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亦晖: 隔离区故事
2月9日,260名苏州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同济医院,整建制接管光谷院区两个病区。孙亦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医师,院感专家,此番担任苏州援武汉医疗队光谷院区一队队长,带领一队130名队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治新冠病人的工作中。坐在我们面前,孙亦晖有着大多数医务工作者所特有的理性、严肃和冷峻,像手术刀一样令人“怕怕的”。
这和我们对外科医生的认知比较契合。但其实他又担任了多年医院的行政领导工作,在管理上可谓游刃有余。此番的苏州援鄂之行,作为领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苏州医疗队在医疗救治、疫情防控、人文关怀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苏州方案”,且创下全体医护人员零阳性、零感染的奇迹。
到武汉去
一夜成军。
苏大附二院,作为苏州的骨干三甲医院,全院许多医护人员早就递交了请战书了,孙亦晖早就给他们做好了梯队计划,在此之前,已经派出过一批援鄂医疗队了,于是这一批援鄂,便轮到了正在“排队”的30多名后备队员。但这还是很不容易,整个援光谷院区260人整合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通知在2月8日半夜11点多钟才下达到各家单位,这意味着这个晚上大家几乎没有觉睡了。
最早的报名,在大年初二就已经开始了,很多医护人员写了请战书,有的热情洋溢,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写得热血沸腾,有的写得感人至深。这30多名第二梯队的队员,当电话通知到的时候,他们心里其实已经有所准备,虽然说有些突然,但还是能够接受的,于是连夜收拾行李、安排家中事务。有一个护士为了能够顺利出征,特地推迟了婚期。(我们了解到,这位无畏的白衣天使名叫祁佳丽,她和未婚夫已经决定5月中旬“再去”登记注册。)
到武汉去,到最艰难和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孙亦晖眼中,这是医生的责任。
2月9日下午出发,苏州医疗队一队晚上九点多才抵达武汉酒店,孙亦晖迅速解决安排了130名队员的住宿等问题,让大家抓紧时间去休息,他则连夜等着接应托运的物资。2月10日一早,一队130名医护人员迅速投入准备工作,了解病区环境、上岗前业务培训、相关物资保障落实到位……一项又一项的工作,在孙亦晖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家想得到的或是没想到的方方面面,他都谨慎细致地妥善安排,为苏州医疗一队及时收治病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时间已经万分紧迫,大量的感染者等着进驻病区,没有什么休整的时间,下午2个小时进行现场实战培训防护流程,就直接开始熟悉病区环境,建立工作流程、分组排班。第一战,孙亦晖超常规安排工作人员,派出近50名精兵强将,从当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不分班次,持续作战。
凭借强有力的协调组织能力,苏州医疗队一队迅速完成病区接管工作,9点就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当晚第一个夜班,病区就收治了重症及危重症病人15名,成就了非凡的“苏州速度”。
在苏州医疗队里,孙亦晖绝对是个“大忙人”,他是苏州医疗一队130名医护人员的指挥官,也是大管家和协调员。孙亦晖每天都要参加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相关会议,和专家们一起讨重症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每天参加江苏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的会议,把最新的诊疗方案和工作要求带回医疗队,融入医疗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苏州医疗队收治的都是危重患者,很多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苏州医疗队参照国家诊疗规范,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精准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关口前移,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不少患者。
进舱恐惧
孙亦晖他们这一批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的时候,是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刻。每个人对那个地方都有一种不确定感,心里必然存在着恐惧,只不过是恐惧得多一点少一点而已。
向死而生。虽恐惧却从未退缩,知其不可往而往之,是为逆行。临行之前,有的队员把银行卡的密码都告诉了家里人,有的队员在家里留了遗书,就是怕自己回不来。当他们走上飞机,机舱关门的那一刹那,孙亦晖知道,他们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飞向疫区就是意味着真正地走向战场。
第一次进入病房。传染病的病房分为清洁区——工作人员办公的场所、缓冲区、隔离区——医治病人的地方,存在大量病毒,因此也叫污染区。医护人员从清洁区穿上防护服,通过缓冲区到达隔离区。而从隔离区出来,就复杂得多了,缓冲区有4个房间,医护人员依次通过4个房间,经过13道流程,才能完全不把病毒带到清洁区。
