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爱阅公益访谈录之七 教育的“乔布斯之问”
朱永新爱阅公益访谈录之七
教育的“乔布斯之问”
爱阅公益:经过20年的发展,新教育实验未来会朝哪个方向前行?
朱永新:在未来几年,新教育实验将从几个方面继续探索。首先,继续研发、完善新教育实验的课程体系。课程,永远是教育的关键议题。
同时,我们还会继续研究未来学校的转型,开展未来学习中心的试点。教育纪录片《为孩子重塑教育》的制片人泰德?丁特史密斯在《未来的学校》一书中指出:“传统学校以有着百年历史的工厂模式为基础,非常善于培养适合工业社会的劳动力,而工业社会所塑造的世界早已不复存在。传统学校挣扎于两类大环境背景之中,一类是拘泥于过去不肯自拔的传统教育体系,另一类是正在不断塑造未来走向的创新世界。”因此,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走传统教育模式这条老路,继续给自己不断寻找借口,把孩子们批量送进教育机器之中,“等着这些机器产出大批毫无技能和目标感的年轻人,然后眼看着他们往投票箱里扔手榴弹,却束手无策”。另外一个是打破这一切,发动一场真正的教育变革,这样的话,“我们的孩子就能够唤醒自身潜藏的天赋与力量,开拓出充实而精彩的人生之路,去想办法解决我们这代人遗留给他们的诸多难题”。
其实,在这两个选择面前,我们没有选择。在丁特史密斯看来,传统学校不过是僵化的教育体制打造出来的“纸老虎”,是“创新时代的博物馆文物”。而发动变革打破这一僵化的体制的力量,一定是来自民间的草根行动。
为了迎接这样的变化,新教育从2014年开始深入研究未来学校与未来教育问题,先后出版了《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和《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提出了学习中心的构架。主要内容大概包括这几点:
第一,现在的学校(school)将演变成为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传统的学校概念将被新的学习中心取代,人们不必要每天按时去学校,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门课程。
第二,现在教学(teaching)的概念将变为学习(learning)的概念。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活动将变为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中心的主旋律。
第三,现在的教师(teacher)将成为成长伙伴(partner)。传统的教师角色变为助教或者成长伙伴。
第四,现在的教室(classroom)将成为学习室(learning-room)。传统的教室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场所。
第五,现在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教育将变为定制化和个性化(custom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传统学校按照统一的标准教学和评价的模式,将变为定制化和个性化。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
未来学生的学习,“是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的自发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课程、学分、学历、学校等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在未来的几年中,新教育将积极推进这样的变革。
新教育还将继续深化教师成长模式,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再造探索。中国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三门”课程,维系了一个教师一生的教学活动。许多人几乎没有继续教育的机会,缺少完整的生涯成长计划。即使偶尔有培训的机会,也是炒大学师范教育的冷饭,教师学习动力不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知道,要实现我们的梦想,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有清晰的方向。我们继续探索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们也相信,经过新教育共同体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未来,新教育实验学校将培养出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这就是我们新教育人孜孜以求的共同朝向。
爱阅公益:关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多年来从国家到民间有很多相关探索,但似乎教育改革依然面临很多阻力。您怎么看?您觉得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改变这些问题?
朱永新:关键是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没有撬动。对于教育,大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不满意。事实上,不仅中国人不满意,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也不满意,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完全满意的。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布了无数报告,呼唤变革教育。许多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希望改变教育。
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人民更是期盼互联网能够成为变革教育的神器,正像互联网颠覆了商业模式一样,来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远远早于商业。互联网出现以后,利用网络改变教育的努力与投入,力度也远远大于商业。但是,一直到今天,教育的变化也是非常小的。
据说,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给出了答案: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校形态的改变。电化教育、PPT课件等都是工具与技术层面的变革,慕课、翻转课堂等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学校形态不发生深刻的变革,教育结构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
教育变革的困难,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教育的科学基础发育不成熟。教育有两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是由远及近的,天文学是科学家族的老大哥,从人类早期的摩崖石刻上我们就看到了祖先对于星象天文的观察记录。伽利略的天文学之后,是牛顿的物理学,人类开始探索物理现象与规律。现在,我们刚刚进入生物学的世纪,开始关注生命现象。但是,总的来说,人脑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黑匣子,人类要真正认识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教育远远不像商品买卖那样容易。教育作为一种国家行为,还有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变革受到的制约就更加多一些。这就是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的原因所在。
总之,教育要想解决人的问题,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爱阅公益:您选择将IBBY-iRead爱阅人物奖的15万项目捐赠捐给“萤火虫亲子阅读工作站”。您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能跟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
朱永新:萤火虫亲子阅读工作站在2011年由儿童文学作家和阅读推广人童喜喜创立。项目以亲子阅读为抓手、家校共育为目标,推动全社会的教育理念更新,协助教育中的各方完整幸福。成立以来,我们组建了全国萤火虫义工团队500余人,在全国40多个省市先后建有萤火虫工作站近90多个,汇聚15万多位父母开展萤火虫亲子共读。因为这个项目,很多曾经在推动阅读中至关重要却长期缺位、甚至因为错误的教育理念而成为儿童阅读阻力的父母群体,就此深度参与到阅读之中、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