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卖棒冰

发布:2022-06-13 14:32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阿三是他的小名,看起来非常老土。他出生地方在素有“鱼米之乡”的江南名叫跨塘虹桥的小村庄,那个时代的农村是非常贫穷。夏天,在这个小村庄里的某棵大树下、或者在农村小楼房的背荫处,总能看到一个小男孩推着一辆28寸的凤凰牌自行车,车座后面, 驮着一个棒冰木箱。这个买棒冰的小男孩就是阿三,这一套行头是阿三的谋生工具。

时间,还是遥远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学三年级的阿三,开始卖棒冰补贴家用了。

每天中午的午餐是2个馒头,再喝点水,简简单单午饭就解决了,吃饱吃不饱也就这样了。有时候觉得不够,早上出门的时候带几片万年青的小饼干,将就垫补垫补就算过去了。

 

 

自从吴县跨塘镇上开了一家棒冰批发营业部后,批发点就成为了跨塘镇下面自然村庄里一些人的谋生之路。来贩卖棒冰的人中,有中年人,有年轻人,也有半大不小像阿三一样的孩子。

阿三家里有姐弟三人,当时的父母要供三个孩子读书,家里经济条件实在太困难了。刚刚在读小学三年级的阿三就想着要为父母分担点什么。但阿三总归不是干活的年纪,只能做些轻巧的、力所能及的活儿,于是他选择卖棒冰的活。同时,暑假期间又不念书,做点“小买卖”,倒是可以“全职”。

于是在家乡跨塘镇附近的各个村庄,多了一个卖棒冰的小男孩。

一条条用水泥楼板铺设的仅有1.5米左右宽的乡村道路一直伸向远方,似乎没有尽头。有些地方村庄还是泥巴土路,只要碰上下雨天小路便会泥泞不堪,坑洼不平。雨后的小路,自行车推一会儿,骑一会儿,费好大的劲儿才能走上水泥楼板路。当时在农村的人们踏上水泥楼板路的那一刻,心情是非常舒展的。

卖棒冰需要一份家当。不可缺少的便是自行车、棒冰箱,还有本钱。阿三家里有他父亲提供的一辆28寸凤凰牌自行车,棒冰箱是让农村木匠师傅用木板钉起来的。阿三妈妈用一些棉花絮了几层,再留一块最厚的迷你小棉被,盖在批发过来排列整齐的棒冰上面,保持棒冰的凉气不外泄。一切准备就绪,阿三拿着父亲为他准备的本钱,开始了他卖棒冰的生涯。

当时的棒冰批发价为五分钱一根,在农村可以卖到一毛钱。一百根可以挣到五块钱。如果每天能卖一百根以上,那就是一笔相当不错的收入。毕竟,1986年一个劳动力一个月的工资才100元左右。要是一个孩子一天能挣到五块钱,大人们也会投来羡慕的眼光,恨不得立刻跻身于卖棒冰贩子行列中来。

阿三就成了一个卖棒冰郎,每天驮着棒冰箱走村串户。方圆几十里的村庄,多了一个卖冰棍的小男孩,在夏天的日子里,稚嫩的童声回响着:

赤豆棒冰……赤豆棒冰……赤豆棒冰……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早霞布满了东方的天空,太阳刚刚探出半个笑脸。阿三匆匆忙忙吃上一大碗稀粥,赶快出发。他的双腿从自行车的三脚架里穿过去,骑着自行车踏上了贩冰棍儿的征途,因为去得迟了,轮不上第一批取棒冰,出去卖棒冰的时候就晚了,耽误买卖。

大约9点左右,阿三装好棒冰离开批发部。带着挣钱的强烈愿望,阿三的力气和胆量大了不少,他的双腿在三角架里骑着自行车,自行车在乡村公路上飞奔。阿三从镇上的棒冰批发部里出来,由于只吃了稀饭的他肚子根本没有油水,早已“咕噜噜”地响了起来。饿了……确实饿了,不过还得继续前进,到了村子里才能停下解决肚子的问题。这样在一边吃饭的同时,也不会耽误卖棒冰。

