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专访蓝绍敏 推动“沪苏同城化” 做强一体化内核
过去的一年,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一年。作为与上海关系紧密的近邻,苏州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去年9月履新以来,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目标定位,和“至尊服务,超级苏州”的口号。要在更高水平上与上海形成产业互补共进、功能互利共享、生态互保共治,打造成为“可以为上海作出协同增强效应的现代国际大都市”。近日,本报对蓝绍敏书记进行了专访。
叠加优势 释放发展潜能
记者: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框架下,苏州的哪些优势可以成为独有的加分项?苏州的战略和目标是怎样的?
蓝绍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大家都能注意到,几大国家战略中,只有长三角叫“一体化”。我们感到,“一体化”既为长三角各个城市指明了科学的发展路径,也为我们深层次认识自身特色、更好地发挥禀赋优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具体到苏州这座城市,我们的优势是一种全方位叠加、系统性集成的优势。第一,从“时空”的维度来看,苏州具有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生态环境叠加的优势;第二,从“机遇”的维度来看,苏州具有“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第三,从“自身发展”的维度来看,苏州具有实体经济强、开放水平高、创新能力优的叠加优势。
苏州的战略,一是“开放赋能”;二是“创新引领”;三是“增量带动”;四是“生态提升”;五是“一体化发展”。
苏州的目标,就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大框架下,在上海这个龙头的牵引、辐射和带动下,在江苏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下,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全力以赴助推“沪苏同城化”进程,并努力为这个长三角的“核”贡献更加坚实可靠的产业底盘、更加大气包容的开放元素、更加强劲活跃的创新单元、更加坚实厚重的人文底蕴。
经济合作 双向互动
记者:苏州和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框架下的地缘关系是怎样的?苏州如何突破不同行政区划的限制,进一步利用同上海之间的地缘关系,实现两地共赢、共享、互利?
蓝绍敏: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苏州是与上海距离最短、合作最多、总量最近的城市。两地地缘关系正在从“一群城市”中的两个城市,向共同把长三角打造成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转变。
苏州与上海在产业结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苏州现在积极推动“沪苏同城化”。在产业合作方面,我们希望以上海为龙头,沪苏共建世界级产业链“核心链”;在生态环保方面,去年以来,苏州积极参与示范区相关规划编制和方案研究,主动对接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与上海一同探索以共建共享、受益者补偿和损害者赔偿为原则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打造“超级苏州” 与最一流的比
记者:我们特别注意到,3月28日苏州召开营商环境创新大会,发布了《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要打造“营商环境3.0版”,要与所有信任、青睐苏州的投资者一道共同打造“超级苏州”。“超级苏州”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宏伟远景?
蓝绍敏:苏州是总书记作出“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的地方。总书记对苏州的重要指示、外界对苏州的标准、苏州对自己的追求,都要求我们在更高坐标系中打造“超级苏州”,与最一流的比、探最前沿的路、挑最极限的干,实现高速度发展标兵向高质量发展标杆华丽转身。我们所谋划的“超级苏州”,就是要以开放为一切工作赋能,让未来的“苏州超级列车”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我们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发展愿景。围绕这样一个愿景,当前我们正着力打造“五大体系”,即: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代特色产业创新体系,现代城市功能保障体系,现代文化标志传播体系,现代生态环境涵养体系。
“姑苏八点半” 提振城市消费
记者:最近,苏州在强力打造“姑苏八点半”的夜经济战略,上海作为苏州的重要客源地,苏州有何举措吸引上海市民到苏州休闲、旅游消费?苏州在推动长三角文旅合作方面有何规划?
