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 再难过的事情 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起来

发布:2020-04-30 10:55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光谷院区门诊广场的梅花绽放,随风飘落的花瓣,一片片铺满了草地。疫情延长了假期,却阻挡不了花期。想起了龚自珍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是现实,春泥代表理想,更护花是我理解的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描述病情,推荐解药。

——李锐援汉日记第25天

苏州二队援汉满月了,樱花开了,床位空了……期盼着摘下口罩那一天,和苏州二队130名队友们来一张合影,时间定格,记忆永存。我会把这张照片冲印,装在相框里,配上一句最喜欢的《基督山伯爵》结尾的话: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李锐援汉日记第30天

 

各地队员们开始陆续撤离了,今天的武汉,阳光明媚,百花争艳。局面日渐好转,队友们闲聊时,也会各自憧憬回家时的景象。二队像个大家庭,常欢乐,少烦忧;不相聚,却相守。昨晚队友们促膝交谈,互诉衷肠。开玩笑提醒大家,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战友各东西!

——李锐援汉日记第38天

李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作为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国家医疗队消化特长专家,李锐同时兼任江苏援湖北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党总支组织委员、苏州市支援武汉同济医院医疗二队医路先锋党支部书记。基于在援鄂的突出表现,李锐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并被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给予记大功奖励。

隐形出征

元宵节深夜接到命令,消化科需要派一名专家支援武汉同济医院重症病区,党员优先。李锐想都没想,“我去!”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他自己就是党支部书记,第二,“这么晚了打电话给谁都不好。”

回复信息以后李锐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妈妈。爸妈身体都不是很好,经历过几次大手术,特别是妈妈,对李锐特别操心。从1993年来到苏州医学院读书到留校、工作、生活,李锐对妈妈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2003年“非典”,李锐报名第一批上发热门诊,李锐就没有告诉她,然而有一次妈妈给他打电话的时候李锐不小心说漏了嘴,“我在发热门诊”。电话里妈妈被吓坏了,哭得很伤心!这次如果告诉妈妈,实在又是让她全程为自己担心,况且老人年龄大了,恐更受不得惊吓。

可是怎么瞒呢?互联网时代,微信满天飞,即便把她屏蔽了,也不能确保不“走漏”消息,毕竟她在自己周围的“眼线”众多。怎么办?唯有保持朋友圈静默,自己“隐身”。他自己不发关于援鄂的朋友圈,同时还发信息给微信好友,凡是认识他妈妈的,一律都不要发有关他援鄂的朋友圈内容。

出征当天的上午有一个出征仪式,李锐特地跟院领导讲:出征仪式上的名单里、集体合影里都不要出现他的名字或身影,他要“隐形出征”,深藏功与名!第二天一大早,一夜无眠的市卫健委、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同事们,已经把一切安排就绪。出征前的合影、现场记者的采访,都躲开了,“混”在送别的人群中,默默地看着大家慷慨激昂,默默地看着大家合影留念,默默地听着出征人员的名字被大声地念出——却没有他。

作为苏州二队党支部书记,到达机场后接到通知,出征仪式上,市领导将为“医路先锋”党支部授党旗。激动之余,李锐意识到精心策划的“瞒妈”计划可能面临挑战,仔细回想了一下,妈妈不看电视,关注的公众号又很少,“暴露”的几率不大,最大的风险依然是朋友圈,再一次特别关照和妈妈互相关注微信的亲友们,千万不要在朋友圈分享关于他出征武汉的信息。电话、信息整了一圈,反复思考是否还有“漏网之鱼”,确认万无一失之后,李锐轻松踏上了开往机场的大巴,对自己的“瞒天过海”之术还颇为自得。

虽然院里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定量的物资,但是李锐觉得,上战场就是要轻装上阵,因此他只备了一个双肩包,里面装了几件衣服,连口罩都只带了1个,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李锐是全国消化内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并且“活动量”很大,武汉他每年都要飞去至少七八次。武汉天河机场可以说每个角落他都十分熟悉。然而那一次飞机上,他前后左右看了看,有一半以上都是孩子,最小的一个是1998年出生。“我这是跟这些孩子们一起去打仗!”这两个月以来,如果说李锐的心情最忐忑、最不踏实的时刻,就是在他在飞机上的1个多小时。他不是担心孩子们的“战斗力”,而是指:这些孩子也都是需要他来保护的人啊!他深知自己肩上责任之重大,他不光是一个人去战斗,他还要带着孩子们一起战斗,他并且还要保护孩子们的安全。