前来买棒冰的大多数是小孩子,手里拿着大人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钢镚。能一天吃上一根棒冰的孩子,一定是村里还过得去的人家。有的孩子几天才能吃上一回。像阿三这样的,在没有当棒冰小贩之前,那时农村都是土地联产承包制,大队里每家给一块棒冰,阿三姐弟三个必须分成三份来吃,一般是老大姐姐吃有柄的尾部,哥哥吃棒冰中段,阿三吃带赤豆的棒冰头部。

阿三最多批发一百根棒冰。贩上一百根冰棍儿,要是能卖掉了,那是特别痛快的事。刚开始卖棒冰的个把月里,很少有卖掉一百根棒冰的时候。即使咬牙驮上一百根,也是卖不掉的时候多,到下午就要融化掉不少,阿三算了一下还不如少贩一些,保险一点挣一点小钱。如果遇上哪个地方唱戏,或者哪个地方有红白喜事,一定会贩上一百根,有这种机会一般都能把棒冰卖完。碰上这样的好事,阿三有时想着就开心,甚至有种“人生如此,夫复何求”的感觉。

刚开始的时候,阿三有点害羞不好意思叫卖。实在开不了口,不知道怎么吆喝。为了让人知道他是卖棒冰的,他索性推着自行车围着村庄走起来。做买卖应该到人多的地方,可阿三怎么也鼓不起勇气,不敢到人群聚集多的地方。只能顺着路边缓缓地走一天。路过一家的大门口,敞开的大门里有两位老伯在聊天乘凉,看到阿三后,他们笑着问:“这个小孩子是做什么的呀!”

“卖棒冰的。”阿三怯生生地回答道。

“做买卖的!卖棒冰的。你不吆喝,也不去人多的地方,你这个买卖咋能做好呢?”一位老伯笑着看着阿三说。

“做买卖的,胆大一点,得吆喝了!要不谁知道你是干甚的啦?快到村口人多的地方去卖哇。你必须一边走一边就要吆喝,怕什么!谁也吃不了你。”另一位年纪轻一点的老伯快人快语,给阿三鼓起劲儿来。

的确没有办法了!阿三在两位老伯的鼓励下,鼓起了勇气,胆子也大了一些。从棒冰批发部出来,在这个村庄转了一大圈,还没有卖掉一根棒冰呢。

阿三向前面走去,用稚嫩的声音吆喝起来:

“赤豆棒冰!……赤豆棒冰!赤豆棒冰!……”

只能喊了,不喊卖不掉!正像那位老伯说的那样,怕什么呀!出来就是求个生活,不敢吆喝还做得了什么买卖!

有了第一声,第二声就容易多了。用村里人的话说就是,脸皮厚厚、肚子饱饱,还怕什么呢!

终于,阿三的叫卖声为他带来了第一位顾客。

“几分钱一根了?”一个小姑娘的声音飞了过来。阿三高兴坏了,终于有人搭理了。顺着声音看过去,在一个大门口的背后,一个小姑娘露出了半截身子,探出个圆圆的笑脸,打量阿三。

“一毛钱。”阿三赶紧回答。

“昨天人家八分钱一根,今天你卖一毛钱,贵了,在我们村里你肯定卖不了多少,这样你的棒冰会烂掉的……”小姑娘嘴挺溜,看阿三比她大不了多少,不像一个老做买卖人,小姑娘跟他开起了玩笑。

阿三没有听出小姑娘话里的意思,一本正经地回答:“五分钱一根进的货,哪能八分钱一根卖了。大家都是卖一毛的哇,大热的天谁还会出来做亏本买卖呀。”

阿三走近了一看,是一位跟他年龄差不多的小姑娘。门楼里面的房子很破,是土房子。门楼的另一堵墙下,坐着一位中年妇女,眼睛看向门外,手里飞快地织着毛衣,这时也说话了:

“我家闺女逗你了,你到当真了,一看你就刚做买卖,没学会说话了。哈哈哈!”

