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苏州

发布:2024-08-29 14:43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 / 叶放
为什么爱苏州,因为叫天堂,而且还在人间。
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城市,从东吴建城池,到南宋刻城图,从吴门、姑苏,到平江、吴趋,始终以水乡泽国作为地域形象的标志。
鱼虾满舱,稻谷飘香,草木茂盛,一个苏字写出了这里有最根本的生活资源,可以是最理想的生活场所。
风水宝地,规划合宜,一幅碑刻的《平江图》,勾画出宋代苏州的井然有序。
物产丰盈,市井发达,一幅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展示出明代苏州的繁荣富饶。景象清嘉,百业兴旺,一幅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则呈现出清代苏州的太平盛况。
而一二九八年至一二九九年的元朝初期,在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被称为神话的游记中,就对园林众多的苏州,写下了“处处景色秀丽,让人疑为人间天堂”的美誉,于是,这方好生活的乐土逐渐为世界所关注。千百年来的朝代变迁,这里随时演绎着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平凡岁月,也随处演绎着宠辱不惊自得其乐的平常生活。
对苏州人来说,人间天堂不仅是美妙的文字,更是实在的日子。
一方面无数的能工巧匠,以苏帮手艺为我们提供了苏式生活的审美内容,从苏帮菜肴、苏帮茶酒、苏帮小吃、苏帮船点,到苏帮玉雕、苏帮核雕、苏帮剧装、苏帮灯彩等等;另一方面无数的名家高师,又以苏州艺术为我们提供了苏式生活的美学系统,从苏州园林、苏州盆景、苏州扇子、苏州年画,到苏州刺绣、苏州缂丝、苏州评弹、苏州昆曲等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苏州的魅力,正是来自苏州人生活的艺术和智慧。
一座活色生香的城市,以幽雅润泽为形象,钟灵毓秀为气质,也以温婉恬淡为性格,怡然放逸为情怀,更以尚文崇德为思想,乘物游心为理念。
苏州,女人看来是酥州,酥耳的苏州闲话悦而不俗,酥牙的苏州小调嗲而不腻,酥心的苏州糖果甜而不黏,外实内松又起脆发麻。苏州,男人看来是糯州,水磨的苏州青砖质地是糯的,水磨的苏州糕团口感是糯的,水磨的苏州昆曲腔调是糯的,外软内韧又柔中带刚。
苏州人把一天天的小日子过得像一幅幅的双面绣,简单又细腻,素朴而精致,更有甚者,苏州人还给物质的生活赋予了精神的寄托,载道而于器,乘物为游心,柴米油盐过出了诗情画意。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幅可穿、可吃、可宿、可游的生活画卷。
一日三更衣,不矫情不苏州。这本是明代苏州雅士的逗趣故事,同款衣服一日三次更换,而衣服上的荷花图案会从含苞到绽放再到凋落依次变化。评弹《钱秀才》中说到颜家巷颜大官人的讲究,同款同色衣服上的桃花图案,居然可以从花蕾到花谢六次演变。其实生在丝绸之都,苏州女子晨练一身绸,上班一身缎,入睡一身丝的新一日三更衣,早已成为了标配。
肉月饼,“孔子”叫你回家贴秋膘。苏州人对《论语》“不时不食”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各种菜肴上,还体现在每一个节令都有一种应时的糕点,从款式到内容都表达了对自然时节的呼应。中秋月圆,苏州有五仁月饼,更有鲜肉月饼,依然酥皮油润,照样五花松嫩饱含卤汁,贴膘没商量。
水八仙,不就是八样水生的蔬菜吗。红菱、茭白、水芹、荸荠、塘藕、蒓菜、茨菇、芡实,八样时鲜蔬菜八十种鲜味烹调,吃过才是苏州人。无论是素面朝天可以独挑大梁,还是嫌贫爱富与荤菜左右逢源,把餐桌上八样时鲜的常客看成生活里八位得道的神仙,足见苏州人与他们感情深厚。
一虾三吃,一只小虾吃出了苏州人的美食观。当每年初夏河虾上市,洗净后先挤出虾仁,漂出虾籽,再煮汤后剔出虾脑,于是,虾仁可以烹制头盘,虾籽可以熬制酱油,虾脑可以包制馄饨,而三者加起来滑炒,几乎可以无敌于大小宴席。遵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古训,舌尖至味,“鲜到眉毛掉下来”。
