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纷纷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新成效、展现的新面貌、面临的新机遇。
示范区38项制度创新向全国复制推广
8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长三角扎实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文章提到,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密携手、各展所长、协同发力,发展动能更加强劲,进展成效更加凸显。从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跨省市通办,到合作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再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38项制度创新成果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有条件的重点地区复制推广……
“以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助力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以一体化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奋力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要拿出更加有力的措施,展开更加务实的行动,坚定不移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向深入。
去中心化机制,市场主体涌动强劲活力
8月17日,《人民日报》在要闻位置刊发《沪苏浙皖携手奋进、共谋未来——长三角 凝聚合力促发展》。
文章提到,今年7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遴选12家成员入盟,将联盟成员扩展到了53家。2020年8月,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成立。“不通过管委会或开发公司等传统形式招商引资,而是通过‘入盟’,让企业、高校、研究院等不同单位来到同一平台,各展所长。”开发者联盟首批12个创始成员之一的普华永道管理合伙人兼上海主管合伙人黄佳认为,示范区相对去中心化的机制,有利于联盟成员根据各自特点开展业务。
中国三峡集团牵头编制示范区水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方案,积极参与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国交建集团和上海建工开展环元荡岸线贯通示范段环境提升工程建设,实现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两地步行交通和生态岸线的连通;上海城投联合上咨集团共同成立长三角城市咨询公司,针对基础设施改造、古镇能级提升、乡村振兴等工作开展战略研究……
项目建设的同时,示范区在绿色发展、要素流动、共同富裕等方面推出88项制度创新成果,让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更便捷。“不破行政隶属,却能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持续推进,必将为广大市场主体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说。
示范区一张蓝图管全域、一套标准管品质
8月16日,新华社刊发《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文章指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横跨沪苏浙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坚持“一张蓝图管全域”“一套标准管品质”。近日发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示范区能耗强度较2020年降低15%左右、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20%以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前两年形成73项制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2022年又推出15项新成果,多项成果在长三角及全国复制推广。
长三角加快迈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8月17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报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长三角加快迈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报道指出,轨道上的长三角也跑出了加速度,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6500公里,覆盖三省一市95%的设区市。7月开工的沪苏嘉城际铁路是示范区的又一标志性工程,东起虹桥商务区,南至嘉善县,西至吴江区,是串联示范区内多个核心功能区的关键交通纽带。就在几天前,苏州轨道交通S1线实现全线洞通。预计明年,人们从苏州市区就可以直接坐地铁到达上海。
长三角百姓的生活,也因为一体化而变得越来越便利。报道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网通办被重点提及。数据统计显示,上线3年多来,长三角“一网通办”让区域内的企业、群众享受越来越多的“同城服务”。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支撑能力,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推进跨省业务协同,深化数据共享应用,不断提升跨省公共服务的速度、深度、广度和温度。截至目前,已推出138项长三角跨省通办服务,累计全程网办超543.8万件,567个线下窗口已服务逾19万次。
揭牌近三年来,示范区聚焦生态环保、设施互通、产业创新、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全力推进100余个具有示范性的重点项目,累计推出88项具有全国首创性的制度成果,已有38项成果面向长三角和全国复制推广。
面向未来,站在国家战略前沿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力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