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爱上海为哪般
发布:2024-10-28 19:26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顾国培
秋高气爽,这样阳光灿烂又温度正好的天气,让人有去户外拥抱自然的冲动,于是打开手机旅行小程序,看看周末有哪里可去。浙江的山区适合夏天避暑,那么上海的摩登适合秋天去citywalk。看好了一条线路,马上打电话给妻,想和她商量一番,妻却拒接了,后发信息来说她在上海,跟她老妈在逛南京路呢!然后发来一堆照片,有她们中午吃的美食和米线,有她在花墙边人比花娇的侧影,有她以东方明珠为背景拍的照片,还有她在武康路那标志性红色洋楼前的留影!我略感差异,问妻为啥不提前告知,她说是临时起意,天气太好了,感觉不去户外有点辜负这灿烂的秋阳,还说带了礼物想给我和两个女儿惊喜。真是心有灵犀啊!看来被天气感化的雀跃心情,大致是相通的,而对上海的深深喜爱,大抵也是相同的。
前不久友人送了本书给我,是2019年人民网联合出品的一部致敬70年的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图文并茂,很大部头,也很有看头,我一直置于案头,常读常新。书中专辟一章讲江南,说江南堪称江河湖海的盛宴,江南城市包括上海,均是由水而生、因水而兴:东晋起南朝历代定都金陵,成就了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时代;随着隋唐运河的开凿,迎来了以扬州为中心的运河时代;后来有宋南迁,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钱塘江时代;宋元之后工商手工业兴起,开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时代;再到近代,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江南迎来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洋时代。《这里是中国》的叙述,有一种历史的绵延感和地理的纵深感。上海,正是江河湖海生动演绎的最强音,也是滚滚长江奔流向东的最高潮。
与宏大的叙事相比,其实我更喜欢诗意的流淌。从“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从“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再到“百川归海,追求卓越”,关于江南的物质繁盛,以及建立在丰厚物质基础上的文化情怀,都在这五大城市、五大水系中得到了诗意的体现和传承。江南,这两个自带诗意的字,集中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全部想像,在从古到今纷繁优雅的诗文传颂中,江南就是一个富贵繁华而又温柔多情的人间天堂,代表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极致向往。而苏州和上海,正是江河湖海绵延流淌的华章,也是现代江南的翘楚。
作为苏州人,为啥深爱上海?我想大概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与苏州一衣带水、一脉相承,无论是历史沿革,还是水路联接,无论是人员往来,还是文化交融,都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愈紧密的血脉联系。从历史来看,苏州和上海本是一家。春秋伍子胥相土尝水建苏州城的时候,上海是同属吴国的一片水乡泽泊,秦朝苏州成为会稽郡治所,上海始设华亭县,治所就在今天的松江老城区,所以说松江是上海之根,清代上海县属松江府,均归驻在苏州府的江苏巡抚管辖。1842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引入外国租界,1949年上海解放,原属苏州的嘉定、宝山、青浦划归上海,助力上海成为大都会、直辖市。这样的行政交织和历史发展,即便说上海脱胎于苏州,好像亦不为过。更不消说在太平天国等战乱时期,很多苏州人为躲避战乱,带着细软和家人来到上海,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从这个意义上,上海是苏州优质基因的延续和发展。
海上一直有个争议,就是苏州河和黄浦江,谁才是上海的母亲湖?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弄清楚上海与苏州的关系。众所周知,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湖,而一直以来,吴淞江就是太湖的泄洪通道,所谓吴淞江,就是从苏州到松江的河道,这条富庶的吴地航运枢纽催生了大半个老上海,上海人是念旧的,是感恩的,便把这条由苏州蜿蜒而来的河道,流到上海市区的那部分,命名为苏州河,所以说,苏州河是老上海的母亲湖。黄浦江也同样发源于太湖,水出淀山湖,流经青浦、松江、奉贤等10区,至吴淞口注入长江,是千里长江汇入东海前接纳的最后一条支流,也是最繁华、最知名的一条河流。一条黄浦江,半部上海史,甚至是半部近代史,虽然只有113千米,但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浪奔浪流的黄浦江人才辈出、堆金垒银,造就了现代上海,影响了近代中国,堪称新上海的母亲湖。
除了苏州河这个直白的名称,其实黄浦江也是苏州上海一衣带水、系出同源的例证。春秋战国,江东之地包括上海正是楚相春申君的封地,作为“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除了非凡的外交才干,还是一名治水能臣。上海黄浦江因他疏浚治理而得名,苏州黄埭镇也因为他土筑堰埭而得名。今日苏州到处有他的痕迹,春申湖、春申路、黄公荡,甚至苏州城隍庙供奉的也是此君。上海更是如此,黄浦江别称就是黄歇浦、春申江、申江,上海的另一个称呼申城,就是为了纪念他。作为楚臣,春申君有他的历史局限性,但他爱民如子、为民造福的实绩,赢得了苏州和上海人民的共同爱戴。源自太湖,共有春申,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说明苏州上海的关系呢?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没有水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古今中外,大凡传奇城市基本都有江河湖海的影子。水有流动性,也充满故事感,河流是城市区域性格的分野,塞纳河把巴黎分成左右岸,巴黎因而妖娆;苏州河、黄浦江把上海分为东南西北岸,上海因而旖旎。在老上海看来,现代上海的繁华,乃至夜上海的浪漫,以这一河一江为界,那大抵是苏州河南、黄浦江西。这是骨子里清高的老上海最后的倔强,他们认为真正的上海在静安寺,在淮海路,在徐家汇,在新天地,在武康路,在公馆洋房,在延安高架,在和平饭店。十里洋场,风云际会,却翻不过黄浦江,跨不过苏州河,甚至走不出延安路高架上下震荡象限。其实,任何城市因开放而发展,因多面而精彩,海纳百川,本身就有兼容并蓄之意,流光溢彩的外滩是上海的城市名片,鳞次栉比的陆家嘴何尝不是魔都的城市封面?