秃黄油,被称为“醉生梦死”的绝品菜。秃,苏州话独有的意思,黄油,苏州菜的蟹膏与蟹黄,秃黄油,也就是古法苏州菜的纯炒蟹膏蟹黄。一只蟹虽可以有六十种烹调,但清蒸手剥至高无上,然而宴席上食蟹,当众撕咬咀嚼,声音动作难免有失雅观,于是厨房在剔出膏黄的同时,也剔出蟹胸肉、蟹腿肉、蟹螯肉等分别进行各种烹调,无需大动干戈便可饕餮美味,老少皆宜。而秃黄油的制作并不复杂,新鲜河蟹煮熟后剔出膏黄,以鹅油炒制,少许葱姜略爆即捞出,入膏黄滑炒,见金脂香溢便可得。此菜若与新米饭相拌,直叫人朵颐大快满足感爆棚。
雪花蟹斗,上菜还要盖被子,真是作也可以有腔调。其实因为旧时厨房往往离餐厅有些距离,而有园子的人家还喜欢到离厨房更远的湖边水阁小酌,当油鲜热溢的蟹粉装入斗状蟹壳后,就在端至餐桌的过程中,一阵秋风掠过,少了香气的蟹粉味道再好也会变成缺憾,因此以蛋清打成雪白的乳花当被子盖上,享用时轻轻拨开就行。
蟹八件,说起来是工具,用起来是玩具。苏州人与螃蟹有一种特殊的渊源,千百年的相伴这横行霸道的东西早已成为了所有好吃众生的尤物,然而一只蟹要如何享受才是上策,特别是如何优雅体面地吃干净,无疑是一种学问。所谓蟹有蟹道,食有食法,说不清是谁发明了蟹八件这套玩意,当一只螃蟹分别要用八样工具来进行细细拆卸,再慢慢享受,最后还可以把蟹壳摆回蟹形,显然吃已经成为了解构的艺术,蟹与八件其实都是玩具。
奥灶面,化腐朽为神奇的美味。奥灶一词在苏州话中,就是不清不爽说不明白的意思。早年厨师因为厨房中常有猪骨头、鸡鸭架和鱼头尾等边料下料产生,弃之可惜,就凑在一起下锅熬汤,再加入黄鳝骨滤淀,加入中草药调味,于是造就出一道无与伦比的绝品汤料。然后配以龙须面条,焖肉浇头“硬膘大精头”或卤鸭浇头“昆山大麻鸭”,那种感觉,听着莫名混沌吃着妙不可言。
慈姑片,中国古代的“薯片”。这是一种应季小吃,以新鲜慈姑切片过油,滤净后拌一点点细盐即可。这是苏州最平民最价廉物美的零食,男女老少都爱吃,说不清什么时候开始,但在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的记忆中小时候就有,看来发呆和消闲的食物概念,几百年前就有了。
豆芽里塞肉丝,手工的奢侈是一种美学。晶莹剔透的绿豆芽中间,嵌着一丝色泽红润的火腿肉,一层层一排排,外嫩内韧,鲜爽而咸润,不要以为传说都是不可能的,苏州厨师的手工境界就是把诗情画意转化为舌尖滋味,对手上工艺的极致来说,没有极奢只有更奢。
碧脚,钱再少也要听“老子”的话。所谓碧脚,就是碧螺春茶的碎茶,苏州人喝茶好讲个时鲜,就像《道德经》所说“道法自然”,清明刚过,虽新茶上市价格节节攀升,但茶行里总会有些包装后剩下的碎茶会便宜处理,于是那些钱不多但也要感受春天味道的民众,就会买点碧脚来应景,也许,这就是“老子”思想在苏州深入民心的佐证吧。
茉莉花茶,可以听的苏州味道。传入的香花,两宋已在苏州种植,传来的民歌,明清就在苏州唱响,以花为茶或以花窨茶,花含茶韵,茶听花香,不知不觉变成了苏州的写照。没有喝过茉莉花茶,难道还没听过《茉莉花》这首歌吗?
莲花茶,原来苏州人会玩是真的。所谓莲花茶,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 中说,“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不要以为莲花茶是他俩的发明,其实早在南宋赵希鹄,元代倪瓒,明代顾元庆、钱椿年和高濂等人的著录中,就有过记载,显然,风雅是一种生活的文化,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
盆景,家家都可以拥有的风景。或一盆山水,或一盆花木,天井里的立峰与阳台中的洞石,廊檐下的吊兰与书桌上的苔草,苏州盆景作为微型的园林风景,几乎无处不在。虽然不是每户苏州人家都住在园林里,但是“盆池”见天地,“碗莲”看日月,每个苏州人都有一个园林的情怀。
虎丘曲会,昆曲也能大家唱。其实这是一个传统的聚会活动,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就有记载,中秋时节,苏州虎丘的千人石上,无论名师专家、艺生票友,还是文人雅士、百姓大众,海内外同好们为曲而团圆,笛箫悠扬,吟咏环绕,你方唱罢我登场,男女老少水磨调。再高雅的文化与再珍贵的遗产,其生命之所在,也正是人们落实于生活中的喜爱和参与。
如果说苏式生活指苏州人的衣食住行,那么苏州味道则不仅指苏州人的吃喝玩乐,也指苏州人的喜怒哀乐。以苏式生活为载体的苏州味道,把形而上落实于形而下,是苏州人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写照。
毫无疑问,小日子才是好日子,苏州人的生活真理就是过好每一个小日子。
所以为什么爱苏州,因为人间天堂果然是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当你发现自己爱上了苏州,那么恭喜,好日子不远了。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