当第一批进舱的医务人员推开那扇沉甸甸的门,就相当于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未知的世界。第一次推开门的每一个人,心里必然都是忐忑的,不忐忑才不正常。穿着几层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具,它的沉重感和密闭感,曾让有个别的人在进舱之前身体瘫软不支,或者进舱之后1个多小时即扛不住了。出舱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于是就用纸尿裤来解决在隔离区的生理问题。
每班医护人员的排班是4个小时,这充分考虑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医护队员自身的健康是底线。然而初到武汉的时候因为物资配置未能完全到位,每班的排班长达8个小时,队员们因此非常疲惫,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隔离区的危险不仅仅存在于空气中,更存在于和患者的每一次接触。比如做有创呼吸的操作(呼吸机是从上海华山医院接管的ICU“借”过来的,各地医疗队自带的呼吸机抵达院区之后就纳入了统一的调配,全部供ICU危重症病人使用),可能有被感染的风险。同样危险而麻烦的还有采集动脉血。即便是正常情况下的抽动脉血也很难做到“一针见血”,更何况病区护士在手戴两三层手套、头戴面罩和护目镜的情况下?平时半分钟的事情,在这里常常半小时以上才能采集成功。
最“硬核”陪护
医护人员不仅要对病人进行救治和护理,而且要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因为病区内没有护工,也没有家属的陪伴(因为不可以进来),有的病人不能进食,于是护士来喂;有点病人大小便失禁,于是护士来给他们清洁、翻身和更换床单;有的病人行动不便,于是医护人员扶着他们上卫生间。
只有一个例外。在2月的最后一天,孙亦晖入舱进行常规的查房,和即将治愈出院的患者详细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和生活细节。在这当中有位赵伯伯因为新冠肺炎于2月12日收治入一队管理的E3-8病区,赵伯伯同时还是一位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平时是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生活也不能自理,需要进行高度的护理。爷爷的生活无法自理而由其老伴张阿姨陪护,张阿姨没有感染病毒,她是自己申请进入病房护理老先生的,因为她不想让医护人员增添更多的麻烦,而至于她自己有极大概率会被感染,她则看得很豁达:如果被感染,她就和老头子一起接受治疗。
医护人员也对他们格外照顾,除了为赵伯伯进行病情评估、治疗、喂药、打针等基本工作外,还会派人陪同赵伯伯外出进行胸部CT等检查,因为赵伯伯的精神状况陪同人员还得一路“哄”着他才能顺利完成检查。同时为了保障张阿姨的安全,医护人员对她进行了必要的感控培训,教会她正确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看护患者的一系列注意事项等。平时巡视病房时会多问问张阿姨,您有什么不舒服吗?昨晚睡得怎么样?每次起床的时候慢点,鞋子不穿拖鞋等等,有时也会给她量量体温,测测血压,偷偷把她当作病区的病人了。
张阿姨很乐观,见人都是满脸笑,看见她常挂脸上的笑容仿佛就看到胜利的曙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就是一生最美的相伴。他们在病房是一对特殊的老人,却给人满满的正能量,也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满满的期待与憧憬!”孙亦晖说。
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赵伯伯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终于到了他和其他两位病友一起康复出院的时间了。看着他们出院,全体医务人员的开心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里默默地说着:快走,快走,以后别在医院相见!
出院后,张阿姨为了感谢苏鄂全体医疗团队,特地通过微信发来一封全程感叹号的感谢信。
我老伴赵福忠(重度老年痴呆)因患新冠肺炎于2月12日入住同济光谷分院E3-8病区接受治疗,因生活不能自理,我随同陪护。在住院阶段,我亲眼看到你们为了拯救病人,日夜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你们对病人从精神上无微不致地关怀,从药物上认真负责地治疗。同时对我这个74岁的陪护人员也百倍的关照。
在你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我老伴已经痊愈即将出院。医者仁心!你们是我和老伴终生难忘的贵人!是你们用辛苦付出赶走了疫魔,换来了我和老伴的健康。我的两个女儿一个在隔离,一个在北京,她们都不能来陪伴。你们胜似亲人,不顾疲劳,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守护着病人,询问病情,打针发药、打水送饭、量体温测血氧、送病人做CT、核酸等各种检查。特别是我老伴因严重老年痴呆,上CT床非常困难,你们就亲自架着他上下CT床,亲自帮扶哄他上下救护车。
你们是上天派来拯救生命的使者!你们是大爱无疆的天使!你们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在父母面前还都是孩子,可是你们为了保卫武汉,却冲锋在抗疫的最前线!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我最敬佩的人!每天看着你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穿梭在病房中,我好心疼你们哪!你们每天要付出多少汗水和辛劳!我和我的两个女儿从内心深处感谢你们!好人一生平安,祝你们这些勇士们平安健康,顺利完成使命凯旋!
E3-8病区37床赵福忠的老伴张瑞霞
2020年3月1日
这个例外,也是一个奇迹:这个张阿姨竟然没有被感染,对她的历次监测结果显示的都是阴性!
