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烈: 路是对的,就无惧遥远

发布:2019-06-04 13:00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深色西服、格子衬衫,一开口就是一口“标准台普”。 带有
明显地域特征的口音,很容易让人读出他来自何处。
李伟烈,这个一位 71 岁的古稀老人,出生在中国台湾、工
作在美国的 IT 工程师,为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更为了将自
己一生所学回报祖国,独身一人来到苏州,找寻心中坚持的
那份梦想。
接到这个采访任务之后,按照惯例,我都要做一些“功
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被采访者的相关信息,然后根据报道
主题罗列相关采访提纲。 遗憾的是,我未搜到他的只言片语,
自然,我对这次采访心存忐忑,怕出现“尬聊”的情形。 然而,
我的“无作为”担忧是多余的,在见到本文主人公和他寒暄了
5 分钟后,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要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根植于中
国,万一哪天我不在了,对自己也好有个交代。 ”李伟烈老人
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最朴实的想法。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这也是一个智慧的人,我们的采访就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开
始了。
李伟烈眼中的 5G
IT 工程师出身的李伟烈,曾经在美国一家知名企业从事
移动通信技术新材料研发工作,全程参与了从 1G 到 4G 的相
关研发,2005 年 8 月 15 日, 受单位派遣踏入苏州这片土地,
继续从事研发工作。
那么,什么是 5G?和之前的 1-4G 又有什么区别? 老人向
大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普通人的认识中,5G 就是速度
更快、涵盖更广,而他则用自己的方式简单、直观地向大家科
普了一下从 1G 到 5G 的发展历程。
G 指的是 Generation,是代的意思。 从 1G 到 5G,就是从
第一代到第五代,是人为划分的。 主要区别在于速率、业务类
型、传输时延,以及各种移动通讯等采用了不同的技术,遵循
不同的通讯协议。 他将不同时期的通信手段比作路。
在他看来,1G 时代即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像一条 “泥泞
小道”, 它代表着模拟通信系统时代的到来, 盛行于 1980 年
后。 俗称的“大哥大”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使用的就是第一
代通信技术,即模拟通信技术。 虽然块头很大,它却只能打电
话! 主要系统为 AMPS、NMT 以及 TACS。
2G,第二段移动通信技术时代,是数字网络的开始,盛行
于 1995 年后,他将这一时代比喻成“柏油马路”。 从这一代开
始数字传输取代了模拟传输,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第一代技
术的缺陷。 技术的成熟和进步,带来了通讯质量的提升,从此
手机上网也成为了现实,虽然速度极慢,发短信从此也得以
实现。
3G 时代的到来是在 2009 年后,“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取代了“柏油马路”。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高速 IP 数据网
络时代。 从这一代开始互联网技术开始利用,各种数据通过
移动互联网高速传输,音频,视频,各种多媒体文件等。 移动
互联网速度大幅提升,移动高速上网成为现实。
对于我们现在盛行的 4G 时代,即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李伟烈将它比喻成 “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4G 盛行于 2013
年后,是一个全 IP 数据网络时代,目前正在被广泛使用的一
代。 4G 网络数据传输速度比 3G 更快,基于高速数据传输的
应用越来越多。 目前在世界各国广泛覆盖,终端数量规模庞
大。
而对于目前全球都在举各方之力加快研发的 5G,李伟烈
说:“5G 是应付未来大数据时代,物物都相连,如移动支付、无
纸化办公、无人驾驶车,你能想到的所有电子化、智能化全部
爆发性地进来。 ”他形象地比喻为“牛车、马车、自行车等装上
马达后都要上高速公路”。 但高速公路的运载量有限,所以要
想办法拓展比高速公路更快、容量更大的空间,这就是第五
代移动通信技术。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奋斗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起点。 ”这句话用在
李伟烈老人身上再合适不过。
