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六百年

发布:2021-08-30 10:28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核雕在中国流布很广,从南到北,无论是汉族的乡村城市,还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到处都可以看到核雕的身影。核雕诞生的历史悠长,悠长到我们难以判定其产生的年代。

核雕虽然只是工艺美术领域中的“雕虫小技”,但其精巧的造型,精微的雕刻和精致的意趣却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历代文人墨客更是对其珍爱有加,甚至不吝笔墨题记颂咏。

正是由于古人的那些诗文笔记,我们今天才得以领略到了五百多年前“核舟”的精彩,同时也知道了一位叫“王叔远”的苏州工匠,可巧的是,在古人那些关于核雕事迹和人物的记载中,绝大部分都与苏州有关,在他们的文字中,不是吴人雅玩轶事就是苏州工匠。

核雕的起与兴

 

核雕,这一在长宽不过数公分的窄小空间上进行的雕刻艺术,给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精微世界的窗,在这些果核雕刻上,人们欣赏到的不仅是精美绝伦的艺术,还有不可思议的技艺。核雕,这一中国造型艺术中的奇葩,丰富了我国雕刻艺术的品种,彪炳了“微雕神技”的艺术地位。

雕刻——作为一种表述思想的方式,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诞生,是人类掌握得最早的一种造型技艺之一。雕刻对于生活于东亚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先民来说,却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不仅在象牙贝壳上雕刻钻孔,还在玉石甲骨上刻画纹饰符号,那些远古先民所留下的刻画痕迹,是他们写给我们的历史。

雕刻和雕塑在造型的方法上虽然有所差异,一个是减法,一个是加法,但是,从造型的属性上讲,雕刻与雕塑都同属于一个类型,它们都属于三维立体空间艺术,因此,探析雕刻的发展历程自然要和雕塑联系起来。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从造型方式和体量空间上看,呈现出一个由小变大,又从大变小的过程。

核雕始于何时,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传说中的核雕历史悠久,有人说宋代就有了核雕,但是,至少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宋代已经有了这种工艺形式,从目前所能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看,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明代。

明代出现果核雕刻这一工艺新品种并不奇怪,这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时期的苏州,在全国经济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良好的自然资源,丰厚的经济基础营造了“黄金万两水西东”的商业空间,自然,苏州成了经商和玩乐的天堂,也成了聚拢各方巧工良材的宝地。

在文化艺术上,尤其在工艺美术上,明代为清朝的繁荣开启了帷幔。宣德至弘治年(1398-1509)间,社会安定,经济昌盛,文化艺术逐渐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不仅民间文玩之风大盛,就连皇亲国戚们也乐此不疲。明代后期,文玩之风盛烈,朱由校皇帝钟情核雕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在工艺美术方面,瓷器、景泰蓝、漆器、织绣等都取得了超越前代的长足发展,特别是果核雕刻,不仅创立了新的工艺品种,还出现了如王叔远、夏白眼等一众核雕高手。

核舟作为雕刻题材,之所以累累出现的文人笔记文字中,则是因为其精巧的“鬼工”技艺达到了常人不可思议的程度。明代核雕,除了那些赏心悦目的花鸟鱼虫,机巧精湛的核舟外,最难能可贵的还有那些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世俗题材。从传世核雕作品中,我们还知道了明代时期的核雕载体主要以桃核为主,兼用其他如杏核、杨梅核和橄榄核。

明代核雕受竹刻影响明显,在造型上承继了民间工艺的传统样式,呈现出古朴写意,浑厚简洁的风格。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瓜果花篮,都强调整体造型,不过多地在意细节的刻画。在体面的转换上并不太在意修整园转的关系而呈现出棱角分明的外形。在雕刻运刀时往往以直线为主,用刀刚劲有力,干净利落,细节处不够工整,人与物难以融为一体,镂空处钻孔痕迹明显,后期打磨也较粗糙。

清代核雕在明代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雕刻内容上逐渐从古人诗句、文人雅集等题材中向世俗生活拓展;在雕刻技巧上更加精细入微,已经由粗犷写意“粗大明”发展到“刻棘镂尘”的“鬼工”程度;社会对核雕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普及程度也有所扩大,核雕不再局限于苏州地区,广东、浙江、山东、陕西、河北等地也相继出现了这一工艺形式。

晚清民国时期,文玩市场的变化不得不让以竹刻和牙雕入行的苏州雕刻艺人殷根福思考如何选择新的经营品种,以应对日益凋敝的文玩生意。当他尝试用橄榄核雕刻罗汉头并将其串成念珠销售后,却得到了极大的商业成功。

苏作核雕的流布

 

纵观核雕工艺的发展历程,这一孕育于宋元、发端于明清的工艺形式只是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后起之秀,这朵新兴的工艺奇葩在明清之际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直至晚清民国时期方才得到社会和玩家们的普遍认可,但将核雕作为掌上珍玩的,还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

核雕工艺与苏州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虽然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核雕工艺源起于苏州,但是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实物遗存上考察,苏州都是核雕工艺的重要孵化地之一。核雕工艺的源起时间和地域虽然无从考证,但近代核雕收藏把玩热的兴起却与苏州舟山村核雕老艺人们的努力和促进有着密切的关系。

殷根福(1885-1939)是一位活跃于上世纪初的雕刻工艺师,他不仅继承并发展了核雕工艺,还创立了橄榄核罗汉挂珠样式(颈串)以及“五刀定形雕刻法”程式,难能可贵的是,因为他的引领,在他的家乡,位于苏州太湖之滨的舟山形成了一个以橄榄核雕刻为业的核雕专业村,更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舟山村橄榄核雕刻工艺的全面拓展,引发了当代核雕把玩收藏的全国热潮。