蓝绍敏:沪苏两地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上海市民到苏州休闲、旅游,苏州市民到上海观光、购物,就像“走亲戚”一样,已经成为两地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4月26日,我们重磅推出“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针对上海市民,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最有诚意、最为贴心的举措。一是营造“最火热”的氛围。在上海地铁1、2号线及微信、微博、铁路12306等平台,定向发布“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广告、短视频;二是打造“最舒心”的环境。在全国率先打造全域“无理由退货”的诚信消费环境;三是推出“最特色”的体验。精心准备了经典线路、夜间线路、非遗体验线路、工业旅游线路、康养线路等别具特色的旅游线路,让上海游客每到一处“打卡地”,都能体验到“最苏州”。
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更好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苏州着眼自身实际,在市域一体练内功。苏州正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打通市域范围内各旅游景点的“断头路”,拓宽“瓶颈路”。以上海游客都非常喜欢的周庄为例,去年11月底,连接周庄与青浦金泽镇的东垞港桥通行,被界河阻隔的两岸百姓实现“同城化”。今年6月5日,周庄连接吴江区江泽社区的小木桥也顺利(限载)通车试行。从此,上海游客在周庄旅游后,再去吴江游玩,路程将由30分钟缩短到5分钟。
本报记者 唐闻宜 特约记者 朱桂根
转载自《新民晚报》2020年6月30日
本次专访“完整版”见4-7版
蓝绍敏详解: “超级苏州”超级在哪里
水阔天高,风云千樯。正是初夏时节,一连串的“大事件”发生在长三角大地上,首先是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湖州召开,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上海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龚正;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出席会议。
长三角主要领导再度聚首,为长三角吹响一记“冲锋号”,沪、江、浙、皖一市三省为之同频振动。同日同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在浙江湖州隆重举行;同日同时,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江苏段建设动员会在上海、江苏同步举行;一起开工的,还有安徽扬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枢纽工程。此外,还有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召开……
过去的一年,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一年。在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的呼应中,在深度融合和对外开放的互动中,在宏大愿景和日常生活的筹谋中,长三角一体化正迈向更高水平:一年来,无论是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还是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长三角区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聚效应持续放大,一个真正休戚与共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呼之欲出。
作为与上海关系最为紧密的近邻,苏州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其经济总量和上海的比值从过去的0.12:1上升到如今的0.58:1,尤其是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自去年9月11日履新以来,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目标定位,和“至尊服务,超级苏州”(英文为“Supreme Service,Super Suzhou”)的“超级”口号,颇为人瞩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框架下,苏州的哪些优势和禀赋可以成为独有的加分项?苏州的战略和目标是怎样的?苏州和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框架下的地缘关系是怎样的?苏州如何突破不同行政区划的限制,进一步利用同上海之间的地缘关系,并形成新的地缘优势,实现两地共赢、共享、互利?
带着这些问题,新民晚报社采访团采访了蓝绍敏书记。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框架下,苏州的哪些优势和禀赋可以成为独有的加分项?苏州的战略和目标是怎样的?
蓝绍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大家都能注意到,几大国家战略中,只有长三角叫“一体化”。前不久在浙江湖州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李强书记特别指出,一体化的理念、“共同体”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感到,“一体化”既为长三角各个城市指明了科学的发展路径,也为我们深层次认识自身特色、更好地发挥禀赋优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是当仁不让的龙头,其他各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百花齐放。具体到苏州这个城市,我们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发展的亮点很多、亮点很亮,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方位叠加、系统性集成的优势。我想,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第一,从“时空”的维度来看,苏州具有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生态环境叠加的优势。地理区位上,我们是上海的近邻、紧邻、亲邻;而且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加快建设,沪苏的市区实际上已经无缝衔接。历史人文上,我们是2500年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生态环境上,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第二,从“机遇”的维度来看,苏州具有“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这么多的国家战略在苏州都有布局、都有落子,特别是苏州吴江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江苏自贸区中苏州片区面积占比超过一半,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也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第三,从“自身发展”的维度来看,苏州具有实体经济强、开放水平高、创新能力优的叠加优势。我们的GDP达1.92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36万亿元、居全国第三,在长三角城市中均仅次于上海。我们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具备国内一流的垂直整合能力,产业链的韧性和稳定性也比较强。苏州外贸举足轻重,我们总结了“一二三四”,即:对美贸易额在全国大中城市是第一(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全国的八分之一),外贸依存度是第二(120%左右),累计实际使用外资是第三(近14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是第四(近3200亿美元)。