就这样以“隐身”的方式跟随大部队到了武汉,时间是2月9日晚上。李锐担任党支部书记的二队130人是由苏大附一院和来自张家港、昆山、太仓多家兄弟医院医护人员共同组成,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个重症病区。2月10日白天,在郭强队长指挥下,二队队友们以“苏州速度”迅速完成了物资卸载、整理、发放,医院会议培训,病区环境熟悉,感控流程完善,医护人员分组、排班。

刚刚准备就绪,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突然接到指挥部通知,当晚他们病区就要开始接收第一批重症病人,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很多。疫情就是命令,第一批奔赴前线的先锋队很快组成。晚上九点,苏州医疗二队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战准时打响。到次日晚上九点,仅仅用了24小时的时间,就收治了42名重症病人。队友们的出色表现,也受到了同济医院配合工作同事们的赞赏与感谢。

穿上战袍,他们是抗击新冠肺炎的勇士。脱去白衣,他们是父母牵挂的孩子,孩子思念的父母。领命出征的战友们,哪个没有点儿女情长?担任队长的郭强主任,是苏大附一院年轻有为的呼吸重症领域专家,从人感染禽流感到H1N1,经常连续数月不回家。提到父母的担心,郭强也有自己的“套路”:“连哄带骗!”

感染科罗二平主任,参加过汶川地震支援,每次接到命令,都是说走就走。这次刚好女儿要去澳大利亚读书,言谈及此,难掩不舍与惭愧。

附一院男神,心内科钱晓东主任,出征前对妈妈详细介绍了同济医院的实力,巧妙转移了她的担心忧虑。

呼吸科钱红英护士长,是二队的“大管家”,她告诉父母“最近医院太忙了,没时间回家”。

同济医院协助负责病区的陈护士长,工作起来雷厉风行,俨然一个“女汉子”。空下来谈到已经整整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没有见过父母孩子,眼眶已经湿润了。

医护如此,患者和家属又何尝不是?病区接诊了一位87岁的老爷爷,打电话给他儿子了解详细病史。听得出应该是个中年汉子,对父亲半个多月的经历如数家珍,但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了。李锐不由得安慰他“放心!老爷子肯定会平安回家的”。

病毒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正是各条战线上的人们,把他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我们才可能最终走向胜利。

 

保重

2月12日,是李锐的生日,是他人生当中最为特别的“战地”生日。那天早上醒来,李锐手机里收到很多朋友的祝福。平时很少过生日的他,在这个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方,感受到了特别的温暖。

第二天,李锐收到了妈妈的微信:“多保重!报纸上看到了。”原来,李锐的“战地生日”,苏州的姑苏晚报做了报道,而妈妈每年都订阅姑苏晚报,“好巧不巧”地看到了。没有想象中的责怪与担忧,没有打电话过来的牵肠挂肚,没有语重心长的担惊受怕,只有一句平静的叮咛,然而李锐却突然百感交集,他知道“保重”二字已经包含了一切欲语还休的理解与支持、关切与交待,既然已经成行,为国为民,道义担当,已经无需多说,惟愿此行平安,功成人还。曾经当过县医院护士长的妈妈,如果同样面临这场战役,一定也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为什么?正如这几天李锐给无数送来关心与祝福的师长朋友们的回复,“身为医者,国家危难,义不容辞!”

李锐也没有给妈妈回电话,因为字里行间,情感尚可克制,而一旦用言语诉说,那一定会哭的,妈妈会哭,他也会哭。

但是李锐不想。李锐不想自己在武汉掉一滴眼泪,他希望自己每天都是打着鸡血上战场,不要有任何负面情绪,影响自己的工作。因此近两个月的时间,他只给妈妈微信联系,没有给她打电话。

有苏州的媒体采访李锐,问他回来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李锐说:“莫过于去我爸妈家里,好好吃一顿我爸包的羊肉饺子。”凯旋回苏并且“出关”之后,李锐就直奔爸妈家里,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感觉。只是父亲告诉他,妈妈在他援武汉期间,心情跌宕起伏,愁肠百结,既担心他的状况,又盘算着他的归期,还不能打电话问他。她每天都和她的“老东家”神木市医院院长打听武汉那边的情况,尽可能以“第一手资料”去研判儿子所面临的风险。

唯令李锐心酸又欣慰的是,妈妈没有再为他流泪。想象中的很多事情,其实都可以坚强以对。“再难过的事情,总有一天你可以笑着说起来。”

 

仗已经打起来了

是李锐在武汉的第一个夜晚。已经是10号的凌晨,李锐躺在驻地的床上,觉得特别冷,孤独,还有对未来不可预测的紧张心情。但是,紧张忙碌的第一个工作日马上就要开始了,一切的情绪,都必须要放下了。从早上开始组织物资,李锐要负责把所有的物资——生活物资、防护物资和医用物资统筹安排,接着进行相关培训,因为当天晚上就要收病人。一整个白天都基本上没有停过。

