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入“微” 决胜细节

发布:2021-05-29 10:16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七点多的用水高峰期刚过,古井养护负责人钱师傅就带着工人们拖着水管、拎着水泵来到了古井“仁德泉”边上,他们要把这口井内井水抽干完成本季度的水质养护。

据工程负责人钱师傅介绍,为更好保护古井,会定期安排专人巡查井内水质、井壁、排水情况,以及确认栏杆、井台、井圈等是否完好,如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查明原因后将及时进行清淤、井壁清洗以及雨污截流等处理。

打造古桥古井“微景观”,以建新巷为例,可以看到姑苏区实施整体保护的清晰路径。

思婆桥是连接建新巷与主街平江路的一座古桥,始建于清嘉庆十年,现在为了更好保护一桥一卡动态管理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对全区321座桥梁进行全覆盖常规检测工作,每年委托专业检测单位进行桥梁安全检测,采取结构检测、荷载试验等后续专业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隐患桥梁实施维修加固。

近年来,在推进城市更新的实践中,姑苏区强化“保护”理念,切实守护好城市历史文化,致力于让生活于其中的市民收获幸福感。

今年,姑苏区近700口文物登录点古井全部纳入日常养护范围,321座桥梁全部实行一桥一卡动态管理,还有一批历史文化遗存正在加快展示,历史文化通过这些小巷子保留在了城市肌体里,精细化城市治理正在让每一处细节“微景观”为“大景区”注入新活力。

摄影记者于祥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20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拍摄平江路。拍了将近30年的平江路,几万张不同时期的照片,让他成了平江路变美的见证者。

18年开始,他镜头中的小巷状貌逐渐被改善,“18年左右仁德泉周边就改造得比较好了,杂乱的背街小巷慢慢变成了有滋有味的古巷。”

“仁德泉”凿于民国,古井的四周尽是打水绳磨出的一道道沟槽。不管是早晚洗漱还是洗衣服、摘菜,可以说,大部分老居民都是被这口井哺育长大的。一口井记录着典型的苏州市井生活。

84岁的吴阿婆就住在“仁德泉”旁35号,在这边住了大半辈子也与这口井相伴了大半辈子,每天早晨的六七点,就好像是和老姐妹们约定好的聚会,拉拉家长里短、说说生活琐事,一口井照映着古城的人情温暖。

现在水更清了,人也更舒心了。

古井是姑苏古城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保留,也是一种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姑苏区始终深刻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2016年9月,姑苏区政府召开古井保护项目专题会议,2017年底,区住建委完成了对412口古井的清淤工作,18年、19年陆续实施了308口古井周边环境提升工程。今年,姑苏区范围内720口古井首次纳入日常养护范围,并形成了养护单位定期巡查机制。

咖啡店、花店……平江路旁的建新巷,经过对“微景观”的整治,小巷文化遗存连珠成串,整条巷子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兴业态来到巷子中扎根,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注视到主街旁的小巷子。

近年来,姑苏区全力配合开展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年滚动计划实施,加快制定分区规划和城市更新规划,出台实施《苏州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导则》等配套政策,开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保障历史街区更新、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等工作有序推进。

对一口井的用心体现的是古城精细化治理水平。目前,姑苏区正在以更高的自觉、更大的合力加强传承保护,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资源优势,让每一处细节“微景观”为“大景区”注入新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自觉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使命扛在肩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推动古城有机更新,持续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作出‘姑苏贡献’。”姑苏区委常委、区住建委主任华建男说。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