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苏州获国家提名

发布:2024-05-14 10:00    来源:长三角时讯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向苏州市人民政府致函:“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推荐,综合技术审核、现场评估、专家评审等情况我局决定正式向《湿地公约》提名你市参加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论苏州最知名的是古典园林的文化底蕴、小桥流水的江南风貌和“最强地级市”的经济实力,殊不知这里拥有太湖、长江等400多个湖泊和2万多条河流、158公里的长江岸线和82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苏州市湿地总面积达497.96万亩,湿地率达38.35%,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占比江苏省第一、全国前茅,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生长在湿地上的城市。
得天独厚的资源为苏州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底色,但怎样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持良好的生态不光只靠“天赋”。苏州并未因为自然赋予的优势而不以为意,相反,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和创新实践,十余年来,成功地将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2%,位居江苏省第一、全国前列,野生鸟类种数增加了100余种,有15块湿地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水禽数量标准,湿地生态质量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经济发达地区湿地保护的“苏州路径”。
2022年,苏州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不仅是对城市资源本底全面审视,更是对生态保护举措和理念的高标准考验。在2023年10月国家林草局的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考察评估中,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苏州的成效,表示苏州已经达到了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提名要求。
这不仅彰显了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体现了这座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视,对百姓生态福祉提升的努力。
 
保护管理走出“苏州路径”
强化队伍建设,湿地“有人管”
 
早在2009年,苏州便引领全国地级市之先,成立了首家独立建制的湿地保护管理站,肩负着全市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重任,是湿地保护的核心力量。2023年,各市(县)区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成为全国湿地保护专门机构全覆盖的先行城市,为湿地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规章制度,保护“有法依
苏州在湿地保护法制建设上同样走在前列。2012年,苏州在江苏省率先、全国较早出台湿地保护条例——《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认定重要湿地103个,并创新增设了湿地征占用审核,为全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全国湿地保护立法和依法行政提供了有益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立法期间,国家部委专家组2次来苏调研,全国人大常委会邀请苏州湿地站站长作为全国唯一的基层代表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立法座谈会。
部门联合管控,资源“有保障”
苏州的湿地保护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湿地主管部门在全国率先与原国土部门的对接,完成了湿地保护红线的落地上图,形成了多部门共同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在铁路、公路、轨交等重大建设项目中,湿地主管部门提前介入,参与制定和优化线路方案,规范办理各类湿地占用审核手续,尽可能减少对湿地的占用。去年,湿地保护和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内容纳入“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湿地保护率也持续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
 
 
监测考评创新“苏州方案”
强化监测,科学修复湿地
 
苏州的湿地科研监测工作敢闯敢试,建设江苏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在全市布局100个鸟类监测区和103个水质监测区,从水质、气象、生物、土壤四个方面长期开展系统化监测研究,每年采集数据700多万条,为开展科学研究、保护湿地生态健康提供基础数据。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得益于科学的修复和管理措施,全市已有15块湿地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水禽数量标准,其中,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正积极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已通过国家林草局专家组现场评估。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太湖流域700亩农田停留全中国10%的鸟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成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典范。太湖湖滨、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和常熟南湖省级湿地公园荣获江苏省“最美生态修复案例”。
创新考评,合理评估湿地
“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苏州在全国率先用鸟类生物多样性作为考评因子,建立特色考核体系,客观评估和反映湿地健康状况。并连续9年发布《苏州市湿地保护年报》,从鸟类多样性、水质和科普宣教情况对湿地公园管理进行考核评估,为考核评估各地目标任务落实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数字赋能,智慧监测湿地
今年,苏州率全国地级市之先,建成覆盖全市的湿地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实现湿地资源动态管理、科研数据可视化呈现、重点区域实时监管以及保护管理快速联动,并推广应用于全市湿地主管部门、湿地公园、生态补偿村等,实现疑似变化图斑核实、科研监测、数据日常管理巡护等工作的数字化上传下达,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苏州成立全国首家“湿地自然学校”
 
2012年,苏州成立了全国首家“湿地自然学校”,逐步打造全国行业知名的湿地科普宣教品牌。2022年,发布《湿地自然学校建设指南》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湿地自然学校建设,在创建主体类型、志愿服务等方面做出创新探索。6家湿地公园(天福、沙家浜、太湖湖滨、同里、太湖、南湖)被授予“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自然教育学校”“精品自然教育基地”等称号。
2023年,市园林绿化、教育、科协三部门联合开启国际湿地城市示范自然学校建设,指导孵化10所中小学校将课堂常态化“搬”到湿地公园,探索湿地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新路径。
深挖典型,专题宣传树典型
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效直接关乎市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023年创新开展首届《全市十佳湿地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征集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滩涂湿地、小微湿地等四大类型的湿地修复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苏州在湿地修复方面的创新做法和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更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绿意空间、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多元载体,特色宣传范围广
2023年,湿地城市宣传丰富多样,提升了市民群众湿地保护知晓率和覆盖面。制定印发《国际湿地城市宣传行动计划》,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开展“天堂之美看苏州”全媒体新闻行动计划、“苏城议事厅”国际湿地城市专题节目,出版《苏州之城》《湿地之约》专著、《湿地科学与管理》苏州湿地专刊、湿地城市摄影画册等。
跨界融合,持续创新增福祉
以湿地自然学校为依托,2023年,自然教育开启了融合发展创新之路,推出“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系列活动,促进湿地自然教育与志愿者体系融合发展,通过自然教育活动沉浸式培养志愿者884组家庭志愿者,宣传超2万人次,为苏州湿地保护培养了具有良好知识储备、较高生态保护意识的志愿者家庭,项目也荣获2022年度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事”、江苏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