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秋日胜春朝
发布:2024-11-14 14:38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 / 顾国培
入秋以来,天气一直很好,很有一种秋高气爽的感觉,对,就是这个爽字,很好地诠释了秋天的感觉。以前贵州有句宣传口号,叫“爽爽的贵州”,这句话既说出了贵州多山干爽的特征,又说出了贵州想传递给人的感觉,言简意赅又让人记忆深刻,要为想出这句话的人点赞。吴地秋日,也有这样一种爽朗感。告别了江南多雨的夏天,秋阳明亮又温暖,温度不冷也不热,微风吹拂,树叶未凋,正是天高云淡,天朗气清,这才是人间天堂该有的样子。
人们常常赞美春天,春光明媚,万物萌发,认为是最美丽的季节,而我更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不仅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还是让人遐思万千的季节。特别是吴中的秋天,太湖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天平红枫打翻了调色板,堪称秋日颜值的天花板;横浦渡稻浪翻滚,东西山橘黄柿红,到处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你可以在灵岩山上登高望远,也可以在穹窿之巅抚今追昔,吴中之秋适合思接千载、神游万里。难怪唐代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宋朝杨万里也说:“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可见喜秋之情,古今一也,特别是吴中之秋,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吴中秋日胜春朝。
吴中秋之美,是天平山上的红枫浪漫,是太湖之畔的水杉明艳,山湖间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天的主人。天平山的枫红了没有?这是苏州城一整个秋天的期待。坐落于苏州城西的这座石头山,本不足为奇,奈何宋朝皇帝赐给了名臣范仲淹,宋钦宗又追封他为“泰山北斗,景星凤凰”,至今山上还刻有这一诰文,从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屹立山脚的图腾,天平山成为中国士大夫和为官从政者的精神指引。“范公存庙貌,山气亦增高。后乐先忧事,拜公天下豪。”吴门画派宗师沈周的这首小诗,颇能代表后世苏州人对范公的崇敬之情。这还不算,范仲淹第17世孙范允临移栽而来了120多棵枫树,树龄至今已经420余年,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古枫群落,与北京香山、湖南岳麓山、南京栖霞山并列,成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漫山遍野的红枫与以“万笏朝天”为特征的奇石、以白云泉为代表的清泉一道,并称为天平山“三绝”,使天平山不仅拥有了人文景观之胜,更成为了自然景观之最。天平赏枫,无需上山,半山腰的望枫台是绝佳观赏点,深秋时节在此眺望,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白云古刹掩映于枫叶之间,亭台楼榭,青瓦屋檐,自有一番诗意在其中。
如果说枫树与山林更搭,那么水杉则与河湖更配。水杉是植物界的“活化石”,从春夏到深秋,她完成了从翠绿、金黄到赭红色的渐变。吴中的水杉在太湖西山岛,在太湖湿地公园,也在太湖新天地,在“太湖蓝”道路两侧……无一例外,都在水边。枫在山上,更显枫之清雅、山之清逸;杉在水边,则愈显树之挺拔、水之清冽。笔直挺拔的水杉倒映在水里,一半湖水,一半红杉,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创作的油画。西山岛水映长滩湿地,成片的水杉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绚烂夺目,点亮了整个湖面,鸟儿从林中蹁跹而起,又俯冲入水,激起阵阵清波;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杉树渐渐变红,寒风拂过杉林,将叶片染成一袭古铜色,整棵水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红色,浅红、深红、橘红……相互交织,红艳动人;太湖新天地,成熟明艳的杉树有着古木参天的庄严,又有着“杉杉”来迟的浪漫,行走在水杉林间,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泛黄的树叶晕染上一抹红色。而太湖边淡雅素洁的芦花,也在秋天迎来了最美的时刻,以优美的身姿映衬着火红的水杉、蔚蓝的天空和太湖地标“水风车”,为即将入冬的湿地增添了一份温情和柔美。
