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苏博 看“生活·信仰,汉代艺术百态”特展

发布:2024-12-15 09:59    来源:长三角时讯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诗经·小雅》
古人以汉水指代天上的银河。“天汉”既是汉代人雄视天宇的象征,也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抟成的开始。
12月15日,“生活·信仰:汉代艺术百态特展”特展,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开幕。继“天下惟宁:汉代文明的四张面孔”之后,苏博再一次聚焦汉代,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汉代人的日常,聚焦那些平凡岁月里的生活图景和美好祈愿,从不同层面揭示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真实样貌。
特展共汇集河北博物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咸阳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绵阳市博物馆、焦作市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240余件组汉代文物精品,再现汉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勤劳、温馨与富足,也展现汉代人精神世界中对宇宙的想象,对生命的注解。
不仅汉景帝阳陵、咸阳杨家湾、徐州狮子山三大汉代兵马俑将同时展出,满城汉墓出土铜错金博山炉也将限期展出。此外,陶说唱俑、铜摇钱树、五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等明星文物也将悉数亮相,观众可同台观赏、互为关照。
展览特别邀请当代著名艺术家刘丹先生创作巨幅山水长卷,与古代艺术和历史遥相呼应。艺术家通过对汉代造型元素的特别思考,转化出一个超越现实的“山水世界”。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9日。
(附展览序言及分章节内容简介)
人间烟火气——汉代人的生活百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先秦古人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想追求。及至汉代,天下一统,社会安定,百业振兴,生活秩序稳定而有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儿孙绕膝,成为汉代人的日常。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样的日子虽不至于多么富裕,但也足够让人满足。
第一节:安居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抚,感通天地。”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居住永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需求。汉代的房屋建筑已消失在岁月烟尘中,幸运的是,墓葬出土各式各样的建筑明器将它们的模样凝固成历史,留存至今。屋脊、檐角、瓦垄、斗栱、勾栏、窗棂,甚至屋内陈设、屋外装饰,也一丝不苟,细节毕现,就连居住活动其间的农人与禽畜都形肖神似,栩栩如生。
第二节:美器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和宴飨礼仪迅速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农业的精耕细作带来粮食产量的提升,谷物加工工具的发明与推广,食材的丰富多样,带来烹饪方式的复杂化与精细化,由此又导致饮食器具的快速发展。鼎、簋、碗、盘、豆,壶、罐、瓶、瓿、樽,不论是食器还是酒器,种类繁多,装饰丰富,造型各异,连同案、盆、灯、炉等日用器,汉代人席地而坐,推杯换盏,对饮而食的宴饮场面如在眼前。
第三节:劳作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牛耕与铁制农具、灌溉工具的普及,使得汉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汉初减免租税,奖励开垦,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以至于出现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景象。与此同时,取樵炊爨、酿酒煮盐、采桑织布、渔猎畜牧等与农事劳作相关的活动犹如剪影般定格在画像砖、画像石和陶明器上,生动再现了汉代人的辛勤与忙碌。
第二部分:幽冥永生途——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死亡的恐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民间庶人,追求长生不死,灵魂升仙,达到与日月同辉、与天帝同列的至高境界,成为汉代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墓葬是其中最重要的场域和工具。从椁墓到室墓,从庙祭到墓祭,汉代完成了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与祭祀的重大变革。从此,墓室被装饰成温暖的天堂:羽人接引,龙虎相伴,车马飞驰,日月永照,这里有丝竹钟磬之音,五彩斑斓之色,这里就是汉代人的永生之境。
第一节:黄泉俑生
“阳气动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汉俑继承了东周以来的墓俑传统,侍者、武士、乐舞、庖厨,以微缩的形态在地下幽冥之境永远陪伴着主人,延续着人间的幸福与欢乐。其中,西汉景帝刘启的长眠之地——阳陵,埋葬着规模宏大的俑群,树立了汉俑艺术的典范。丝质衣物和木制手臂经两千余年已荡然无存,裸露出光滑的躯体:微隆的胸腹,修长的臀腿,含蓄的神情,乃至眉骨、鼻骨、颧骨、锁骨等处,线条优美,比例精准,充满着肌肤的质感:紧致而富有光泽。
第二节:藏形安魂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随着墓葬结构与祭祀方式的变革,流行于先秦的二元魂魄观念到汉代逐渐合一。如何保存遗体,超越生死,使之不朽,成为汉代人的终极追求。于是,层层玉片包裹尸身的玉柙大行其道,仿佛一具玉制的雕塑,让它的主人实现了永生之梦;而魂魄则由头顶的玉璧引导,自由出入身体,飞升神树仙山,直至昆仑天界。
第三节:永受嘉福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汉代“以孝治天下”,养老孝亲成为社会提倡的主流道德伦理。汉代人相信,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的生命旅程的开始。为了延续人间生活的一切,厚葬之风随之兴起。墓主在地下不仅继续使用着生前用器,也终于有机会享用生前没有条件使用的器物,它们会带着亲人的祝福永远陪伴着墓主。
现代艺术
苏州博物馆突破以往的展陈思路,古代与现代相结合,器物与绘画相结合,在古代器物展厅旁特设现代艺术展厅,展出艺术家刘丹先生的巨幅山水长卷《太古初成》。
刘丹,1978 年考入江苏省国画院,1981—2005 年移居美国生活工作,2005年定居北京。从20世纪70年代起,刘丹就在创作中对汉代的造型元素予以特别的思考,目的是探索“山水画”背后的时空意识。这种认知,来源于汉代艺术中对于“引魂”的关注,通过博山炉中山川的隐喻,转化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山水世界”。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