,连出钱维护这套水利系统都做不到。 这个宏伟的水利
系统便荒废了下来,随着水利系统的荒废,宁夏地区也衰
落了下去。
直到清末维新人士王树楠在中宁任官时,见到了荒废
的水渠以及生灵涂炭的土地,便决心修复位于最贫困地区
中宁县的七星渠。
以当时的财政实力和民力,重建七星渠的困难可想而
知。 但在宁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七星渠还是以一个全新
的面貌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自此,中宁县也摆脱贫困成
为了闻名世界的“枸杞之乡”。 以陕甘宁边区为根据地的红
军,也从古渠修复工程中获益,积蓄实力把革命带向全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 灌区的规模迅速发展。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旧渠系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改造,新开
第一、二农场渠,西干渠,东干渠等干支渠。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渠道的现代化加固和更新改
造被提上了日程, 通过一系列信息化和节水改造工程,灌
区的供水保证率大幅提高。 对于宁夏的经济发展,黄河古
灌区的作用正在越来越大。
目前宁夏引黄古灌区涉及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
固原五个地市的十八个县市区, 其中历史过百年的古渠
14 条,总长 1200 多公里,灌溉面积 540 多万亩。
引黄古灌区加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不仅可以全
面提升宁夏水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品味,促进并带动全域旅
游及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强全宁夏回汉
各族群众对水利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不过,申遗成功还只是对古渠再开发的第一步。 随之
而来的传承、保护和开发才是古渠工作的最终目的。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历代引黄灌溉的发展,造就了宁夏平原丰富而独特的
农田生态系统,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宁夏引黄
古灌区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 在干旱贫瘠的西北地区,也
可以创造出环境、土地、人口协调发展的区域。
对黄河的科学利用,能使像宁夏平原这样的沙漠绿洲
不断扩大, 这对于整个中国北方而言都不失为一个福音。
持续地推进对黄河灌区的开发,局部突破“胡焕庸线”也不
是不可能。 中国千年来的农业地理史极可能被改写。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