李锐发现,人一旦忙碌起来,什么害怕都忘了,什么恐惧都没有了。

晚上,当李锐拿起手机,他的微信好友和微信群里,有1万多条未读消息!那一瞬间,李锐觉得挺受鼓舞的,且第一次觉得他们“好像”(加引号是因为这是李锐原话)做的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李锐在朋友圈发了12个字:“国家有难,身为医者义不容辞。”算是统一的回复。

那天晚上的9点,李锐他们二队所接管的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37病区就正式开始收病人,整个抵武汉后休整的时间都不到24小时。李锐跟队长郭强一起指挥,到凌晨3:00已经收了14个病。

都安顿好之后,李锐和郭强两人就离开了医院,准备坐车回去。他深深记得走出同济医院院门时候的震撼场景,有很多部救护车排队在门口,还有大量的警察及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因为还有一大批约几百个病人在等待住院,救护车不像平时响着警报,而是只有警报灯在寒风当中闪烁。

“仗已经打起来了!”李锐对郭强说。尽管没有枪炮声,也没有硝烟,但是这就是真正的打仗。

 

解药

战斗刚开始的时候,医护人员中有部分年轻的,勇气有余,但是经验不足,有一腔热血,但保护好自己却是硬道理。到了“战场”之后,他们他没有任何防护经验,也没有任何像李锐一样的发热门诊经历,所以真的要进病房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人是有恐惧情绪的。大家都是最终通过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还是把工作都担负下来。

李锐作为支部书记,那时候他在思考,怎么样把战斗力提升?怎么样活跃大家气氛?那时候在二队的队友群,群名字每天都会换,其中就有一个叫“院感是生命线”,就是提醒大家,随时随地要把防护做得滴水不漏。但是现实状况是,大家都没穿过。很多队员反反复复在群里问:到底这个防护服应该怎么穿?怎么样才能做到没有任何一丝疏忽?李锐知道,这其实暴露了队员们的紧张情绪。整个第1周都是在这种紧张不安的基调中度过。

所以李锐想他得做一些事情。做什么事情呢?幽默是人生的解药。李锐平时是非常乐观开朗的一个人,非常具有其合理,常常讲一些幽默的段子。他觉得,欢乐就是解决这种紧张情绪最好的解药。于是他经常在群里讲一些笑话,调侃一些队员,通过这种方式让陌生的队友迅速地融合在一起。

效果超好!他迅速把大家捏合到了一起,像大家庭一样温暖,团队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也充满凝聚力。

转眼到了2月14日,情人节。李锐脑洞大开:通过在防护服上写一些文字,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情人节,一方面队友之间可以互相激励,另一方面,可以传给自己的爱人、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以此表达对他们的感情。在防护服上写字,本来是为了队员之间和病人容易辨认,是医患之间沟通的特殊桥梁,但是把它作为画布,这个创意……

太受队员的欢迎了!2月14日这个班,大家竟然抢着上,休班的队员强烈要求加班!

没有办法,防护服是很贵的一次性医疗资源,一套防护服几百块钱,不可能为了写几句话我就浪费一套防护服。

李锐自己在防护服上写的是:逆行不独行,隔离不分离。

但是他没有队里的小伙子小姑娘有才。甚至他一度怀疑有几个是被医务耽搁了的“灵魂画师”。文化这种东西,一旦“疯狂”起来,它的传播速度要超过病毒。苏州二队关于情人节的防护服创作“大赛”,在短短一天之内就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新浪、微博之类的争相报道和疯狂转发,演绎成为一场全网的狂欢。

紧接着,2月27号前后分别有8位队员过生日,那么索性就开一个战地生日会。但是这个战地生日会却跟平时不一样,因为你不能聚在一起,吃蛋糕、喝酒之类更是不存在的。李锐首先悄咪咪地让人联系了这8个人的家人,录了一些祝福的视频,而这个时候队员还不知道自己要过生日。然后,到了27日晚上,大家同时打开手机,观看直播,来一场“云生日会”。那一天,李锐做主持,虽然是在手机上,但是他把整个气氛调动得很好,几乎每一名过生日的队员都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然后说出了自己的愿望——这些“战地”愿望,都是小小的、温馨的,比如爱人的一个拥抱、吃一碗奥灶面等等,显然,很快便一一得到实现。

在接下来的3·8妇女节当中,李锐又开了新的“脑洞”,上演了一场持续了一整天的“云”派对。3月8号零点,刚好那天李锐值夜班,他就开始发红包,每2个小时发1个红包,使气氛始终很热烈。太仓第一人民医院两个大帅哥,用太仓方言说了一段相声,然后录了视频发上来,把很多队员都“笑哭”了。

“晚会”的第二波高潮来自于张家港队,一个胖胖的“专家级”演员,跳了一段“海草舞”,生生把舞蹈类节目演绎成了曲艺类节目。

那种苦中作乐、笑中有泪的感觉,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所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吧!

