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合文化精神与时代价值
和合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一贯的文化追求。和合思想自产生以来,作为对普遍的文化现象本质的概括,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个时代、各家各派之中,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所谓和合的“和”,即和睦、和谐、和平;所谓“合”即结合、合作、融合。和合即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可见,和合的特点:一是讲和合是两个以上不同事物的和合,承认矛盾差异;二是不同事物的和合是在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进行的,和合是个复杂过程,有矛盾有斗争,但矛盾斗争控制在不使和合体破裂的状况下进行;三是在和合中达到最佳组合,产生新的事物,推动事物发展。概括的讲,“和实生物”“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天下为公”等理念构成和合的基本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一贯的文化追求。大众化是和合文化的突出特点,践行和合文化,在民间和社会上有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和合文化是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合是中国智慧,也是世界智慧。今天,我国社会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今世界也面临诸多重大矛盾,深入挖掘和弘扬和合精神与时代价值,对于用中国智慧推动我国新时代的发展,推动化解世界的种种矛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放包容精神
开放包容精神是和合的前提条件。和合文化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和合不是相同事物的和合,是两元或多元不同事物的和合。既然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合,和合各方就要面对不同讲开放,就要容纳不同讲包容。和合就要开放,开放就要包容。开放包容,是和合内在条件不可分离的同一命题,是和合的必然要求。
开放包容,首先要有多元思维看世界的开放眼光。世界不是一元的,也不是二元的,世界是多元的。“和实生物”,世界万物各有所据,各有所成。承认世界的多样化,用多元的思维方法看世界,在开放的视野下,展现在眼前的大千世界,就是美丽而多彩的,就会去拥抱她,接纳她。讲和合,讲开放包容,首先就是要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看未来,只有开放,才能接触不同的思想、文化,从中取得借鉴,推动发展。
开放包容,必须有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就要“能纳”,就要向“百川”敞开胸怀。这里强调和合各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2500多个民族,每一种文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 地域之别。不管哪种文明,如果固步自封、孤家寡人,只能走向死胡同。只有开放包容,尊重矛盾、尊重差分、尊重多样,不同的文明得到尊重,不同事物的价值都得到合理体现,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凝聚人心,才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美好的愿景发展和进步。
开放包容的基础,是天下为公的和爱精神。讲“天下为公”,天下一家,就必然讲开放,讲包容,这是人类和爱精神价值的体现。“天下为公”的开放包容,讲尊重,讲平等,讲公道,这同西方“天下为私”的追求侵略、掠夺、霸权,强迫别人打开大门,是根本区别的。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为公”,从《尚书》首倡的“协和万邦”思想,到《礼记》描述的大同社会愿景与“天下为公”境界,再到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一直到今天国家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天下为公的情怀,正是人类和爱精神的价值体现。和爱是人类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历来圣贤和宗教,都讲“爱”,讲和爱。比如孔子讲仁爱、墨子讲兼爱、老子讲常善,佛教讲慈悲,基督教讲博爱等等。和爱是古今中外共同的道德追求,是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世界和谐相处的价值支柱。
二、创新发展精神
创新发展精神是和合过程融突结合的体现,和合就是推动新事物产生的过程。和合文化认为“和实生物”,就是把“和合”看作是推动世界万物化生发展的动力。
创新发展是和合的本质体现。和合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不仅是一种哲学理念与思维方式,更是对于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揭示。创新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合的过程。是不同事物、不同元素,通过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等方式,融突结合,不断地克服旧有矛盾和不足,不断地产生新结构、新事物、新生命的过程。《易传》中有非常著名的十六字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把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粗略地勾勒了出来。这个发展过程也就是天地、万物、阴阳、男女的和合过程。
和合的过程是个复杂过程,也包含着斗争。创新发展是万物和合的大趋势,但和合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不同事物、元素在和合的过程中如何融突结合,这是一个十分复杂也包含着斗争的过程。如果对和合过程的复杂性缺乏应有的了解,那么就可能面对创新发展的机遇而迟疑不决。机遇与挑战总是如影随形,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应对矛盾冲突的大智慧。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不同要素和合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保持和合体的张力和相对稳定,避免因和合体的破裂而遭到失败。
创新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事物的创新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和合过程,是对既有状态的不断超越与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在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中求得发展的真精神,就是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有机结合中求创新。善于自我批评、自我否定,敢于打破旧的状态,勇于接纳符合趋势和规律的新事物。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否定之否定的和合过程,是对创新思维的深刻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三、和谐共生精神