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052家、居全国第五,力争今年过万家;“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人才262人,其中创业类135人、居全国第一;境内上市企业128家、居全国第五,科创板上市9家,居全国第三。应该说,苏州这三个方面的“加分项”,每个方面都是叠加、集成的,在江苏是“独一份”,在长三角乃至全国也是“独一份”;更进一步地说,这三个方面的“加分项”再叠加集成到一起,苏州的综合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胸怀“两个大局”,并深刻指出“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围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等,“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作些战略性考虑”。为了创造性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要求,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框架下,我们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正在深化研究苏州的发展战略问题。总的来说,主要有这样几点考虑:一是“开放赋能”。苏州发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开放;更早、更多、更深层次地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和挑战,也是因为开放;未来发展要克难奋进、乘势而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开放。我们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地提出让开放为苏州一切工作赋能,年初召开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系统部署了五个“开放+”(以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强化有效投入、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城市品质),并展开一系列工作布局。二是“创新引领”。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11月,江苏省委对苏州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着重围绕创新提了四个方面重大课题(在全省创新格局中,苏州怎样发挥引领性作用?在推进自主创新中,苏州怎么追求原创性成果?在全面提升创新水平的基础上,苏州怎样打造标志性品牌?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苏州怎样体现开放性和包容性?)。苏州的广大干部深深感到,“创新四问”振聋发聩、意义重大。这几年,我们在重大科创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人才(团队)引进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就是在努力答好“创新四问”。特别是抢抓“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苏州在纳米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功能纤维材料、光电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大力推进总投资200亿元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建设,6月30日即将挂牌,计划3~5年内集聚1000名创新人才,并朝着国家实验室的目标迈进。三是“增量带动”。苏州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总量、工业体量,决定了必须走一条积极进取型的转型路子。我们提出“1544”目标,即今年起,工业投资不低于1500亿元,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不低于40%。就是要以足够多的优质增量来带动存量、优化存量、改造存量,以此支撑起经济的底盘、发展的大局。四是“生态提升”。这个生态是“大生态”,就是致力于打造国际国内一流的产业生态、创新生态、亲商生态、自然生态。产业生态方面,我们深入贯彻总书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要指示要求,提出围绕产业链做强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资金链、部署服务链、谋划替代链、拓展柔性链的“六个围绕”发展思路,大力培育产业链主导型企业,变市场依赖为生产依赖和研发依赖,构建产业链深层次生产研发合作;开展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推进极端情况下产业链在长三角的有效替代源建设,提高内循环能力。创新生态方面,就是努力形成宽容失败的创新政府绩效评估、宽容失败的创新金融资本支持、宽容失败的创新综合协调服务、宽容失败的创新社会文化氛围。亲商生态方面,苏州历来有着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传统,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做到极致、持续领先。自然生态方面,要建设苏州生态涵养发展试验区、努力打造践行总书记“两山”理论样板,并积极参与环太湖地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等工作。五是“一体化发展”。切实把“一体化”理念贯穿到苏州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探索通过“四个一体化”来优化苏州发展的新地缘,打开苏州发展的新空间(推动苏州市域自身一体化,解决下辖板块之间过去相对割裂过多、合力不够的问题;推动苏锡常一体化,4月份苏锡常三地在苏州召开了首届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形成了做平等的一体化、多赢的一体化、高效的一体化的高度共识;推动苏州南通跨江融合一体化,以共建苏通科技产业园等为抓手,争当跨江融合、协同发展的示范;推动飞地合作一体化,积极推进苏宿工业园区拓园,在苏州内部通过苏相合作区等复制园区经验,并深化与江苏盐城、浙江嘉善、安徽滁州等地的合作,实现“飞地建到哪里,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贡献就做到哪里”)。
在长三角的版图上,苏州是与上海联系最紧密的城市,并因此而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C位。苏州的姿态,就是自觉强化“服务上海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接轨上海就是接轨国际前沿”的意识,更好地肩负起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政治责任,更好地抢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苏州的目标,就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大框架下,在上海这个龙头的牵引、辐射和带动下,在江苏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下,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全力以赴助推“沪苏同城化”进程,并努力为这个长三角的“核”贡献更加坚实可靠的产业底盘、更加大气包容的开放元素、更加强劲活跃的创新单元、更加坚实厚重的人文底蕴。
苏州和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框架下的地缘关系是怎样的?苏州如何突破不同行政区划的限制,进一步利用同上海之间的地缘关系,并形成新的地缘优势,实现两地共赢、共享、互利?