苏州与上海的渊源,不光是千年历史的沿革因袭,更有着自然人文的血脉流淌。正是因为这份渊源,苏州人对上海的爱是复杂的,也是深刻深邃的,苏州人对上海是向往的,也是情感贴近的。苏州对同是江苏、且贵为省会的南京,感情反而没有对上海那么深。我在南京学习工作了九年多,对南京城市秉性乃至一草一木的熟悉程度君远超上海,但在情感上依然没有超越上海,这大概就是文化的差异和相融吧?上海人对苏州是充满感情的,他们将所有非上海人一律称为“乡下人”,唯独对苏州人“网开一面”,因为上海、苏州讲的都是吴语,而且他们将苏州作为人生的“后花园”,每年早春时节,上海人蜂拥出城,苏州特别是吴中,是他们最聚焦的目的地。
就在妻子临时起意去上海的当晚,我在苏州接待了一批来自上海的客人。他们对苏州吴中慕名而来,游览了三山岛,闲逛了陆巷古村,还参观了吴文化博物馆,组织者说是看了我的《吴中名胜知多少》一文,按图索骥来了。我知道吴中盛景早已声名在外,秋日吴中更是处处风景。我说这条线路非常经典,既是寻古探幽之旅,也是曾经名满天下的“寻宋之旅”,并向他们推介了更多体验苏州、吴中的线路。上海与苏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今日家人在上海游玩,而我在苏州接待沪上客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双向奔赴。带队的领导虽已退居二线,依然风度翩翩,细问之下也是江苏人,而我家乡也有人在沪上为官,细问之下竟跟这个领导熟识,还是上下级!不禁感叹沪苏缘分,而这又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双向奔赴了。
席间我谈起我们的少年时代,也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就是我们向往的大都市。不仅是大城市的繁华,更是优质文化的输出。上海牌的手表,上海牌的服饰,相当于现在的LV、巴宝莉等奢侈品牌,都能在农村乡下引起艳羡的目光。还记得我爸带回来个“上海牌”皮包,挂在客堂显眼处好久。当时乡下没有有线电视,无线电视能搜索到上海的电视台。在上海电视台的滑稽戏里,认识了王汝刚、毛猛达等海派笑星,在东方电视台的综艺节目里,熟悉了陈蓉、陈雷等主持明星,还有那个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见识了俊男靓女的风采表现,主持人倪琳幽默风趣又邻家姐姐般的主持,促成了很多美好的姻缘。在我看来,这个节目的品质品味,并不比后来江苏台风靡大江南北的《非诚勿扰》低,甚至在真实性和温馨度上,还要略胜一筹。现在想来,我们的很多品味养成,比如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以及对于娱乐审美的追求,甚至对于美食味蕾的品赏,都来自于上海最初的熏陶。
还有我的文学启蒙余秋雨先生,原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他的作品从《文化苦旅》开始,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中华文脉》,我都一直追随,培养了我的文化史观,影响了我的文字创作。作为浙江余姚人的余秋雨,一直在上海求学生活,他在戏剧理论研究和创作上已达到了顶峰,是国家级的专家,后来急流勇退,毅然辞去院长一职,专心致力于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考察和文化散文的写作,从而开启了“文化大散文”一代文风。上海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专门成立了“余秋雨大师工作室”,这是一座城市对人才的认可,对文化的敬重。因为学习在上海,工作在上海,生活在上海,秋雨笔下有了很多关于上海的情节和章节,不仅影响了我的文学写作,也给了我关于上海的文化初印象。
想起了这个国庆假期去上海的旅程,大女儿被我安利长沙之后一直心向往之,小女儿则念叨着要去上海迪士尼坐急速光轮,两个女儿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兴趣所在,大女儿已然喜欢文化的东西,对网红城市的历史人文和美景美食感兴趣,而小女儿还停留在乐园玩耍层面,要好玩要刺激要肆无忌惮的欢笑,对历史积淀和人文景观还不怎么感冒。我和妻权衡之后还是决定去上海,因为上海不仅是欢笑乐园的顶流,也是文化消费的胜地。我们并规划了上海之旅的线路:野生动物园,迪士尼乐园、上海新天地。
