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变: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

发布:2022-10-29 15:57    来源:长三角时讯

十年之变: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

文/朱永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基础教育从不均衡到基本均衡,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跨越。
坚持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十年来,我国坚持推进教育公平,重点支持西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短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1年底,已经全面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目前,我国已建立健全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十年来,围绕破解“入园难”等问题,国家出台了两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十年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加快普及发展步伐,如期实现普及目标,为更多适龄学生提供了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国家连续实施了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也从层次走向类型、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
第二,基础教育的管理秩序、办学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构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首先是“双减”政策强力出台。双减政策的实施,使教育生态稳步向好。义务教育阶段掐尖招生、校外培训广告满天飞等现象基本绝迹,社会的教育焦虑得到缓解,对教育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再次重申了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这样的功能定位。
其次是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劳动教育的回归,也是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印发,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的颁布,把重视劳动教育从制度上确立下来,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开启了劳动教育新时代,打开了“五育并举”新局面。
再次是教师队伍数量质量明显提升。十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实现了量质齐升。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省市县三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已如期达到或高于国家基本标准,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资源的城乡均衡配置。与此同时,教师队伍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迈上了新的台阶。
最后是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建成运营。我曾在全国两会多次呼吁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和国家教育数据库。十年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尤其是2020年疫情之后,加强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建立了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资源建设统一汇聚起来的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有效服务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和“双减”工作的落实。
第三,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和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监测的结果显示,近三年义务教育阶段约80%的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了中等以上的水平。2018年,中国京沪苏浙四省市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对15岁学生的PISA测试,全部三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在79个参测国家(地区)中均排名第一。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SSES)是继PISA测试之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的又一项大规模国际测评项目,首轮测评表明,与全球9个国家的10个城市相比,中国苏州的学生5个维度15种能力的分值在全球名列前茅。这些省市虽然不能代表全国的总体水平,但至少说明我国有部分省市的教育质量已迈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系列新变化,得益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密集出台了系列重要文件,并从布局规划、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这些政策注重对国际趋势的研判和对国情的把握,注重对人民需求的回应和对教育问题的解决,对于破解基础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四梁八柱”,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