蓝绍敏:苏州与上海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两地长期以来的深厚渊源和紧密联系在全国都不多见,特别是两座直接接壤的城市共同创造了中国近6%的GDP。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苏州是与上海距离最短、合作最多、总量最近的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苏州与上海的地缘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从“一群城市”向城市群的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我国区域功能布局的持续优化,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形态。苏州与上海的地缘关系也从“一群城市”中的两个城市,向共同把长三角打造成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转变。苏州已经是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刻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区。从单向辐射向双向互动的转变。过去苏州的发展更多地是单向依靠上海的辐射带动。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历的“农转工”“内转外”两次重大转变,实际上抢抓的就是上海的机遇,事实上依靠的就是上海的带动,比如改革开放之初从上海引入“星期天工程师”,到抢抓浦东开发开放等重大机遇,为苏州成为工业大市、开放大市奠定了基础,使苏州与上海的GDP之比,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12:1提升到目前的0.58:1。现在苏州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与上海“位势差”在合理范围内的城市,两地更多地表现为双向互动的地缘关系。从地理临近向功能协同的转变。过去,苏州与上海的互动更多是建立在地理空间临近的基础和优势上,与上海的合作更多是在毗邻上海的昆山、吴江、太仓等地。现在,苏州与上海在产业结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特别是近年来,沪苏两地经济增长重心距离不断缩短(上海未来主要经济增长三大区域(临港、示范区、虹桥)中,有两个与苏州的距离甚至比与上海中心城区的距离更近)。同时,苏州现在正在积极推进市域一体化。两地的地缘关系已经突破单纯的地理临近,必将上升到全域功能相互协同的更高层次合作。
所以,我们提出,要由过去“上海有什么,我们要什么”转为“上海要什么,我们做什么”,做更多“上海得益、沪苏共赢”的事,以上海为龙头,努力把苏州打造成为能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起到协同增强效应的国际化大都市,共同做强一体化内核。这是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发展阶段带来的地缘关系变化,也是我们把握客观规律、顺应发展大势积极寻求的沪苏同城化发展地缘新优势。
我们现在积极推动“沪苏同城化”,实际上是跨越了两个行政层级的合作。在产业合作方面,我们希望以上海为龙头,沪苏共建世界级产业链“核心链”,推动各类要素在最适宜的发展空间上梯次展开,构建最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一方面,突出比较优势加强产业融合互补。有研究表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苏州制造业产值增长0.29个百分点;苏州制造业产值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使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0.57个百分点。两地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完全可以在做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产业协同互补。另一方面,瞄准共同目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比如生物医药,目前,北京、上海、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同为全国第一方阵。我们设想,沪苏合作共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那就是一个总量超5000亿的产业集群,其集群规模、创新能力、产业链完整度都将处于全国顶尖水平,完全可以在全国率先迈上万亿级台阶,具备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比如汽车产业,苏州目前有超500家汽车企业与上海汽车产业相配套,这次上海特斯拉复工,苏州至少有39家关键配套企业同步复工,并关联到整个长三角地区。我们将聚焦上海汽车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需求,加快自身汽车产业的整合布局,着眼于打造沪苏汽车产业“核心链”,带动长三角汽车产业“完整链”。比如航空产业,随着西北工业大学设立太仓校区(其航空专业全部落户太仓)、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落户太仓,苏州将可承接上海航空产业的更多核心制造、研发功能,协同上海拓展航空产业空间服务范围、提升对长三角辐射能力。
