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数字金融发展综述
发布:2023-09-15 13:17 来源:长三角时讯
之一:3项数字金融创新试点垒高发展基石
2019年至2020年,全国首个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数字人民币等3项重要数字金融创新试点陆续落地苏州。伴随着创新试点的优势叠加,苏州由此开启探索数字金融创新发展的“奔跑”模式。
累计落地场景101万个
数字人民币从“尝尝新”到“常常用”
2019年年底,数字人民币率先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冬奥场景启动试点。如今,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已扩大至17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等。
“试点以来累计落地场景 10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775万个、对公钱包184万个,累计流通业务金额1.2万亿元。”这是截至今年6月末,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成绩单”,各项核心指标领跑全国。伴随着试点的持续深化,很多人对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感受已经从一开始的“尝尝新”转变为如今的“常常用”。
仅以创新场景来看,各试点银行作为“主力军”,今年以来新增各类特色应用场景超120个,涌现一批全国全省首创案例。从市民日常坐公交、交水费,到企业办贷款、发福利,全都能用数字人民币完成。
在全国首创场景方面,数字人民币手机无电无网支付场景在 苏州相城区811路和877路公交车首先落地,截至7月末,市区5000辆公交车全部完成改造;建成“‘慧分类’数币+5G智能回收驿站”场景,打通周边收单商户300多家;“数字人民币+海关特许权使用费申报及应纳税款缴纳”场景,在苏州工业园区落地;推出全国首个《住房公积金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标准(试行)》,得到住建部充分肯定,并在江苏省推广;数字人民币国库全自动退税应用落地。
在江苏省首创场景方面,包括江苏省首笔水资源费数字人民币非税缴纳应用,首单公用事业路灯电费批量缴纳,首单以数字人民币归集募集资金的债券应用,开发首个线下无理由退货损失保险产品“吴优数保”,首笔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数字人民币支付,首笔法院案款和诉讼费双场景数字人民币支付。
今年上半年,数字人民币在智能合约应用方面也有新突破,实现数字人民币在驾校培训资金托管领域内的首创应用,打通“E驾金”数字人民币支付;在惠农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首次实现加载智能合约;农民工工资代发、供应链融资定向支付贷款、工会福利费、灵活用工平台钱包智能管理等场景落地;消费领域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产品“小邮卡”上线。
上半年,苏州市使用数字人民币缴纳水费近4700万元、电费超4.5亿元、燃气费超8900万元。此外,公积金已累计缴存6亿元,提取3820笔,金额6000万元;数字人民币国库全自动退税场景落地,退税资金拨付超1亿元;数字人民币缴纳土地出让金应用落地,实现银政企三方直连。截至6月末,苏州累计发放1.7万笔1067亿元数字人民币贷款,各试点银行先后落地一批消费、贸易、绿色、普惠领域的特色贷款应用。
近5万家企业获“首贷”
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打通小微融资新链路
2019年5月,苏州获人民银行总行批准,设立全国首个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希望通过先行先试,构建完备的征信体系,建成国内一流的征信基础设施、征信服务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培育出长三角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市场化征信机构。
坚持政府搭台加市场唱戏的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实验区建设。据了解,在这个“政府+市场”的模式中,一方面是政府高标准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股权融资服务平台、地方征信平台等三大金融基础设施,配套财政资金奖励、风险分担等支持政策,撬动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配置;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坚持市场化原则,充分运用金融征信基础设施,依托政府配套风险分担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赋能小微精准度,帮助更多企业实现融资发展。来自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苏州市地方企业征信平台累计征集企业授权超80万户,入库数据超8亿条,征信产品累计查询量超428万次。同时,小微企业融资余额、信用贷款占比,分别从实验区设立时的不足1万亿元和不足6%,提高至1.75万亿元和26%。
此外,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由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牵头,上海生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征信机构共同参与建设的“长三角征信链平台”正式运行,进一步深化征信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加入平台的银行在获得企业授权的前提下,可在线调取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信息,包括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融资信息、抵押与查封信息、涉诉信息、负面信息和水、电、燃气公共事业信息等29类数据项。有了这些非信贷数据,银行可更清晰全面地了解企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该平台已完成13个城市上链运行,上链共享征信报告3094万余份,总数据量近2亿条。
“规范的信息采集与使用,持续推进的金融领域应用,确实在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体验,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来自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金融机构累计依托平台解决3.1万亿元企业融资需求,其中小微企业贷款累计融资余额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5.5%;累计有近5万家企业获“首贷”资金,新增首贷户数及首贷金额位列全省第一。同时,“征信+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征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用产品,截至今年7月末,累计有4万多家企业从平台获得信用贷款3000多亿元,仅今年就新增346.1亿元。