吴中秋之歌,是蔚然天空下稻浪翻滚,是广袤土地上欣悦欢腾,空气中每一个分子都是丰收的味道。家乡横泾,应该是苏州这个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里,唯一喊出“稻香小镇”的乡镇了吧?佩服主政者们的睿智与远见,在苏州这座高度工业化的城市里专门辟出农业发展的空间,耕地、林地、山地,以及湖面养殖“四个百万亩”,自有一种保护的自觉和发展的自信,而这也在不经意间为如我般的游子留下了具象化的乡愁寄托。还记得小时候,在秋阳下翻晒稻铺,在门前的稻谷机打谷脱粒,那些在稻田里肆意撒欢的日子一去不返,可就是空气中的这股味道,以及稻这个字本身,都让人不自主地生发出鱼米之乡的少时记忆、丰收图景。以前都是人力种植收割,现在则都改成机器收割了。但见“久保田”机器在田间来来去去,一丛丛稻被整齐地收割下来,而后,高高的脱谷机轰隆隆着,转眼就把稻穗的稻谷打了出来,最后送到专门的地方烘干成米,一气呵成,快则快矣,少了我们小时候那种可触可摸的直观感和新鲜劲。好在镇村集体公司把以前那些水稻种植能手集中起来,组成了水稻种植队,所以只有在插秧等种植环节,还能依稀看到当年集体劳作的影子。吴中的稻田风光,除了横泾,还在甪直车坊,郭巷等地,以及金庭消夏湾、光福迂里村、东山渡口村等地,都有成片水稻的种植,稻田阡陌纵横,金色稻海翻滚,远远望去如同金色的海洋。那一垄垄金黄色的稻田,是吴中秋天最动人的韵味。
把稻之意象写得最好的,当属周杰伦的《稻香》,这个其貌不扬的歌者真是才华横溢,他的歌唱得含混不清却又意义非凡,他的词既直白浅显又充满人文的张力,歌词的意境超出了美学的范畴而具有了哲学的意蕴。他说:“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由稻香引出了共同的少时记忆,家是唯一的城堡,乡间的记忆是最纯真的依靠。他又劝慰说:“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为什么人要这么脆弱堕落?” 针对人生成长路上可能以及必然遇到的艰难险阻,他如邻家大哥般的谆谆劝慰,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勇敢地走下去,努力过后才不后悔。“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地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他最后说:“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让自己快乐,这才叫作意义。”什么才叫作快乐?他在歌中也给出了答案:“所谓的那快乐,赤脚在田里追蜻蜓追到累了,偷摘水果被蜜蜂给叮到怕了,我看着稻草人吹着风唱着歌睡着了。”歌者借稻之寓意,将小时拥有的快乐与梦想,长大后遭遇的烦恼与蜕变,以及人生应有的自由与纯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稻草人”“纸飞机”,这些既是童年的意向,也是人生返璞归真的依归。
吴中秋之味,是太湖螃蟹的膏满黄肥,是藏书羊肉的暖身暖心,舌尖上每一道美食都是山水的款待。世人皆知苏州阳澄湖螃蟹为最佳,近年来高淳固城湖螃蟹、苏北螃蟹也是声名鹊起,品质不赖,但终究还是阳澄湖养殖历史悠久,水质清冽,加之早就名声在外,品质上乘,所以还稳居榜首,是“螃蟹中的爱马仕”,有一种说法是外地蟹在阳澄湖“洗个澡”都能身价倍增,由此可见其品牌价值。同在苏州的太湖蟹,品质虽然不输阳澄湖蟹,但为啥名气不如阳澄湖蟹?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太湖优质水产品太多了,“太湖三白”白鱼银鱼白虾闻名遐迩,加之养殖的各类水产如黑鱼鲫鱼青鱼青虾等不一而足,并没有把螃蟹养殖作为一个主导产业,近十多年螃蟹身价起来后才大力养殖,后来又因为水质富营养化以及围网养殖整治等因素,导致太湖蟹从生产规模到宣传营销,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然而毕竟太湖水质在那里,加之吴中百姓的勤劳能干,太湖大闸蟹还是很争气的,在核心产区的阳澄湖蟹大量出口香港等地的情况下,义不容辞地扛起了苏州螃蟹的大旗。“秋风起,蟹脚痒”,历经20多次蜕壳的太湖大闸蟹,终于在金秋季节长成了“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帅气模样,肢体挺拔饱满,形态强壮有力,成年了,该是爬上市民餐桌的时候了。清蒸的太湖大闸蟹,保留了原味,蟹肉似白鱼,比白鱼还要细嫩;蟹螯的肉胜似干贝,丝丝入味;蟹脚肉胜似银鱼,且小且鲜;蟹黄蟹膏则胜似八珍,无一不让人垂涎欲滴。醉蟹则是更为“高阶”的吃法,用江南地区特有的花雕熟醉蟹,既保留了醉蟹的鲜美甘甜,又更加温和、易于食用。苏州人秋日待客的最高礼仪,可能就是上一盘清蒸的螃蟹,不管是用稻草扎的,还是用丝线扎的,都束缚不了食客大快朵颐的胃口。