 

生死时速

从2月底3月初就进入了真正的攻坚战,52个病床全部收满,医疗队也面临了医疗救治方面的一些挑战。李锐是整个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援鄂“国家队”消化方面的特长专家,在武汉期间参加过十几次大的会诊,只要遇到有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营养障碍等方面的问题,他可能都要去会诊。他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病区15床的患者,他在治疗期间发生了肾功能衰竭,引起了消化道大出血,在一夜之间出了4000毫升的血,就像泉水一样从肛门里涌出来,情况万分危急,护士不断地帮他更换床单。

李锐当时一方面提醒护士,更换床单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暴露,避免污染,因为血液是确定的病毒传染源;另一方面,他就是要想办法尽快地给病人止住血,否则患者的生命很快就会没有了,在患者出血过程中医护人员暴露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当时,李锐除了自己临床思考之外,为了提高成功率,他和国内消化内科方面的几位权威专家在微信群里面进行了沟通,最终共同确立了一套消化道止血的稳妥方案。

确定方案之后,李锐很快就会同值班医生上了相关的措施,成功把患者的出血止住,挽救了对方的生命。

 

苏武沐阳

在接下来的整个3月份,医疗队重点要做的就是如何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结果是令人欣慰的,苏州二队在17支国家队当中抢救成功率和医疗质量在整个光谷院区名列前茅(患者死亡率是0)。从3月下旬开始,其实大家已经看得到生理的曙光了,更多人开始产生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李锐自称文“疫”中年,是苏州医疗队有名的“灵魂诗人”。有一天光谷院区的花开了,李锐拍了一些照片发到群里,还配了一首诗。大家一看,哇,原来春天来了,生活开始美好起来!

援鄂壮举为江苏赢来和诞生了许多网红称号,比如“散装大省”、“苏大强”等,还有一个叫“苏武沐阳”。这个词是李锐“发明”的,就来自于他的那首诗,中有一句“苏武沐阳共生辉”。再后来,为了跟踪出院后患者的后续恢复状况,苏州医疗队建了一个医护队员、患者和家属共同组成的微信沟通群,名字就叫“苏武沐阳”,完全是字面意思:苏州和武汉共同沐浴在同一片阳光下。当然,也隐含了苏武牧羊这个体现民族气节的经典历史故事。

这个微信群在整个武汉抗疫期间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包括现在它都很活跃,很多患者在群里交流后续康复、复查等问题,在整个援汉期间累计回复了患者的上千个提问和咨询。而回苏州之后,患者们则在群里写了很多发自内心的感谢。

 

清零

3月30日下午4:27,苏州二队的病区清零。

护士长发了清零时他们拍的照片和视频,李锐流下了在武汉期间的第一行热泪。来自太仓“灵魂画手”弄了一件白色的T恤,然后在这个T恤上画了苏州山塘街的桥和河,然后又在画的边上写了李锐的那首词《蝶恋花》。第2天,他们把它送给了同济医院的护理团队,这是一份非常特别的礼物。

这是苏州的特别之处,文化是苏州的名片,他们在武汉,也是在输出医疗救治技术和经验的同时,还输出了苏州的文化。

 

送别

但当真正要走的时候,却又舍不得了。这是共同战斗过的地方。

互相舍不得。

武汉警车为他们开道。他们大巴车经过的路上所有道口的交警都向车辆敬礼。

他们突然之间看到右边有一部车挺着。按理说,它是应该让路的,可是它不但不让路,窗户里竟然还有人伸出手来。李锐坐在第一辆车的第一排,负责摄影。当时离得还远,但李锐十分不解:这个是要干嘛?抗议吗?

当大巴行驶过去,和那辆车擦身而过,他终于看到了,一个武汉的市民,坐在后排,他把窗户打开,伸出一只手出来,翘起大拇指点赞。

然后,李锐看到,他的另外一只手在擦眼泪。

这种感觉,特别令人动容。央视新闻发过一张图片,图片上写着:谢谢你,为湖北拼过命。李锐原本觉得,拼命这样的词语很沉重,似乎除了辛苦一点,危险一点,“也没做过什么东西”。但是在那一刻,他想起来,为湖北、为武汉拼过命,是真的拼过!他们真的随时可能感染病毒。他们队里有带了一部从未弃用的呼吸机,到撤离的时候,这个呼吸机又原封不动地带回来了。

这是对的。这个呼吸机,是给他们自己预备的。他们也要谢谢自己,在拼命的同时,还把自己保护得很好。

否则,苏州人民会不开心。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