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钊 给果核装时间轴的人

发布:2021-08-30 10:36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人生总是存在着无数的选择、际遇,不起眼的举动也会在日后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像大钊与核雕的相遇。身为理科男的他,曾从事了多年的沙盘模型制作,在2011年以前,吴士钊的人生与核雕没有任何交集,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然而没谁能想得到,他竟然转向了核雕艺术,从零开始过起另一个人生,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大钊名吴士钊,但认识他的人之叫他大钊,本名一直安静地躺在身份证上,只在出差或办理公务的时候才偶尔用一用。虽然是理科男,但他对手工的爱倒是自小就有的。大钊来自苏北农村,从小就对手工艺和绘画情有独钟,喜欢玩泥巴,上课时老师在讲台讲课,他却在下面悄悄地在粉笔上雕刻一些小动物。四乡八镇都知道这位剪纸画画的神童,村里有人结婚都来请他做一些剪纸和窗花。

然而,身处还在为生存拼搏的农村,做这些无用功的艺术实在太过奢侈,做公务员或者老师,将来坐办公室旱涝保收才是家长的理想。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他也循着父母安排的路径,读高中考大学,毕业以后在城里找一个工作。然而,早已心许艺术的大钊却无法安心于高收入的工作,从做工程监理到建筑模型设计,他换过好几个工作,直到见到核雕,他才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2011年吴士钊来苏州游玩的时候第一次邂逅核雕艺术,他没想到中学语文课本古文单元里的核舟,竟然活生生地出现在他面前,而且真的是船舱的小窗都能开合,惊为天物,相逢恨晚。

“核”生若只如初见!从此他对核雕开始魂牵梦萦,念念不忘,业余的时间也全然一心扑在对核雕的琢磨上,沙盘制作的工作一点也“不香”了。经不住内心的煎熬,他毅然决然地和沙盘“分了手”,辞去了工作。

大钊和其他很多新入此道的年轻人差不多,最初也在苏州舟山村坐过冷板凳。和他人不同的是,大钊这把冷板凳从舟山村带到了浙江秋人那里,又从浙江带到了苏州相城区自己的家里,这一坐就是五六年。

如今,最初有些人或许认为此道可以挣快钱,在尝过辛酸苦辣之后,能够坚持下来的却没有几位,而大钊则是其中一位。

靠着一腔热血自学核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好歹雕出了造型,但却只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既缺神,又少韵,至于他心中视为核雕艺术“天花板”的核舟,则连想都不敢想。

艺术这种“东西”,是需要传承的。好的老师,不仅会传授给你精湛的技艺,还有他数十年积攒下来的点点滴滴经验和教训,更会指引你抵达艺术的内核。大钊先后拜师浙江青田著名核雕艺术家秋人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家袁牧为师。

秋人是他核雕技艺的领路人,秋人指出与他技艺无法突破,是因为他对于艺术理念的追求和作品创作缺少独特的审美标准。在秋人的悉心指导下,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取材,用其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理解来诠释核雕,渐渐找到了适合的创作风格和创作题材,大钊的雕刻技艺日益精进,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对题材和技法有着自己的创新,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袁牧教授既是工艺美术研究者又是创作者,既有对艺术多领域涉猎的宏观视野,又有对艺术创作和审美本质的深刻洞察。他启迪大钊在更高维度上思考他的创作实践和前进方向,如果说之前的大钊尚停留在“工艺美术师”思维,那么经过袁牧指导后的大钊,已经进入了“工艺美术家”思维的阶段,这无疑是定位和维度的跃迁。

有些事情只要坚持就有所成,而艺术,不仅需要执着和痴迷,还要有“悟性”。在他和师父袁牧的交流中,他不断提问题,也不断解答问题。袁牧总结他的问题,无外乎核雕的价值和创作。他认为当下核雕创新不足,产品雷同现象严重。作为载体果核很廉价,只有赋予这种可以再生的原料以新的艺术生命,才能实现市场价值。

