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拙政园 我们是在看什么?

发布:2019-05-15 21:05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苏州园林是每个中国人梦想中的人居环境。 在世界
遗产价值当中,我们讲它是特别经典的江南地区人文、经
济、物质、精神发展到当时最高水平上的最佳代表。 今天
我们看园林的时候,往往都有一种可能,在进门的这一刹
那,我们看到了这个角度的光影,和那个角度的光影,这
是一种视觉的美。
我们很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寻找这种视觉的
美,去观感,去感触。 但是园林到底是不是是一种视觉的
美?
它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内在美”,但是如果你对应
的文化消费层次不够,文化的底蕴不深,你势必就有这种
对园林的片面的理解。
苏州代表着“最中国”,苏州园林的文化就代表着最
中国的文化, 苏州园林里面有很多结合了历史的发展的
人文精神。 比如说拙政园,它的含义是,拙者之为政也。 笨
拙是不善钻营取巧,为政才是正道。 在这个层面上,历代
的园主,以及园主他们周围的那些朋友,就是这个城市的
氛围, 也就是苏州在园林身上始终承载的这个城市的精
神。 在这个层面上讲苏州园林应该是我们今天的骄傲,这
个骄傲不是因为园林,而是因为苏州。
其实我们今天在举国上下特别强调文化自信的时
候,我们自己有这么一个珍贵文化遗产,作为苏州人,我
们的自信是能够从这里找到一种归源的。 我所说的苏州
人,不是狭义的,只要是生活、生长在这个城市,即便是从
五湖四海来的,只要是对苏州拥有归属感的,融入到了这
个城市、再造这个城市的文化的精品的这部分人,都是。
园林,就是这样一种归源,它就是这样一个广义,它
接纳、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创造,它代表着中国最高、最
突出的文化创造,无论是生活水平也好,艺术水准也好,
还是人文精神的造诣也好。 那么我们的苏州,才是我们的
自信。
让我们今天,沿着拙政园走一走,我们来细品一下,
拙政园所代表的最中国的文化,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风
味。
要从人居角度看园林,才能 get 到它的美
我曾经拍了一张岛山水岸旁的照片发在朋友圈,看
了之后我朋友们都说,你可以躺在这里睡觉。 我还真的很
希望能够在这边支起一个小竹床, 在这边躺一躺、 睡一
睡,这样最能感受得到,生活在园林当中是多么幸福的一
件事情。
为什么说,园林一定是人居的? 我们只有从人居环境
角度去看园林,才能体会得到园林真正的美。
我们去解读一下它们的名字,待霜亭、绣绮亭、荷风
四面亭、雪香云蔚亭,我们会去区分春夏秋冬,因为园主、
过去的文人在园林设计中的设想, 必然是要有春夏秋冬
主题的,如何表现呢? 就是把它延展为春夏秋冬四季景致
的一些物,叫寄情于物,寄情于山水,寄情于四季之名,寄
情于四季之实。 这个实还离不开生活的品位。
一个名称,就把你居于此、生活于此的品位,融入了
其中。 在这个层面上,居者和路人对应的感悟一定是不一
样的。 生活在这里, 他要考虑每天我走在这里是什么感
受,朋友来了,我应该陪他在哪里走一走,在哪里坐一坐,
最后归结到艺术的营造上, 他会考虑这个角度是什么绘
画手法,那个角度是什么样的心灵感悟。
当我们站在主人的视角去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园
林的内涵就找出来了,就会对园林有更多的感悟。
西方的园林追求的是大,宏大,这才是美。 但是它也
有很多几何形的规则,这也是一种规矩意识的凝炼。 而在
苏州园林当中, 同样也有规矩意识的凝炼, 就是委曲求
全、圆中有方,这种以柔克刚、因水而居的柔德之美,以及
抱朴守拙的人文精神,是园林中的家风家训。 把它融入到
你的生活点滴, 你会考虑到原来我的人生之路总是曲径
通幽的,原来我的人生之美就是以曲求直的。
看园林如看国画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的一个名句就带我
们回到了那个时代。 在王维之前,文人们所追颂的是精神
层面更多一点,而从王维开始,或者到王维这个时候,他
把他最好的表现到了事物之中,尤其是自然山水之中,寄
情于山水,可能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
我们现在读的唐诗宋词, 基本上但凡在那个时代的
诗句,告诉我们的大都是祖国山水多么的美妙,事物情趣
多么的奇特,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有浓烈的山水
意趣。
我们看园林,首先应该是从少和多去看,这就如同一
幅国画,当我们看到画面绘满了的时候,我们说这不是一
张纸,这是一个颜料汇集,但是如果我们寥寥几笔,我们
会看到,这张画上面的特有的内涵。
远香堂,是四面厅,到了香洲,则是组合了亭台楼阁,
要把它串在一起,还要延续以前,我们知道,这个空间如
何铺陈和延展? 我们可以在水里找到答案。 从水中你可以
看到, 建筑的远和近,一
个是近水, 倒影的体量
就大, 一个是远水,倒
影体量就小, 所以就
在这样的一个画面
当中,你就会看到
国画的留白。 倒
影 是 绘 画 的 ,
天 空 在 水 中
的倒影就成
了 在 水 中
的留白。
山 也 讲 究
国 画 的 皴
法,这种皴法
有 立 体 的 , 也
有平面的,平原
也好, 高原也好,
森林也好, 唯有和
水,唯有和地面的植
株、建筑的组合,才能
寻 找 得 到 苏 州 园 林 的
内涵。 黄石假山,也是有
皴法的。 这种皴法是折带
皴,而水边上太湖石假山的
皴法是卷云皴, 这两种皴法
带来的视觉效果,一个是北方
的山,是峻、奇、险,一个是南方
的山,是秀,是美。 所以,当我们从
精神世界延展到大自然的时候,我
们所对应的体验、 感悟, 是不一样
的。
尺度之美
苏州园林美在哪里? 离不开尺度的
美。 这种尺度是让你舒服的,而当我们上
去看的时候,以及走下来再来看的时候,就
在同一个角度,景致是不一样的,它一定设置
了一个最适合的位置和高低,比如处于某个圆
的正当中,或 者 台 基 抬 多 高 ,降 低 有 多 低 ,近
当我们看拙政园
我们是在看什么?
