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访谈: 愿阅读的光辉, 朗照每个孩子前行的脚步(下篇)

发布:2020-12-30 10:56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朱永新访谈:

愿阅读的光辉,

朗照每个孩子前行的脚步(下篇)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伴随着我们前行的书籍,这些书,就像一轮太阳或者夜晚的明月,让我们不再胆怯、不再孤单,坚定地行走着、跋涉着。”很喜欢朱永新书中的这句话,看到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从2003年起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到现在参政议政17年间,朱永新围绕“全民阅读”话题,提出了近40个提案。回顾走过的路,有过苦涩,有过甘甜,也曾碰壁,也曾疑惑,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初心以及心底对教育的热忱。“我这一生都没有离开教育,也没有离开阅读。我从阅读中得到了很多,也期待把我的体验和感受带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获得成长。”这是朱永新朴素的心愿,也构建了他强大的人格魅力。

阅读需要长久的坚持,推广同样需要旷日持久的努力。朱永新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和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他要用阅读将儿童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盈,也要用阅读去塑造儿童美好的人格,更要用阅读去创造一个民族光明的未来。

 

农村儿童也要读好书、会读书

 

《教育家》:

农村儿童阅读是不可忽视的,但是许多农村儿童的阅读场所简陋,而且缺乏专业的阅读指导。如何改变农村儿童阅读的现状,真正让农村儿童读好书、会读书?

朱永新:

去年我专门写了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加强农村儿童的阅读工作、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我当时提出一个观点,农村的孩子不仅需要营养午餐,更需要“精神正餐”,应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精神校园的建设,真正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

农村的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孩子,更需要阅读。因为从教育上来说,农村孩子和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最大的差别不是家里的经济、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而是他们的阅读资源、阅读条件和阅读氛围。

我曾经读过美国学者艾瑞克·唐纳德·赫希写的一本书,叫作《知识匮乏:缩小美国儿童令人震惊的教育差距》。这本书曾做过研究,在美国,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阅读上。而要提升农村孩子的教育质量,阅读是最好、最容易实施的一个策略。儿童的早期阅读十分关键。所以,为农村的弱势群体尽可能多地提供阅读资源、阅读条件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他们以后的学习水平以及工作之后的收入水平。

农村学校可以将阅读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之前在云南和一个小学校长讲过,一个老师教授的知识,可能有时候还不如一本图书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大,一本好书对改变孩子的命运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简单地说,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更需要阅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跟城市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如何改变农村儿童阅读的现状,真正让他们读好书、会读书呢?

首先,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图书馆专业建设。根据不同学校的规模,设置专职、兼职的图书管理员岗位,积极推进相关培训,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阅读指导。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图书管理员的整体素质都有待提升。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一定要是学校里最懂图书的人,他才能担起这个职责。

其次,鼓励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捐赠优秀图书,支持农村学校的阅读工程建设,培训阅读推广人,开展阅读活动。图书馆的问题解决了,把农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点燃了,不比任何好老师的作用逊色。

再次,推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议邀请专家参考已有的成熟书目,作为中小学图书馆的基本书目,规范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图书配备,确保好书进入农村学校。

最后,组织专项行动,检查、剔除劣质图书。明确中小学图书的质量要求,将不适合中小学教师及学生阅读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从学校图书馆剔除出来。

 

共读,让阅读不再冰冷

 

《教育家》:

2002年,新教育实验正式启动。您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十大行动之首就是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校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您看来,真正的书香校园应该是什么样的??

朱永新:

实际上,我在20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过我理想中的书香校园是什么样子的。这几年,外部环境虽然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精神还是一样的。以小学的书香校园建设为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整个校园中要有浓厚的阅读氛围、良好的阅读环境、丰富的阅读资源以及多彩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

学校,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师生一起阅读、实践、探索、求知的地方。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当然也谈不上有学校。

具体来看,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有以图书馆、班级图书室为中心的健全的阅读设施,让学校有浓郁的阅读氛围,成为真正的读书场所,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小学的书香校园环境建设很重要,因为小学生对环境更加敏感。我了解到,有的学校在校园里搭建了“神奇书屋”,把图书馆重新装修,打造成童话故事般的场景,让这里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还有一些学校把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读的最重要的书籍,摆放在班级图书室或者学校图书馆的展示架上,便于孩子阅读。

第二,有合适的图书配备。读什么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十分关键。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优质的图书,才能形成较好的阅读趣味,从而学会鉴别书的优劣。这些年,我走访了许多小学,发现大部分的小学图书馆是不符合要求的,馆藏图书绝大多数也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理想的书香校园应该有一个基本书目单,学校的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可以参照这个书目单选购图书,保证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阅读量和阅读品质。

第三,有系列阅读课程。阅读课能有效保证阅读时间,是小学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路径。学校可以推出一些与阅读相关的主题课程,引导不同学科老师都能够重视阅读,通过阅读把学生带进自己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可以开展亲子共读,将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共同推进阅读。

第四,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比如举办校园阅读节、图书漂流、图书之星评比、图书戏剧表演等,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指导学生读书。当然,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书香校园的建设也会有所差别。

《教育家》:

新教育实验倡导“共读”理念,旨在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家校共读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未来,应该如何引导不同主体,营造良好的共读氛围?

朱永新:

2007年,我们提出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共读共写的过程,是一个共同生活的过程。阅读作为这种对话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共读便是教育过程中的较好选择。

我们特别倡导共读,这里面包括家庭阅读中的亲子共读、校园里的师生共读、教师之间的专业共读等。让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卷入共读中来,每一段时间大家共读一本书,一起交流和讨论,共同阅读,相互分享。通过共读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共同的信仰和追求。通过共同的阅读,老师、父母才能真正走近孩子的心灵,避免成为“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共读不仅仅是对一本书的共同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共读去建立起关系,包括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因为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活动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共读的意义和一个人单独读书是不一样的。在共读的实践中,我们强调父母与老师应该成为孩子的阅读榜样与伙伴。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么进步,我们都需要夜晚灯光下亲子共读的时光,需要教室里共同浸润于书籍的快乐,需要教育者在教研共同体的研读中不断领略教育的魅力。通过共读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形成坚持阅读下去的动力,不断地分享、讨论和深入触摸经典带来的愉悦与思考。这种必要的共读,让人从与书本冰冷的疏离,到渐渐喜欢上阅读,从而养成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师生、亲子的重要生活方式。

从引导方面考虑,我们要特别注意,亲子共读,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共读。老师可以定期推荐亲子共读书籍,有些推荐给母亲与孩子一起读,有些推荐给父亲与孩子一起读。师生共读,就是教师与孩子一起共读。尤其是每学期全班同学共读的书籍,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师师共读,就是教师们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一本书开展的共读。

阅读时间是因人而异的。例如亲子共读,可以利用睡前时间或者周末休息时间进行;师生共读可以利用专门的“阅读课”来共同阅读,讨论、交流某本书中的观点。

共读是一种阅读形式上的有益补充,需要教师、家长发挥创造性,开展形式多样、既有趣味又充满挑战的阅读活动,助力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