融资成本显著下行是“以信促融”的突出成效。今年7月,苏州小型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01%,较实验区设立时下降了2.68个百分点;微型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16%,较实验区设立时下降了1.22个百分点。
入选央行公示项目14个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打造健康开放新生态
2020年4月,苏州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全面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在苏州集聚和健康发展,打造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创新基地,营造健康开放的金融科技新生态。
当年6月,《苏州市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方案》制定出台,构建起框架蓝图。9月,第三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第二届中新(苏州)金融科技应用博览会举办。11月,基于大数据的App风险防控产品等首批5个创新应用对外提供服务。12月,为加快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苏州推出金融科技创新工场,以创新工场为核心,构建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创新基地,营造健康开放的“苏州工场”。
苏州已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起常态化对接沟通机制,对具有创新引领性的项目采用“沙盒试点+柔性监管”方式,优先推荐纳入人民银行总行试点项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扩大应用推广范围;建立起金融科技监管创新项目风险控制、监测、处置机制,指导和督促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金融创新行为,保障信息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在中新金融科技创新备忘录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新加坡金融科技监管沙盒领域的经验措施,摸清苏州金融科技创新“底数”,挖掘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潜能。
截至目前,苏州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共有14个项目公示并开展测试,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公示项目涉及8类35个机构,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近30项,金融应用场景丰富,涉及辅助风控、智慧银行、绿色金融、知识产权融资、公证融资、汽车保险等金融场景,有效驱动辖内金融科技创新动力。其中,线上智慧银行共计服务客户18.2万人次,“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科技创新深入人心;使用多方安全计算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利用App风险防控累计服务移动终端超95万台,金融数据更安全;发布多项团体标准,推进辖内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现代化,金融治理更深入。在创新监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推动测试情况良好、应用成效显著的项目进行“出盒”工作,目前已有4个项目通过评估审核成功出盒,3个项目处于出盒审核流程中,1个项目正在申请第四批项目的公示。
之二:构建一流数字金融生态圈
知道一次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会涉及多少上下游企业?简单地说,在这个产业链上,上游有芯片和基础技术企业,中游主要涉及银行业、IT行业的企业,下游则主要包括软硬件钱包、数字钱包、终端机具新建及改造业务企业。据统计,苏州数字人民币产业就包含了近100家企业。
与很多产业的演进发展一样,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一个一流的产业生态圈,对于数字金融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苏州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发展数字金融的城市,正加速集聚政策、机构等数字金融发展资源,力争成为数字金融发展领跑者,全力打造一流数字金融生态圈。
到2025年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
政策支撑体系更完善
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的广泛应用,数字货币的兴起,全球金融行业发生深刻变革,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快,新的业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一批聚焦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数字征信、金融大数据等重点方向的企业兴起并蓬勃发展。如何更好地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数据应用,赋能金融服务,促进金融转型?数字金融产业迎来发展风口。
早在2018年,苏州就率先出台《苏州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2022)》,提出打造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链,建设金融科技应用体系,推动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金融科技企业实现集群式发展,金融科技产业成为苏州新的经济增长极。2021年,《苏州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数字金融创新标杆城市,积极融入数字化发展大局,前瞻性完善与数字金融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和基础设施,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数字人民币应用创新方面树立标杆。