苏州古典园林的“正确打开方式”
/江南都市/18
社区版 文化
文/张心怡 且久者 摄/何月华有多近,远水有多远,都有着一定的讲究。
举个例子,当我看这个景致的时候,我的
视线是在这个圆的上方,当我一下来以后,这
个视线就是这个圆的正中, 在这个时候,就
是苏州园林设计的美学理念所体现的这种
细节性上。 如果说人坐在这个区域,差不
多的高度,这就是一个景致,人在画中。
看园林的尺度之美, 最要看拙政
园的水。 一段走廊,平面起伏,临水而
取,我们在这里看它的景致,既是看
它的建筑精华,又是看它的因势设
造。 这种设造,我们都是这五线
谱上的豆芽菜, 起起伏伏高高
低低, 如果这是一 段 曲 谱 的
话,一段钢琴弹下来,它就是
一段唯美之歌。
为什么说建筑是有形
的乐,无形的诗?
一 个 尺 度 是 看 它
离水多高。 50 公分,这
是 个 完 美 的 离 水 高
度。 为什么? 它是
“沧浪之水浊兮可
以濯我足”,坐下
来脚一放下,就刚
刚好可以洗脚。 50
公分也是我们人最佳
的亲水距离, 既亲水,
又具有安全性。
水 让 你 心 理 感 受 到
它离你很近, 近到你可以
弯下腰来取得到够得着,这
个时候你是最舒服的。 如果
低于 50 公分, 那就不是离水
了,而是遇水,因为你已经融入
到那个水的环境中去了。
看水的视线还有一个很有意
思的尺度,20 米。 看水之深,50 厘
米是点。 看水之远,20 米是线。 一个
水塘,如果达不到 20 米,它就不能叫
湖山、河流,它只能叫塘,甚至叫洼。 虽
然说越大越好, 但是终究城市空间是很
有限的,所以它找到了这么一个起点。 在
苏州园林当中, 营造水就一定要满足这个
尺度。
拙政园作为体量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
又尤其着意于水的营造,所以它的水域面积也
同样位列诸园之首。 中部花园有水面近六亩,约
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
为面势”。 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则
以曲折取胜。 池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伸出水尾,显
示疏水若为无尽之意。
在苏州所有的园林都是这样,如果没有小水塘
的话,也一定要把水做成曲曲折折的形态,从而在
走的过程当中,延展着对水的感受。 中国园林的尺
度,是和戏曲舞台的尺度一样的,叫做三五步行天
下。 没有这三五步之数,你就找不到园林的尺度。
空间之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
以濯我足。 在拙政园,你要多琢磨水,和水中的倒
影。 水面是一个完美的广角镜头,它以奇妙的角度
展示了倒影多对应的真实建筑相互关系,它们整体
的布局、虚实的比例、基于观察角度获得的设计感、
基于所处位置的构图,等等。
正如我们站在水面对面建筑对角线的位置看
这间建筑,它一面是朝东,一面是朝南,但是如果你
走到它某个面的位置去看它的时候,你就不会考虑
它是朝东还是朝南,你只会考虑这个角度你看到的
是一个主面、一个侧面。 而只有当你站在对角线上,
你才会看到一个全面的景致、棱角。
建筑的起伏也是空间之美的另一个维度。 从建
筑本体延展开去,向外,开始时什么都没有,到了小
桥,蜿蜒起来,有了层次变化,如果此时有一位女士
打一把伞站在小桥上,那一刻感觉会非常唯美。
接着再把视线折转过来,一下子到了建筑的最
高点,就是在这一小方块的构图当中它的主景已经
出来了,但是还不够,过去一点,树木,一种自然姿
态的树木。 再过去,经历视觉上小小的停顿,再过来
又是树木, 并且树木有更加丰富的体型的变化,然
而就在这里边延续起来, 我们用一个全尺寸的角
度,我们从这里开始,可以说这就是音乐的前奏,如
果你会哼唱《五环之歌》,你就能够找到这是“阿”,
然后就是起伏,连续的起伏,然后你会注意到很近,
近,更近;远,更远。
园林的这种近远之间我们去感触它, 是什么?