和谐共生精神是和合的目标体现。所谓和谐,张岱年先生在《哲学思维论》中指出:“和谐包括四个方面,一相异,即非绝对同一;二不相毁灭,即不相否定;三相成而相济,即相互维持;四相互之间有一种均衡。”(《张岱年全集》第三卷第35页)这里启发我们,和谐的内涵,一是和谐状态中包含了不同的元素、事物,它们之间是相异的,而不是相同的;二是和谐状态中不同元素、不同事物之间不相互否定,冲突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三是和谐状态中,不同元素、不同事物之间相依相存、相成相济,处于和合的最佳状态;四是和谐状态中,不同元素、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同一,也不是统一,是一种融突的均衡状态。概括说,可以认为和谐,是多种不同元素、不同事物在同一和合体中,融突结合的均衡状态,是和合体存在的理想状态。当然,这种融突的均衡状态是暂时的,和谐状态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的。
和谐共生是和合目标的体现,或者说是和合过程终点“和谐”的追求。和合是个过程,和合的起点是不同事物矛盾冲突的相处状态,是“和谐”的初始状态,这个初始状态或者叫“和”的状态,和合中经过融突结合,达到和谐共生的目标。和合可以看作是“和—和合—和谐”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不断发展与升华的过程。不同事物总是在和合中由一种和谐状态升华为更高级的和谐状态,不断追求和谐的新目标。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以及文明之间等方面的和谐,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全球社会治理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在发展历史上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与磨难,因此中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渴望十分强烈,这一愿望集中体现在对于“大同社会”的追求上。《礼记·礼运》描绘了这一和谐愿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和谐愿景在当下时代具体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梦想汇合成一个伟大的和合之梦,中国梦就是和合梦。
四、合作共赢精神
合作共赢是和合的宗旨原则。要使不同事物、要素、人群广泛认同、参与到和合过程当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这一过程兼顾各方的利益需求,而不是以对立思维取此去彼,甚至唯我独尊。合作共赢是现代社会中得到最多认可的金规则。互利、互信、平等、协商、共享、共赢等构成了和合金规则的主要内容。
诚信是合作共赢的基础。合作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而相互信任的程度取决于合作各方是否能恪守诚信。诚信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范畴,是修身处世的第一原则。中国人从大化流行、季节更替中得到了大自然的启示,认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庸》)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主要表现为契约意识、质量意识和法治意识。契约意识是对在自愿平等情况下订立的合同、约定、誓言的信守和履行;质量意识是要求向社会提供的商品、服务以及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标准或体现出一定的水平;法治意识是自觉遵守共同体良好的行动规范准则。只有自觉遵行约定、标准、规范等,才能树立形象,增强可信度,促进合作,实现共赢。
利益共享是合作共赢的重要前提条件。所有的合作要能够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必然跟参与合作的各方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相关联。这就要求合作的任意一方都要兼顾他方的合理关切,要以换位思考与共立共达的和合思维来处理利益分配问题。一方面,这是传统义利观的价值取向。传统和合文化推崇“以和为贵”,注重义利关系的正确处理。不管是以义统利,还是见得思义,都构成今天金钱观的价值基础。始终反对的是见利忘义与唯利是图。另一方面,这是和合思维整体视野的体现。中国人很早就懂得“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的道理,这里面其实揭示了利益与合作的辩证关系。财散则人聚,是说利益共享能很好凝聚人心。只有人心凝聚,合作才能顺利展开并富有成效。
责任共担也是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真正的共同体,一定要将利益与义务结合起来,将权责对等起来,利益越大,责任越大。中国和合文化讲求共立共达,就既不是我方的独“立”独“达”,也同样反对他方的独“立”独“达”,特别是以损人利己的方式实现的“立”与“达”。只有利益共享而缺乏责任共担的合作是不牢固的,这样的利益共享只是一方单向度的付出,其他方则是抱着投机心态,只能是同富贵,而不可共患难,实际无法结成共同体关系。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下》)的共同体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权责的统一,将“人人为我”与“我为人人”很好结合,从而通过合作各方的“相向而行”,拉近距离,达成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和合精神与时代价值的研究,是和合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上面我们就和合精神与时代价值概括为开放包容精神、创新发展精神、和谐共生精神与合作共赢精神四个方面,同时也从和合过程的前提条件、融突结合、目的追求、宗旨原则等角度,对和合精神与时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合文化是知行一致的文化,在和合文化的践行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合精神与时代价值,以便在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前和合文化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和合文化已由民间传播与学者研究,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且将和合思想由理论层面提升到实践层面,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全球治理的“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今天我们研究和合文化,必须关注现实,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新时代的发展,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努力做出贡献。
(作者为中亿丰和合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