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荷”时光
发布:2024-07-14 08:52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 / 许青山
夏日时光,荷花满塘。
六月盛夏,来到西湖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其实,不止西湖如此,只要打开“学习强国”,荷花盛开、游人如织、小荷尖尖、蜻蜓上立,白鹭翔飞的场景图片,满屏闪光。高温酷暑,人们撑着花伞戴着遮阳帽,流连拍照,喜不自禁,乐成一朵“香远益清”的莲花,对于莲花之爱,今日是“宜乎众矣”。
每每看到人花满塘向往美好的镜头,记忆中的夏“荷”时光,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家乡村庄前,流淌着一条清清的小河。每到夏天,便是我的天堂。抓鱼、摸泥鳅、摸螃蟹;在深水潭中游泳、沉底捏着鼻孔憋气、抑或学鱼游走;站在几米高的大石头上,面水、背水跳入潭水中,溅起一朵朵水花。听到岸边柳树,蝉声不断,便在竹竿的上端,用竹片扎成一个圆圈,在猪栏、牛栏或房屋檐角的地方,网上蜘蛛丝,到树枝上粘蝉,然后装在网兜里戏玩。一个夏天下来,全身乌黑发亮,还满脸嘻嘻。管它,心中有乐就行。
长大懂事之后,帮大人打猪草喂猪、割青草喂牛;到地里锄大豆玉米野草;背着竹节茶筒,到山上的火烧地里扯芝麻杂草。暑假,村中大人吩咐,要备好下半年的柴火。砍柴的地方,在离家十几里处的山上。起初,是大人带着,熟悉山体,后来全是结伴而行,有时一天一担,有时一天两担。柴火到家,还要锯断、劈成块、堆成剁。假期结束,看谁家的柴垛堆得高。至于砍柴过程中流了多少汗、淌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哭了多少泪,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成长是付出积累的过程。
光阴荏苒,将拼搏考校推到了人生的“夏至”。20世纪80年代,考取学校,并非易事。人多额少,挤在一座独木桥上。离家几十里,异地求学,全凭两脚开路。每周两缸咸菜,渴了喝井水抽到水塔流淌出来的自来水。冬季一双解放鞋、无袜,身上基本上是薄衣单裤。早晨起来,水龙头结冰,一群同伴步行到河边用石凿冰刷牙洗脸。夜自习教室冷,禁不住跺脚。一同窗想出一个绝妙取暖的办法,上夜自习前,端来一盆冷水,咬牙把双脚没入盘中,停留半小时取出,擦干穿鞋,始冷,后回暖。周末回家,一群伙伴,路上有说有笑,相互鼓劲,走出深山旮旯。自今回味,那段日子,虽苦犹甜。
走上工作岗位后,成家立业,既往拼搏,因为自己心里清楚,自己不是纨绔子弟。闲暇之余,我在想,古人智慧超常,一句“不吃苦不成人”,把成长的规律总结得精辟到位,既通俗易懂,又让人不得不五体投地佩服。回顾走过坑坑洼洼的脚印,深深知道,人生之路,不是羡慕出来的,也不是无目的走出来的,而是奋斗创造出来的。人说,苦难是成长的一笔财富,信矣。
在不愁吃不愁穿出行便利身上冷暖自由调适的今天,艰苦年代的经历,聊叙出来,也许会贻笑大方。但在我看来,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恰如夏日荷花自由摇曳花瓣满脸笑靥的情景。人生的成长,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时序更替,但成就美好的阶段,却在勇于奋斗的“夏季”。该奋斗的年龄,甘于落后、锦衣玉食,坐享其成,年老之日,不会有好果咀嚼。圆梦年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已成时下干事创业者的至理名言。
走过夏天,便是清风送爽的秋季,每每听到人们说“立夏看夏”的民间俗语,慢品苦尽甘来的源头,却是一路走来的夏“荷”时光,让人沉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