就是要去寻找它的空间美。 你看和风四面亭,四面
荷花三面柳, 就看一看三面柳在这个春季当中,二
月春风似剪刀,它透露出来翠绿、丽红、灰色带,这
两种不同色调光影折射的交替和变化。
桥,是重新分配或构建空间的绝妙元素。 在拙
政园,用一座小桥,把造园者对空间在意象中的扩
展表现得淋漓尽致。 桥通常的作用,是架在水的当
中,供人行走、通过,同时,桥也让你和水的距离更
近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水的
尽头设桥,这是违背常理和常识的,因为桥失去了
它的实际功用。 但另一方面,造园者造它的目的,却
不是它的使用功能,而是借助它消除了河流的尽头
感, 让小桥另一侧的河流在人们的意象中无限延
展, 也通过河流的延展把空间感做了同比例的放
大。
另一个典范,是西花园的水廊。 当我们过去走
的时候, 你会感觉到它和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体
会。 走在桥上你能看到两边都是水,走在水廊上你
能看到一边是水。 你既有安全感,又有对水的一种
亲近感。
拙政园的篇章就是一篇水的篇章。 只有懂得中
国水的文化,才会懂得拙政园的水的原理,因为一
片水,它把虚和实串了起来;因为一篇水的文章,它
把我们生活中的意象融入到了水的里边。
走廊廊道是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空间构成道
具。 两柱为一框,构成了一个取景框,每个框里都是
一个景致。 走到这里来必然折转,这是景中有景,若
干个框,就是若干个景,人在画中,景在框中,你的
尺度在不断地变化,你的角度也在不断地变化。 然
后这里开了个小口子,你不自然地就走出去了。
在拙政园,你还能够随时看到,在有限空间做
出无限放大,这就是园林中所谓的园中有园,套叠
相连;你同样能够随时看到,平面的曲折、立面的起
伏,你发现园林始终随着你的脚步移动在反复变化
着,比如山路和走廊,平面的曲折让你的方向变了,
立面的起伏让你的高度变了。 如果把它们融合到一
起? 那就是苏州园林中最为精妙的移步换景。
拙政园内有一个极著名的亭子, 梧竹幽居,里
面高挂一幅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
山。
诚然, 建筑的特点让我们领略它非常独特的
美。 四个圆洞门,很漂亮的组合景致,圆中有圆。 当
我们换一个角度,又是一种圆中有圆,刚才的圆中
有圆我们只是匆匆一瞥,这个圆中有圆我们看到阻
隔了一些。 但是这种刻意的不完美,却让你去透过
两边去分别欣赏,此时此刻,你看到的景致,对你的
内心是有扰动的,这种扰动是一种美的扰动,也是
让你去思考的扰动。
这种美,不是我们去看的,而应该是我们去听,
去品,去领悟的。 所以,梧竹幽居,梧桐之梧,翠竹之
竹,找到了幽居,还要靠你的谐音去悟。 有竹幽居于
此,你不悟,你是领会不到的。
悟是什么? 悟是内心深刻的参与,悟是最高级
的审美。 在拙政园,一景可以悟一生,一景可以悟出
一生。 悟竹幽居就是。
那么悟什么呢? 就这么一副对联的文章,就可
以让我们悟一生。 爽借清风,那是一种自由,明借
月,那是一种畅想。 所以,它有了无形的风,又有了
有形的月,一个是白天,一个是晚上,日昼相对,一
天的时光,24 小时,就这样就过去了。
动观流水静观山,取之古语,仁者乐山,乐山者
静,静者寿。 智者乐水,以水为乐,乐者动,动者智。
在这样一个山水情趣当中,就把园主,以及在那个
时代背景之下他们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物质发
展、精神发展,全部融入到这里去思考人生了。
悟竹幽居亭边池塘,也让我们有所悟。 春是景,
夏是水,水有音,水动的形态就有音,鱼落在水里也
有音,荷叶一点点起来的时候,也有音,打在荷叶上
噼里啪啦,这是天籁之音。 秋是竹,竹有风,那是一
种触觉之美。为什么呢?秋风送去凉爽,秋风送走酷
暑。 到了冬天,在这个角度,屋檐上的白雪滴滴消融
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一种静态之中的动态,那其实
看的就是时间的消融, 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
轮回。
这形成了什么? 感官、心灵、光影层次、虚和实;
视觉、听觉、触觉,直到你的意境。 园林之中的“意”,
怎么去消会它? 只有形成这样一种领悟去看园林,
你才能知道,原来,园林是有归属的。 园林它不再是
我一张门票,只是过来看一看,而是我来这里看过
之后回去的感觉,是对人生的参悟、对心灵的触动、
对时空里文脉精华的领悟。
在园林之中的生活,你真的带着“悟”去看的时
候,你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所以我们说居于园而不
是游于园。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