去年底,《苏州市数字金融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推出。计划明确,到2025年,集聚金融机构及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超2000家,数字金融实验室、数字金融创新中心、金融科技子公司或软件开发测试中心等数量超80家,数字金融产业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字金融创新标杆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紧接着,《苏州市促进数字金融实验室发展实施细则(试行)》《关于确定苏州市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认定标准(试行)的通知》印发,这两个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指导性政策,明确将数字金融创新纳入科技重点实验室体系,明确了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认定标准等,引导数字金融产业各类主体规范发展、协同创新。
围绕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数字金融产业发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等政策文件,苏州市正在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数字金融发展政策体系。记者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了解到,围绕数字金融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出台了年度工作方案,分解目标任务,并制定了数字金融招商清单,建立数字金融产业月度统计制度,以项目引领带动产业加速发展。
494家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落户
产业资源集聚在加速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苏州市金融机构、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地方金融组织合计1045家,另有45家金融机构总部设立的数字金融实验室等创新工作载体或平台、494家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
今年以来,全市狠抓数字金融招商,加速集聚优质资源和发展要素,以项目引领带动数字金融产业发展。
在重点持牌金融机构方面,苏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批筹建后于今年2月正式注册成立,填补了注册在江苏省公募基金公司的空白。2021年以来,超30家金融机构实现落户(或升格)。今年以来,北京银行苏州分行、中信建投期货苏州分公司、东亚前海证券留园路营业部、中汇人寿苏州中心支公司已注册,海通证券苏州分公司、九州证券苏州分公司、甬兴证券苏州分公司、华福证券苏州分公司、广发证券苏州分公司、中信保苏州营业部完成升格。
数字金融实验室等创新工作载体或平台正在加速提质扩量。从金融机构总部层面设立情况看,北京银行数字人民币实验室、兴业银行数字人民币创新实验室(苏州)、建设银行物联网数字人民币创新中心、招商银行数字金融创新实验室(苏州)、交通银行数字人民币场景创新实验室(苏州)、光大银行数字金融实验室相继获批。从企业层面设立情况看,楚天龙数字人民币苏州创新实验室、华为(苏州)数字人民币创新中心、数字人民币华为天工实验室、元元数字人民币金融创新实验室已投用。“接下来还有更多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及企业将在苏州设立数字金融实验室。”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
苏州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稳步扩围。今年上半年,苏州市新增的142家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合计注册资本达50.53亿元,整体经营情况稳健。数据显示,苏州市494家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2022年末总资产659.08亿元,实现营收231.07亿元、净利润16.16亿元。
去年底成立的苏州市数字金融产业联合会也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吸引各类数字金融资源向苏州集聚,已先后举办2023数字人民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数字人民币示范商圈提升工程等16场活动,市场化运作模式初见成效。
上半年新增10个数字金融重大项目
重大项目龙头引领
打造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离不开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苏州已经拥有人民银行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三大重大平台以及全国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地方征信平台等,如何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吸引更多重大数字金融项目落地成为下一步产业发展的关键。
今年上半年,苏州市新增10个数字金融重大项目,合计规模超284亿元,长三角数字金融创新港二期、东沙湖基金小镇三期、狮山金融创新中心等数字金融重大项目纷纷开工或落地,梯度有序的数字金融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其中,相城区加速推进长三角数字金融城、长三角数字金融创新港二期建设,虎丘区加速推进狮山金融创新中心、大家保险双子金融广场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加速推进阳澄数谷一期、东沙湖基金小镇三期建设。像位于苏州高铁新城的长三角数字金融城,从“新空间、新产业、新融合”三方面高起点规划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长三角数字金融创新港不仅拥有大型数据机房、工业研发楼等,还设有数字金融总部园,打造金融机构的数字总部基地。
目前,围绕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金融大数据、金融制造业等关键领域,苏州还在积极招引龙头企业,对接新国都、楚天龙、金仕达等国内数字金融生态圈龙头企业,推动来苏设立分公司、创新实验室、研发中心等。“我们的目标是到年底累计集聚数字金融实验室等创新工作载体或平台超50家、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超500家、金融制造业企业10家。”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