要知道在病区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仅仅是带着普通医用外科口罩,每时每刻和病毒打交道而未被感染,这种概率实在是太低了,老人家可能对新冠病毒天生免疫。(目前,这个老人的案例已经上级部门的重视,正在进行深度研究。)
最特别的生日
孙亦晖的“战疫日记”里还记录了这样一个特别的生日,是医护人员为患者过的:
“哇,谢谢,谢谢,我好感动!”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3-8病区的病房里,看到医护人员端来面条和生日礼盒进来病房,40床龚兰兰阿姨激动地说。
龚兰兰阿姨来到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3-8病区已经第八天了,张俊医生在录病人信息进电脑时,细心地发现2月20日是40床龚兰兰阿姨56岁的生日,下班后他将这个信息发在群里,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的龚阿姨只有我们苏州医疗一队的医护人员的陪伴,所以大家积极商量着如何给阿姨过一个难忘的病房里的生日。
护士长积极联系病区食堂,希望食堂能在龚阿姨生日这一天给她做一碗生日面,队友们有的说我这里有一盒德芙巧克力,有的说我有一条新的围巾,有的说我这里还有好几个芦柑面包,有的说我有一瓶新的大宝,有的说我会画画,我给阿姨做一张生日卡片……所以有了下面这些图片。
到了中午十一点我们给其他患者发好饭后给龚阿姨端来了生日面,贺卡,和装着我们苏州医疗一队满满爱的“礼盒”,阿姨一直双手合十,对我们表示十分感谢,说这是她50多年来过过的最快乐最特别的生日,也是她半辈子最难忘的生日了。
龚阿姨在E3-8病区已经治疗第八天了,病情在逐渐好转,医生说昨天拍的CT上面显示肺比之前好多了,龚阿姨在后表示希望在她出院后能捐出自己的血浆去救和她一样受新冠病毒折磨的病人。为龚阿姨的这份爱心点个赞!
回还是不回
苏大附二院心内科李晖主任,老家在张家港市的乡下,他的父亲因患有尿毒症且日益严重,平时由李晖母亲在家护理。接到出发令时他非常犹豫,但看父亲当时状态尚好,怎么着也能等到他凯旋归来,权衡再三,他没有和队里讲这个事,但仍然随队出征了。
2月21日早上6:40,李晖发微信给孙亦晖:“孙院长,我要请假,回去。”
孙亦晖很惊讶,因为在苏州援鄂征程里,还没有人“半道”而回,他断定一定是李晖家中出了什么事情。孙亦晖打了李晖电话,李晖在电话里已经泣不成声:“我父亲病故了。”
其实李晖父亲早上6点不到就已经走了,但李晖母亲为了不影响他的休息,特地拖了一会儿,等到他约莫起床了,才打来报丧的电话。
俗话说“忠孝难两全”,只在这时候才最能够体现。一边是逆行奋战的抗疫前线,一边是亲人在千里之外溘然长逝,回去还是不回去,选哪个?太难了。
回去:先不管返程之路有多复杂,才来了10来天就回去,无论什么理由,在不理解的人眼里,他就是个“逃兵”。不回去:亲爹去世,作为家中独子竟然身在千里之外而没有回家奔丧服孝,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百善孝为先,这个“不孝”的恶名又将坐实。
李晖情绪失控,痛不欲生,更是六神无主。
孙亦晖说:“你必须回去。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心情,我也支持你,其他的事情交给我来,由我来向上级申请,安排你回去的事宜。”
当时是个抗疫最紧张的阶段,怎么回去是个大问题,飞机、高铁、汽车……统统不“在线”。孙亦晖一方面向江苏省驻武汉抗疫指挥部汇报,一方面向后方的苏州卫健委汇报。
指挥部和苏州卫健委的意见也是很人性的:尊重本人的意见。而李晖已经是烈火焚心了,他的心里只装了一件事,就是回家,哪怕是历经千辛万苦,已经再也见不到自己父亲了,那么至少还可以送他一程。
回去的过程比预想的要难得多。江苏省抗疫指挥部要向国家卫健委请示,需要马晓伟主任亲笔签字,才可以回家,交通部门才可以为你开列——为你开出一列火车。
孙亦晖早上7点多的时候向指挥部汇报,10点多指挥部来电:同意回去,下午3点钟的专列。
同时,孙亦晖也和后方完成了对接。这是一件审慎而严谨的事情,因为李晖来自于武汉疫区——风暴中心,且是每天数十个小时在病毒污染区工作的医务人员,疾控部门要为他进行全方位的对接和安排,到达苏州之后怎么下高铁、怎么乘车、怎么隔离,是一整套的流程和足够的资源配置。
孙亦晖打电话给李晖,告诉他可以收拾好行李,等待下午的出发了。
李晖打电话给自己母亲:“妈,我下午3点乘坐专列回来,已经安排好了。”
“回来?”李母说,“你怎么可以回来呢?不行,你坚决不能回来。”
“都已经安排好了!”
“安排好,是国家的人性化。但是你是去支援武汉的,你的任务没有完成,你不能回来;你也不应该回来,不要给政府制造麻烦,不要给乡里乡亲添加麻烦。”
放下电话,李晖已经泣不成声。但是他还是给孙亦晖打了电话,宣布放弃回去。那一刻,孙亦晖也是百感交集: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也称得上是英雄母亲了!
武汉高铁站发来消息:我们等你到3点,不来不发车。
但最终,李晖还是没有踏进回家的高铁。
苏州市政府、卫健委领导第一时间前往李晖老家进行了吊唁。而在武汉,在孙亦晖的安排下,李晖也在自己房间设置了灵堂,对父亲进行了祭奠。
4月15日,已经回到苏州并解除了隔离的李晖,在父亲墓前泪雨滂沱,进行了迟来的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