在公共服务方面,上海目前正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在做强核心功能同时,加快疏解非核心功能。苏州在这方面完全有能力成为上海的非核心功能承载地,为上海提供优质的差别化公共服务。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框架下,我们着力加强与上海的政策协同和服务对接,通过远程医疗、医保互通、异地结算等方式,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水平;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大健康等产业,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康养等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沪苏同城化”的获得感。目前,苏州相城区已与上海方面共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三角合作医院;吴中区积极引进上海办医资源,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尹山湖医院;昆山与华师大二附中合作共建十五年一贯制的昆山学校。去年9月G60科技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开通以来,50多个审批事项已经实现当地受理、异地审批、当地发证。
在生态环保方面,苏州与上海水陆相连,生态环境质量休戚相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沪苏践行“两山”理论标杆典范的重要实践,也是沪苏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推动共保共治、联防联治的共同责任。去年以来,苏州积极参与示范区相关规划编制和方案研究,主动对接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与上海一同探索以共建共享、受益者补偿和损害者赔偿为原则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我们紧紧围绕“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配合执委会、相关部门制定落实重点跨界水体联保治理规划和方案,确保交界断面水质达到上级考核要求。比如太浦河治理,我们聚焦上海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和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与下游交界的汾湖大桥断面平均水质达到Ⅱ类,坚决为上海守好生态底线、护好生态屏障。
我们特别注意到,3月28日苏州召开营商环境创新大会,发布了《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要打造“营商环境3.0版”,蓝书记称,要与所有信任、青睐苏州的投资者一道共同打造“超级苏州”。“超级苏州”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宏伟远景?苏州的目标,是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具体的规划是怎样的?
蓝绍敏:苏州是总书记作出“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的地方(早在2009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昆山的发展现在已经处于一个标杆地位,但是没有停滞不前,还提出这样一些赶超目标,难能可贵。苟日新、日日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有这样一种精神,有这样的劲头,我想一定会有一个新的超越。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2014年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再次强调了这一要求,对苏州探索现代化寄予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四次对苏州作出过重要指示,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我们从中梳理出了9大关键词、理解为3句话,即:路径选择上坚持试点、试验、示范不动摇,目标定位上立足率先、排头、先行不懈怠,工作重点上牢牢守住生态、开放、创新不放松。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始终对标一流、顽强拼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一天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年的总量,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在地级市里都已经遥遥领先。总书记对苏州的重要指示、外界对苏州的标准、苏州对自己的追求,都要求我们在更高坐标系中打造“超级苏州”,与最一流的比、探最前沿的路、挑最极限的干,实现高速度发展标兵向高质量发展标杆华丽转身。
具体来说,我们所谋划的“超级苏州”,就是要以开放为一切工作赋能,让未来的“苏州超级列车”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创新是“引擎”,整合全球资源的开放之道,赋予最为强劲的动力;转型是“主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开放姿态,赋予最为高能的转速;投资是“燃料”,最大限度吸引增量的开放眼光,赋予最不可限量的效能;环境优化是“标志”,瞄准“世行标准”的开放境界,赋予最吸引眼球的魅力;功能提升是“底盘”,为所有人提供高品质生活的开放理念,赋予最坚实可靠的承载力。
今年以来,我们谋划开展了营商环境大会、生物医药发展大会、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等活动。从当前态势和实际成效看,无论国际、国内都十分看好苏州。1~5月累计录入外资59.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7.5%,总量、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制造业投资逆势增长29.2%,在东部城市、“万亿俱乐部”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以来,10家企业成功上市,占全省的53.3%,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三;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1.3万户,同比增长41.7%,总数突破200万户。