由于在上海殷根福的核雕产品供不应求,因此他便想到了回自己的老家,苏州舟山村组织生产。

舟山村是一座位于苏州城西,西面太湖,东倚穹窿山的小山村,这座隐映在绿树丛中的宁静村庄居于“香山帮”工匠圈中,有着悠久的手艺传承史,据传,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训练水师建造战船之地。也许因为这里曾是吴王造舟之所的缘故,这个太湖之滨的小村庄才有了一个“舟山”的村名。

舟山村是一个有着悠久砍斫雕刻传统的古老村落,村民们都有一手祖传的雕刻绝活。核雕究竟何时在村子里面开始延续已经无从查考,但是,在殷根福将核雕加工生意带回村庄之前,这里虽然有人从事橄榄核雕刻,但村民并没有以核雕为业的。他组织村民在农闲时候进行核雕生产,据说当年最兴旺的时候,全村每年大约要消耗掉10担右左的橄榄核。

由殷根福开创的“永兴斋”以及“殷派”核雕技艺和样式于1939年传递到了年仅18岁的儿子殷荣生手上,在抗日战争烽火硝烟的岁月里,他与妹妹殷雪芸和师兄须吟笙、潘根,徒弟钟年福等人,以橄榄核雕手艺艰难地维持着生计。

舟山村核雕的复兴与殷派的两位传人——须吟笙和钟年福有着密切的关系。1965年,须吟笙等人在舟山附近的塘村组建了一个工艺雕刻组,吸引了许多周边村庄的工匠加入。同年,在舟山村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钟年福等人在舟山组建了雕刻厂。从此橄榄核雕开始复产。

1973年,吴县政府在东山筹建雕刻厂,钟年福任车间主任,他一边在“吴县东山雕刻工艺厂”负责雕刻车间的工作,一边继续协助“舟山工艺雕刻厂”扩大生产。

七十年代末,“舟山工艺雕刻厂”正式注册为“舟山工艺美术厂”,迅速壮大,很快就聚集了八九十位工匠。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舟山工艺美术厂”广泛吸收周边地区工艺美术人才,一方面接收外贸订单,一方面摸索生产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其中从事橄榄核雕刻的工匠有二三十位之多。

舟山核雕能够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与舟山、光福和东山的三个工艺厂的发展壮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艺厂的促进,使得核雕成了舟山及其附近村民普遍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在舟山核雕的这一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技艺的传承,还是样式的定型上,须吟笙和钟年福两位殷派传人和殷荣生、郁聚生、钟元庆、史阿筱、高平孙等老艺人都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须吟笙继承并发展了殷根福的罗汉雕刻技艺和样式,结合西方雕塑三维立体空间体面转换的表现手法,将“直刀”切割式雕刻发展为“圆刀”过渡雕刻法,从而更加自然生动。

钟年福对舟山核雕产业的继承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不仅是“舟山工艺雕刻厂”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将核雕发展成为舟山村传统劳动技能的推动者之一。钟年福是殷派雕刻技艺的集大成者,在核雕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他还谦虚地将别人送给他的“钟派”桂冠归纳到“殷派”的大旗之下。

 

走出舟山

 

当代核雕收藏把玩热的兴起,与苏州舟山村核雕的发展和核雕艺人的促进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舟山村已经恢复了小规模的核雕生产,还在南京读书的周建明也开始了以手艺勤工俭学的尝试。

毕业回乡当上教师的周建明,在初尝核雕销售甜头之后,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往上海、杭州等城市推销核雕产品。当时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让玩家接受它,他需要做大量的核雕知识普及工作,好在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帮了大忙,这是中学课本中的经典篇目,一提到《核舟记》,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就这样,他开始从附近的城市一步一步地往更远一点的厦门、广州、珠海、深圳等地拓展。

在周建明等人不懈努力推销下,人们逐渐熟悉并认可了这一古老而新鲜的玩意儿,核雕销售局面慢慢地打开了。九十年代初,周建明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他一方面收集舟山核雕产品代销,一方面计划着如何进一步扩大生产。1992年,他在安徽阜阳租了一间房,招收了当地近二十名学员,开始了核雕开班收徒集中生产的尝试。

随着舟山村核雕艺人和销售人员走出山村向全国各地文玩市场拓展业务,国内核雕市场在他们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上世纪末,当周建明在天津销售核雕的时候,舟山村的须明华也背着大包小包的字画核雕闯荡市场了。开始时他只是在潘家园一块空地上铺一块红布,放上十来件核雕作品就起了生意。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北京朝阳十里河华声天桥文化市场开张,该市场主营文玩核桃葫芦,只有经营此类文玩的经营户才可以进场,于是那些想在那里得到摊位的商家一下子都涌到了苏州来拿货,舟山村核雕开始被商家追捧,从此以后,背静的小山村再也不安静了,每天都可以看到一群群外地客商走街串户收购核雕。在这些外地来舟山采购核雕的大军中,有一些性急的玩家,他们等不及到市场上去购买,直接跑到村子里面,按图索骥地找到核雕师家里去购藏,舟山核雕一下子红火起来。

曾经,舟山只是一个有106户人家的小山村,从事橄榄核雕刻的不过数十人,市场“爆发”之后,舟山村从事核雕的村民在极短时间扩大到了九百多人,舟山核雕技艺,也跟随着市场的风向标流传到了浙江东阳及安徽、河南、湖南等诸多地方。

本文节选自袁牧著《刀尖上的艺术·苏作核雕》,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有较多删节。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