创新对以此为生的核雕师而言,并非只是说的那么容易,因为他们必须考虑到市场价值和接受度。创新就意味着抛弃原有的客户,这对每个月都计算着收入和支出的年轻核雕师而言尤为困难。尽管家庭经济压力大,在题材样式和表现形式上,他每年都有自己新的尝试。

大钊作品的故事性是他创作的一大特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创作题材是取之不尽的,可以来源于儿时的记忆和现在生活的日积月累,也可以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叙事,且随着他对文化的渴求,题材也会越来越丰富。

大钊的作品是动态的,那种自带的叙事性,如同为作品的内容设置了一条时间轴,果核上的刻画,只是随意截取了时间轴上的一帧,观者看到画面立刻就会被带入到场景之中,脑海中想象出故事发生的全程,如电影情节般演进,强烈的 现场感,顿时让作品“活”了起来,带动观者一起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仅需要创作者细致精妙的技艺,更需要情感的投入,用刻刀为作品注入情绪,让手下的人物生动起来。如此创作的作品中人物彼此间感受得到交流,耳边仿佛还可以听见车马喧嚣,儿童的嬉笑打闹,繁华街市的叫卖吆喝声。

大钊的作品如同他自身一般,有着最朴质无华的本质,透过作品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印记,他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用刻刀划进了小小的橄榄核。他的作品中都是最普通的场景和人物,但是用心雕琢的作品自有他的光彩绽放。

他有一组以农村题材为主的场景式雕刻作品,其中一颗“建设家园”颇让人眼前一亮。在农村生活中,建房是一等一的大事。尤其是上梁,更是全村人的兴奋点。大钊这件作品并没有选取建房过程中的“上梁”场景,而是采用圆雕的表现手法,真实生动地呈现了建房的整个过程。屋顶上有两位泥瓦匠,一位正忙着盖瓦,另一位弯腰将传递泥浆的吊桶放下去,下面一人用双手接住。在他的身后有一人在补充泥浆,一人在和泥浆,另一边还有一位在挑泥浆,一组五人配合默契。核雕另一侧展现的是建房运砖添瓦的场景,两位运砖的小工正在抽烟小憩,还有一位泥瓦匠正在往屋顶上爬。

核虽小,盈寸之间却浓缩了建房的不同工序和环节,每个细节和构成要素都与整件作品浑然一体。在这一幅缩微的农村风俗立体画卷上,怎么也无法想象它出自一位虎头虎脑的小伙子之手。

生于农村的大钊,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始终都离不开农村题材。从赶牛车的农民到开拖拉机的司机,从村头剃头匠到编织篮子的篾匠,从卖冰糖葫芦的小贩到放学回家的学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雕刻在了小小的果核上面了。打开他留下的核雕作品相册,就如同翻开了一本本他用刻刀镌刻的农村生活日记,每一件作品上都记录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将来有一天,他将这些已经物有其主的农村题材核雕作品集中起来搞一个展览,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呈现给人们的,不只是一件件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还是一幕幕奇妙的生活场景。

记录完了自己熟悉的生活以后,他开始去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了,那些活在历史故事里的人物成了他表现的主体。《水浒》人物故事是他在2018年开始表现的新内容。武松斗杀西门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等一出出戏文故事都浓缩在了小小的橄榄核上,那些传奇大侠,街头无赖,市井小民各色人等都只有芝麻绿豆那么大小,而眉目五官无一不呈现出各自人物的形象特征和喜怒哀乐。

除了题材上的创新,他也没有放弃在技艺上的雕琢,《求学路》中自创的锁链设计,一体雕刻的两条锁链中间还彼此连接,成为一条完成的可活动的登山梯。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刻画也离不开对人物表情的把握,在小小的橄榄核上,生动诠释他们的喜怒哀乐。

追寻他这几年的核雕之路,不难发现蹒跚学步的痕迹,也欣慰地看到破茧化蝶的过程。大钊还很年轻,对他而言,艺术之路还很漫长。好在他已经不再迷茫,在行走中,也有了自己的艺术主张。艺术创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修炼羽化过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欣赏到他更多意趣盎然的新作。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