当前,我们提出了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发展愿景。这是源于对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认识和把握。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源于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国际经验表明,决定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质量的是其中各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纽约、东京等都是以核心城市带动的大都市圈形态成为世界中心。这是源于对沪苏同城化的认识和把握。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最强增长极,都市圈的竞争力取决于在上海带动下,圈内城市能为上海起到多大的协同增强效应。比如,在东京大都市圈中,横滨承接东京的产业与功能,与东京共同参与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
围绕这样一个愿景,当前我们正着力打造“五大体系”,即: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区域枢纽地位,实现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与区域经济大市的“耦合”;现代特色产业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自主创新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心,与上海及周边城市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和创新集群;现代城市功能保障体系,强化重点地区国际化形象打造、国际化功能培育和国际化设施配套,以国际化的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吸引国际化创新人才;现代文化标志传播体系,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提升文化苏州的国际形象和美誉度,打造国际文化艺术之都;现代生态环境涵养体系,发挥苏州生态本底优势,将绿色低碳打造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目标,其中一个就是要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江苏省也制定了“交通强省”的规划,苏州在交通建设尤其是高铁、高速路网建设方面的定位和规划是怎样的?
蓝绍敏: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是推动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交通是承载着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流动的重要通道。苏州的交通建设不仅着力于空间形态布局最优,更着眼于要素流动阻力最小。
从发展规律来看,日本东京都市圈有个著名的“二八定律”,即占总里程20%的轨道交通,承载了80%的交通需求。不久前的国家《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再次明确,以轨道交通为重点健全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从交通基础来看,江苏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苏州铁路、公路密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600公里,在全省领先。从实际需求来看,根据同济大学发布的《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上海与周边城市跨城通勤总量中,苏州占85%(其中昆山占64%,花桥流入上海中心城区的通勤者甚至超过了青浦、南桥、临港、金山),两地的跨城通勤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苏州在“临沪第一站”这样一个关键位置,我们的交通水平直接影响到上海对长三角腹地的辐射范围和能力。我们多年来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京沪、沪宁等以上海为目的地的重要交通通道的空间溢出效应。但由于存在“南北短板”,尚没有很好地为上海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起到疏解作用,为上海日益强大的交通功能起到增幅效应(意义:增强辐射能力,有效带动腹地的效应)。
所以,我们从如何增强长三角交通体系“网络效应”的角度出发,以建设国家级高铁枢纽城市和长三角核心区域城际铁路网枢纽为定位,着力打造能为上海辐射长三角起到中转、增幅效应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一方面,以铁路为骨架架起区域间重要节点的快速通道。我们将打造由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城市轨道构成的多层次轨道体系,加快推动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等,形成“丰”字型放射状干线铁路布局,补齐南北短板;新建苏锡常、如苏湖、苏淀沪城际铁路,完善沿江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打造苏州北站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沪苏一体化复合枢纽,以上海为核心,与其他临沪地区共同构建上海大都市圈世界级交通枢纽群。另一方面,以公路为网络满足两地跨区域出行的全方位需求。目前,苏州与上海共规划形成40余条公路连接通道,已连通的公路通道有20条,其中高速公路4条,普通国省干线11条。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三纵五横一环六通道”的高速路网布局,规划建设张皋、苏通第二、海太等过江通道,补齐跨江短板、强化南北通道;持续推进沪宜高速二期等项目建设,打通省际断头路;积极优化高速公路互通布局、智慧化改造,提升高速公路网运行效率。
最近,苏州在强力打造“姑苏八点半”的夜经济战略,上海作为苏州的重要客源地,苏州有何举措吸引上海市民到苏州休闲、旅游消费?苏州在推动长三角文旅合作方面有何规划?