这两个乐园,应该是我的童年与女儿的童年交汇的产物。上海是我们童年共同的向往。这两家同在上海、分别开幕于1995年和2016年的主题园区,相隔20年,都各自堪称当时国内游玩目的地的顶流,也是这两个年代少年心向往之的乐土。上海野生动物园开园那年,我10多岁,与女儿现在的年纪相仿,那时候能去上海野生动物园游玩,就像现在女儿去上海迪士尼乐园一样,都是梦寐以求的事。不同的是,我的童年终究没有去成上海野生动物园,而我的女儿们不仅去了上海的迪士尼,还去了东京的迪士尼。时代在进步,各自的童年也不一样。与我们相比,她们这一代娱乐达到了顶点,但童年都是美好的,因为少年的心是澄澈的,对周遭事物和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这一点,从女儿们在动物园喂食猛兽的兴奋里,以及在迪士尼畅享飞车的惊叫里,都感受到了。
第三天我们去了上海市区,我们先去了武康路,又到了新天地。虽然出租车师傅说近些年因为经济形势的关系,上海走了很多人,但是假期的上海市区,还是那么的人山人海,上海仍然是国内游客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是成功的,印象中是一个颇有文化气派、儒雅风范的港商来开发的。这里既有老上海的风情,又有慢生活的情调。新天地南里很多商场和购物广场,是现代和时尚,北里则保留了老上海石库门建筑,有很多美食和主题店家,是复古和优雅。上海是座人民城市,也是座红色城市,中国共产党就在这座城市诞生,新天地口头就是中共一大会址,单位曾经组织来学习过,这次带着两娃又重温了一遍。
印象中第一次到上海,大概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大学毕业那年。如果说人生的开头20年,上海于我而言是一个辉煌的图腾,那么毕业那一年,则是光辉照进了现实。然而开始并不美妙,毕业之际,同学们都在四处奔忙找工作,我当时已经有两个offer在手,但还是想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心目中的向往地,也是国内人才的最高地上海去闯一闯。那家公司是一个海归的年轻人当年创办的,地方在上海远郊的嘉定,感觉与想像中的上海差别甚大。面试结束去华东政法大学找同学,才近距离触摸了上海的时尚容颜、感受了上海的跳动脉搏。同学带我游览了外滩,在东方明珠的背景下畅谈人生理想,才总算找到一点于繁华都市、恰同学少年、共指点江山的味道。站在外滩,面对陆家嘴,自然会生发出一种吐纳风云的豪迈。
我终究没有去上海工作。毕业过后很多年,我辗转南京,回到苏州,娶妻生女,生活波澜不惊。与上海的联系倒是日益紧密和频繁,无论是学习、考察,还是游玩、购物,甚至出差坐飞机,也要去上海的虹桥或浦东,与上海的交集越来越多。上海,这个曾经向往的地方,成为了随时可达的城市。而内心对于上海的喜欢,慢慢沉淀为一种习惯和自然,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相当于曾经朝思暮想的女神,成为了朝夕相处的伴侣。这其中,有两次与上海的接触值得一记:一次是跟随领导去上海商飞集团考察,那时候国产大飞机已在试飞测验阶段,接待我们的集团领导信心满满,充满民族工业的自豪感,后来国产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航,开启了大飞机生产可与波音、空客一较高下的国产时代,这不得不说是上海的高光时刻。
另一次则是自己带队去上海某市级大报学习交流,接待我们的是两位行业同仁、青年才俊,一位来自浙江,一位来自苏州,他们有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但他们的爱好让我有些意外,一个喜欢喝茶,尤其喜欢喝茶的器具紫砂壶,朋友圈晒的都是精品,让人爱不释手,一个喜欢文学写作,所以他的新闻作品题目也充满文字的张力,两个江南人一起在上海奋力打拼,却也有着闲庭信步的从容。听闻他们最近都有了新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深信这是必然,因为上海本就是成就人才的沃土。上海有着这样的气质,既能站在巅峰迎接挑战开创时代,也能读书品茗拥抱生活品味人生。试问这样的上海,谁能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