阿三不好意思地靠着自行车。

“三天后等买卖做顺了,你会是个油腔滑调的人了。用不了几天,你就学会跟人对话。”中年妇女边笑边说,抬起头看了看阿三。

“给我来一根,唉,看你哇,做不了买卖,为了五分钱就把你吓成这样,应该不至于吧。”姑娘递过来一张一毛钱的毛票。

阿三接过来,取了根棒冰。“一会儿热起来卖就得八分钱一根了,要是你再卖不了,闹不好还得烂棒冰了,哈哈!”小姑娘又说话了,笑声脆生生地飘了起来。阿三推上自行车,赶紧逃也似的走开了。

阿三买卖开张了,第一根冰棍儿就是这样卖出去了。

那一天,在阿三的努力吆喝下,经过了好几个村庄,终于在太阳落山的时候,顺利卖掉了95根棒冰。晚上赶回家时,剩下5根融化得厉害的,用碗装回家,夏天从来舍不得吃棒冰的家人们,也品味了一下大热天的凉爽。对于阿三的家人来说,这真是难得的美味。

阿三挣了四块多钱,那是他平生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挣到的钱。“还掉”了父亲给他垫付的本钱之后,阿三手里剩了4块多钱,这就算是盈利了。看着自己第一次挣得的钱,阿三心里比吃了棒冰还爽。

 

 

没过几天,阿三就成了一个“老练”的买卖人了。和人斗嘴、抬杠,在村口人多的地方也敢大声地说笑了。叫卖的声音越来越清脆,而且还变着法子吆喝。周围村庄的人们也渐渐地认识了他,大部分人知道了有一个卖棒冰的孩子了。

随着人们对阿三的熟悉,买卖也顺当了很多。如果有其他的卖棒冰的贩子到阿三经常去的前庄、龙会、南施等村庄去卖,只要阿三在,村民大多只买他的。有时好几个棒冰贩子站在一个地方,阿三卖完了,别人也只卖掉了一小部分。

可是好景不长,慢慢的贩卖棒冰的贩子却越来越多了,周围就这么多村庄,一个村子里有时会有好几个卖棒冰的是常事。

卖棒冰的人不会走同一条路线。大部分贩子都以自己家为中心,活动范围在方圆二三十里之内。都是骑自行车,晚上要回家,不能走得太远了。可是棒冰贩子多了,就免不了相互重复路线,也就“侵”入了别人的领地。

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人们勉强解决了温饱,还不富裕,吃得起冰棍儿的都是村子里的“好人家”,大部分人家还徘徊在“温饱线”。如果某村出现了一个万元户,报纸电台一定会大肆宣扬。黑白电视机也只是村里的大队部里有,晚上乡亲们聚在起来观看一部《射雕英雄传》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棒冰批发部又开始了一天的繁忙。一根根身穿统一彩衣的小精灵,在贩子们的手里排列着,袅袅婷婷跑到各自的棒冰箱子里。

贩子们大声说着话,生怕别人听不见,故意抬高说话的音量。“今天去哪儿卖个呀?”

“老地方……”

“买卖也不好做了,一天连一百根棒冰也卖不掉……”

“也不知道是人们没钱啦,还是咋啦,这买卖跟以前是差得远啦……”

“现在村上的孩子们向大人要几毛钱,有花完的时候了哇,能天天吃得起棒冰,可得好人家了!”