蓝绍敏:沪苏两地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上海市民到苏州休闲、旅游,苏州市民到上海观光、购物,就像“走亲戚”一样,已经成为两地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4月26日,我们重磅推出“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就是要干一件深度“营销”苏州这座2500年绝美古城的大事。针对上海市民,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最有诚意、最为贴心的举措。一是营造“最火热”的氛围。在上海地铁1、2号线及微信、微博、铁路12306等平台,定向发布“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广告、短视频。重点推介苏州“艺术之旅”旅游线路,为上海市民呈现最美江南文化、姑苏文艺。二是打造“最舒心”的环境。在全国率先打造全域“无理由退货”的诚信消费环境,打造“线下购物线上退、本地消费异地退、商家承诺先行退、消费争议调处退”四大特色,政府拿出4000万元“吴优金”先行垫付,创造“最舒心”的消费环境、购物环境和娱乐环境,目前参与商户已超过1.4万家,已受理退货3100余件,消费者满意率达100%。三是推出“最特色”的体验。我们精心准备了经典线路、夜间线路、非遗体验线路、工业旅游线路、康养线路等别具特色、层次多样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每到一处“打卡地”,都能体验到“最苏州”。比如,我们的“江南小剧场”先推出了一批室外实景版演出,其中就有园林实景版昆曲《浮生六记》,完美结合了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在原地原景呈现一段200多年前的爱情故事,黄奇帆先生观看后赞叹,“不仅是中国,世界上也绝无仅有”。比如,我“带团首发”的最新“水上游”线路:从苏州工业园区登船,夜游金鸡湖,穿过娄江,驶入环古城河,游客朋友们将从中国最前沿的开发区穿越到2500年前的苏州古城,“给我一夜,还你千年”。四是落实“最刺激”的激励。5月1日起,全市53家A级景区门票实行半价优惠。通过同程、携程平台面向外地游客发放50万份“来苏州旅游都挺好”消费大礼包。特别是重磅推出“苏州锦鲤 好运等你”全年不间断的持续激励政策,“天天抽红包、周周有惊喜、月月送汽车、新年住新房”,参与商家已达2万家,目前已送出15台华为P40Pro手机和一辆价值15万元的新能源汽车(略有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上海游客中奖,还希望上海媒体多多推介)。6月6日起,我们在同程平台开启了“姑苏八点半 仲夏夜魔方”直播系列活动,结合苏州锦鲤礼包、政府消费补贴红包、500多家商业体优惠促销等活动,总计让利达10亿元。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更好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苏州着眼自身实际,主要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多方联动聚合力。去年11月,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芜湖等与阿里文娱集团共同签署了《长三角文旅消费一体化框架协议》,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就在上个月,5月19日“中国旅游日”,由上海松江牵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在腾讯平台共同开展了“玩转G60 畅游长三角”线上云游直播及朋友圈推广活动。另一方面,市域一体练内功。大力发展以苏州古城为主体的核心区,聚力发展江南文化旅游度假区、商务旅游示范区等重点区,做强城市人文休闲旅游核,建设太湖生态度假旅游区、湖荡生态休闲旅游区,开发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带、沿江活力休闲旅游带、大运河文化遗产游览带。同时,重点发展设计、动漫、电子游戏(电竞)、工艺品等产业,积极引导老字号、老工艺品迈向高端化、定制化、品牌化,携手打造一批“网红品牌”和“爆款产品”。我们正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打通市域范围内各旅游景点的“断头路”,拓宽“瓶颈路”。以上海游客都非常喜欢的周庄为例,去年11月底,连接周庄与青浦金泽镇的东垞港桥通行,被界河阻隔的两岸百姓实现“同城化”。今年6月5日,周庄连接吴江区江泽社区的小木桥也顺利(限载)通车试行。从此,上海游客在周庄旅游后,再去吴江游玩,路程将由30分钟缩短到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