与螃蟹差不多同时上桌又声名在外的吴中美食,要数藏书羊肉。藏书羊肉的知名度,与阳澄湖螃蟹的美誉度,大概是可以等量齐观的。羊肉本属冬天的美食,一直是冬令滋补的佳品,近年来学了徐州等地区吃“伏羊”也即三伏天吃羊的缘故,藏书羊肉也是越开越早,基本国庆前后就能去藏书吃全羊宴了。藏书,因西汉名臣朱买臣上山边砍柴边读书,并将书藏于石头下而得名,至今穹窿山上还有朱买臣藏书处。地处太湖东岸的藏书,除自然风光美、名胜古迹多之外,还有三项全国级桂冠:一是民间石刻艺术精湛,以砚泥石刻、砖雕艺术为最,是“石雕之乡”;二是花卉苗木畅销全国,去藏书买苗木是苏州城里人的一大习惯,是“花木之乡”;三就是藏书羊肉远近闻名,是著名的“羊肉美食之乡”。所谓藏书羊肉,不是指藏书养殖的羊,而是一门烧制技艺,选用山东、内蒙古等地的优质山羊作为原材料,运用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烹制出的羊肉细嫩滑口,羊汤鲜美润热,香气四溢,“藏书羊肉制作技艺”已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技艺有秘籍,首选两岁龄羊,肉不老不嫩,入口正好,最好用木桶蒸煮一个半小时,讲究火候,才能不硬不烂,最后配上葱、蒜、盐、醋、辣酱,羊肉美味就此而成。关于为何要用木桶,还有个神奇的传说,藏书善人桥塘湾里有个姚姓以制作木碗、木玩具为业的人,人们把他真名忘了,就叫姚木碗。有次他上山砍伐木材,在一棵大树下看两个老者下棋,半个时辰过去,其中一老者说你出来很久了,该回去了,说完一阵风吹来,两个老者和棋盘都不见了,只剩放置棋盘的那段木头。姚见天色已晚,就拿着那段木头回家,“山中才半日,世上已千年”,家与家人早就不见了,姚才知遇到了仙人,就拿这段木头做成了木桶,烧煮出来的羊肉鲜美无比,从此藏书羊肉便沿袭了木桶蒸煮的传统,煮出来的羊肉羊汤少了一份腥气、自有一股仙气。
吴中秋之思,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思念,是自我本我超我的求索,头脑里每一次思考都是智慧的闪光。秋天适合怀古,也适合幽思,两首以《秋思》为名的古诗,都成为传唱千古的名篇,也都与吴中之秋有着小小关联。最著名的是元代马致远的那篇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个字,九个名词罗列,其中没有动介词相连,正因如此,组成一幅凝练的水墨画,不加雕饰,自然天成,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断肠人是自己,天涯孤旅,壮志难酬,可谓余音绕梁、余韵无穷,将苍凉悲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该诗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另一首《秋思》是唐代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非常直白地抒发了因秋天秋风引发的思乡之情。前者诗中“小桥流水人家”是苏州的写照,而后者张籍原籍就是吴郡人,所以这两首《秋思》其实与苏州有着不解之缘。吴地之秋成为诗人笔下的精神意象,吴地之人在秋天生发思乡之情。吴中的秋让人那么向往、那么难忘、那么思念,诗人们将这份向往、难忘和思念化入诗中,激荡起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情愫,片刻的思绪成为永久的诗行,诗也随着相通的情感而成为千古名篇。也不知是吴中的秋成就了诗,还是千古名诗推介了吴中的秋?恰似好酒入了李白的肚,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吴中的秋入了古人的诗,就达到了秋思作品的至高境界。吴中之秋是适合用来感天地之悠悠、发千古之幽思的。
秋后宜登高,然苏州并无高山,只有城西丘陵起伏,属浙西天目山余脉,穹窿山、天池山、渔阳山、七子山、清明山、尧峰山,大多都在吴中境内。古人云,秋后登高望远,必有佳趣;伤今吊古,必有奇作。杜甫登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高台,远望秋江秋景,挥笔写下“七律之冠”《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陈子昂在幽州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之涣登上黄河东岸的鹳雀楼,遥望黄河水滔滔,写下了“五言绝句之冠”《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登高望远的诗词,大抵都是在秋日里完成的吧?唯如此,才能将历史长河的奔流不息与时不我待或时不我予的雄浑悲壮寓于萧瑟秋光,写出他们所悲慨的自然之秋与生命之秋。可以说,这些诗人登高,登的不只是物理高台,更是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的精神高台!吴中秋日登高,不仅能看到苍茫辽阔的河山,而且能收获旷达而丰盈的心情,更能体味历史和家国的情怀。我曾经在初秋时节,带女儿挑战灵白线,用脚步丈量灵岩山到白马涧的青山绵延,看天池山绿意葱茏,危崖耸立,远处炊烟袅袅应是烟火人间,近处溪流淙淙疑为世外桃源,也曾经在中秋前后,与友朋登上太湖缥缈峰,观太湖若隐若现的七十二峰峦连绵,感叹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更曾于天气渐凉的寒露季节,独自再上穹窿山,为了上真观的那一段梵音,也为宁邦寺的那一碗素面,更为望湖阁上那一阵风雅秋风。云上缥缈意更幽,水入太湖波更静,吴中的灵山秀水,既可以是澎湃的乐章激荡人心,也可以是温柔的诗行伴你入梦,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