“我看不是这个原因,你们看夏天刚开始卖棒冰的时候,有几个人了,看看现在,到处是卖棒冰的人了。”

再这样下去“卖棒冰的比吃棒冰的还多了,能卖动棒冰才怪……”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迷茫和各自的感受。

确实,阿三卖棒冰很吃力了,一天卖掉一百根棒冰的时候也很少了。而且原来只在邻近的几个村庄就能卖掉,现在要越走越远,走越多的地方才能卖得越多。到了一个村子里,卖棒冰的声音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贩子多了,每个人都要分一点市场,落到个人头上的时候销量明显就少了。

有时在村里遇上唱戏或者办事宴的,会有10多个卖棒冰的一起来。农村里这种事是聚人的时候,小孩子也多,家长们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子吃棒冰,咬咬牙也要给自己的孩子买一根,有时还不止一根。有时办事的主人家待客大方一点的,他们往往会用洗脸盆出来端买来的棒冰,买了之后一人发上一根。遇上这种客户的贩子就相当于中了头彩。

一旦有信息说哪个村里今天有办喜事的了,阿三会毫不犹豫立刻出发前往。阿三从来不怕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要在火热的大太阳下,骑自行车单程五十里,来回一百里。为了卖一百根冰棍儿,为了一天能挣到五块钱,也算是够拼的。

那天,阿三上身穿着一件黄T恤衫,下面穿着一条哥哥穿不了的黑色裤子,在丁零当啷自带音乐的自行车的响声中出发了。炎炎的烈日下,已经走了十几里土路了,又热又渴,肚皮里也开始敲起了小鼓。但是,阿三心里却憧憬他的好买卖。路过两个村庄也没有停留,一心向着办喜事的“田泾”村前进,想着去到那个地方很快就会把棒冰卖完,挣上几块钱,收个早工,回家好好地睡上一觉。

终于到阳澄湖边的田泾村了,阿三从村口就开始叫卖。但问询的多,买的少。他是第一次来这个村,有一位好心姑娘把阿三带到了办喜事的人家门口,阿三的棒冰果然如愿以偿地很快卖完了。

阿三总结了,卖棒冰的三个黄金时间段。

一是小晌午,人们从田里回来,女人们在家里做饭,孩子们放暑假在家做作业。这个时候,嘴馋的孩子会逼着妈妈拿出钱买棒冰,大人们也热渴得不行,有时候也会买。如果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你会知道哪家人的小孩会出来买,有的基本上是每天必买。

二是起晌的时候。村民们午休起来,准备干下午的活计。大部分村民会在路过的经常聚人的地方聊会天。有人也会买,但孩子都在睡午觉,大人们吃棒冰的少之又少,吃得起和舍得吃的肯定是好人家了。

三是黄昏的时候。农民们收工了,孩子们在家作业做的也差不多了,需要犒劳一下自己,天气也凉爽了起来。这是处理棒冰的最佳时间。棒冰已经开始软化了,二毛钱三根,保本处理。有时候知道情况的人来买棒冰都带着碗来。平常吃不起的人家,还有舍不得吃的人家,这时也会让小孩子拿着零钱,妈妈们则跟在孩子身后,高高兴兴地来买棒冰。

阿三是个聪明伶俐又善于总结的孩子,所以他卖棒冰的本事比任何人都厉害,而且他从来不乱花钱,他把所有赚到的钱全部交给了父母,补贴家用。整个虹桥村都知道阿三是全村最懂事且又孝顺的好孩子。

在乡亲们心目中,卖棒冰的阿三慢慢的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人物,附近乡村的乡亲们都认识他,当然大家也都有意无意地照顾他的生意。叫卖声一次次地响起来,那稚嫩的童声回荡在空中:

“赤豆棒冰,赤豆棒冰,赤豆棒冰……”

阿三的好买卖一直持续了一个暑假又一个暑假……

那走村串户叫卖棒冰的情景,至今仍时不时地在阿三眼前浮现,“赤豆棒冰、赤豆棒冰”的叫卖声多次在梦里响起。那骄阳下的汗水,美味的棒冰,还有那条长长的乡村水泥楼板路,让阿三这辈子都难忘……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