如果说 2005 年到 2015 年的这十年, 是在苏州打基础并
为他人做嫁衣的十年,那么从 2016 年开始,他要给自己一个
交代,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根植和服务于中国。
李伟烈表示:“华为是 很 早 就 看 到 5G 的 发 展 前 景 ,在
2008、2009 年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研发了。 当时我们主要是研
发 5G 线路板材料, 我们和华为也有过接触, 一致认为发展
5G 所需的材料不是一般制造业的材料,它需要散热快、无电
阻等等一系列要求,它其实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是一种‘私
人订制’。 ”
2016 年,他开始自主、独力研发 5G 新材料。 这是一个系
统工程,光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必须要有专业团队
和人才,而且是持续创新、持续发展的人才。 那么这样的人去
哪里找? 找高校,找专业教授。 目前已经和两所高校的相关专
家建立了联系。
“我的角色最适合什么? 我想应该是资源整合的那个人。
首先有个团队,团队里有研发部、市场销售部、制造部,通过
整合后一步步走,才能到达目标地。 我们都知道 5G 在中国的
未来,知道这个市场是非常大,如果到那时候还局限在材料、
硬件的缺乏,那是很糟糕的一件事。 ”
“很多人知道我在做 5G 新材料研发, 也看到了 5G 的未
来,所以就跑过来找我合作。 我问资金准备好了吗? 场地准备
好了吗? 都说一切准备就绪。 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说要
做一件让后人提起来会觉得骄傲的事,都只看到前期效益。 ”
在困境中坚强
所以,困境就来了。
2016 年到现在, 李伟烈团队做了两个项目都半途而废,
第一是因为资金不够, 第二是投资方只考量短期盈利目标,
而丝毫不考虑长远的发展。 但其实任何研发都是一个长期的
规划。
两个项目的搁浅,让李伟烈一度有些焦虑,他用了“行尸
走肉”来表达当时自己的心态,也就是“随缘”。 他说:“当初决
定做这件事情并非一时冲动, 也想到了今后可能遇到的困
难。 我们的团队能走在一起,完全是基于相同的理念和相同
的信仰。 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信,在和高校教授合作的过程,
从来没谈过利益的事,大家都只想着把事情做好。 ”
在李伟烈看来, 这个行业成功的模式是必须要定制化,
是要和华为这样的系统厂商紧密合作,帮他们量身定制。 他
举了例子,比如你想要一件旗袍,但市场上买的可能不合适,
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所以需要量身定制,了解你的身材和需
求,这样才能适合自己。
同样,对于 5G 材料的研发也有三部曲:第一是实验室,
和高校教授合作的话可以用高校的实验室和资源;第二是中
试工厂,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把在实验室里研发的产品拿
到中试工厂进行测试,如果这一步成功了,那后面所有的问
题就迎刃而解。 但这一步也是最艰难的,最低要求也是需要
有一个 2000 平方的场地和 200 万美元的资金。
目前因为第二步的制约, 在做研发测试的时候分块进
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也想过到美国去做,毕竟
我在那的资源多一些,会有一些风险投资进来,但最终还是
被自己否定了,因为如果在那做成功了,这些知识产权就归
属于人家,和我的初衷不符。 所以无论再难再苦,我都要在自
己的土地上完成这件事。 ”李伟烈坚定地说。
如果说前二部曲的问题解决了,那作为第三部曲的正式
生产就轻松的多了。 正式生产不需要自己筹建工厂,只要将
研发出来的产品通过第三方进行代工生产,但这个第三方工
厂必须有持续创新和发展的能力。
再次踏上征程
三年的坚持,三年的“流浪和漂浮”,虽然离预期目标还
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但也并非颗粒无收。 今年,苏州的一家公
司和李伟烈进行了合作,对方开玩笑地称和他进行一场期限
为三个月的“赌约”,如果在期限内完不成既定目标,合作可
能重新考量。 三个月后,李伟烈和他的团队给对方交出了一
份满意的案卷,两家的合作又上了一个新高度。
于此同时,深圳的一家公司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邀请
他和团队去实地考察,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
本可以在退休的年龄享受安逸的生活,本可以在含饴弄
孙的年纪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但李伟烈却选择了一个人再
次踏上征程。 他说:“我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个
人,从小背着岳飞的《正气歌》,所以在我的价值观里,做事,
就要做一些有意义地、让自己骄傲的事;做人,就要做一个堂
堂正正的人。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