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改变了教师,也就影响了孩子
发布:2019-09-30 19:46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信中,朱永新没有花笔墨赘述新教育实验成果,而是流
露出对一线教师生存境遇的关注。 他相信,“教师不仅可以过
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而且就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
人”。
从大学教授到主管教育的副市长, 再到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职务的变化从未
改变他对“幸福完整生活”理念的实践和追求。
他是国家领导人请进中南海座谈的专家之一,曾参与起
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兼具草根情
怀,长期深耕教育教学一线,能完整叫出全国数百位一线教
师的名字。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上天入地’,所谓上天就是为国家
的教育决策贡献智慧,入地则是把自己关于教育的一些想法
和思考,变成实践。 ”言谈中,颇有豪迈气势。
另辟蹊径
2000 年发起民间教育改革行动
“教育应该让所有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包括实施
教育的人。 ”
提到朱永新,“新教育”是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这是
朱永新于 2000 年发起的一项民间教育改革行动。 彼时,39 岁
的他是苏州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刚上任两年,就把目光投
向了基础教育领域。
世纪之交的中国, 素质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当年 6
月,国务院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
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
“减负”,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我觉得中国教育的
很多问题,都在一线发生,必须在一线解决。 ”朱永新认为,解
决问题的关键是“入地”。 “真正的学问在田野,真正的研究在
校园。 ”
何谓新教育? 朱永新欣赏的一位实用主义教育学派代表
人物、美国学者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朱永新拓展了它的意义:教育应该让所有人过一种幸福
完整的生活,包括实施教育的人。 当全社会的目光都集中在
如何解放学生时,他另辟蹊径,主张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
业认同为起点,提出教师成长模式。 “改变了教师也就影响了
孩子。 要通过专业阅读,让教师站在大师的肩膀上,通过专业
写作,成就一大批优秀教师。 ”
虽然掌舵着长江经济带重镇的教育事业,朱永新并没有
利用手上的行政权力,把新教育作为工作抓手,自上而下的
进行推动。 作为非官方的民间教育变革行动,每一方阻力都
像一面墙,需要一个个推倒、重建。 例如:缺乏研究和推广人
才、没有足够经费、学校不认同等等。
在固有的国家课程体系下, 新教育实验从夹缝中起步。
他用略带一丝无奈和悲壮的语气鼓舞士气:“我们是带着镣
铐跳舞,但总比不跳舞好,新教育就是要跳出一个相对精彩
的镣铐舞! ”
全国推广
五大行动促进师生幸福生活
2002 年,“新教育实验” 从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起航,
提出了五大行动,分别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
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
营造书香校园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学生和老师一
起读书,读经典也读学科。
知名教育家李镇西是朱永新的博士学生,新教育开始之
初,他和朱永新一起开始设计、规划新教育实验,需要一个实
验基地。 最终落脚点选在了成都,在武侯区教育局的支持下,
李镇西来到武侯实验中学担任校长。 李校长给老师们写了一
封公开信———《敢问路在何方》。 在信中,他给老师们谈新教
育实验、谈师生的幸福生活。 慢慢的,老师们开始接触新教
育,进行新教育的实验。
2002 年,朱永新拿出自己的稿费,创办了旨在探讨中国
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民间教育网站———教育在线。 朱永新
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资源共享、互帮互助促成教师成长。 网站
一开通,就受到一线老师的追捧。 短短一个月,注册会员就达
到 5000 人,远远出乎他意料。 朱永新经常在线解答老师们的
问题。
在推广和实践中,“新教育实验”逐步走向全国,在不少
区域内全面推进,有些地方推进力度还非常大。 洛阳市副市
长陈淑欣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了新教育,她几乎走遍洛阳所有
区域,游说区长、局长推进新教育实验。 她认为新教育是办人
民满意教育的最好抓手。
直面质疑
遭受质疑批评,朱永新挺住了
面对反对的声音,作为一名标准行动派,朱永新没放在
心上。 他说,只要去做,就一定会有成效。 新教育实验从理想
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曾遭受质疑,也曾遭受批评。 朱永新记
得,有一年,广州一位大学教授公开写信批评新教育。 也有严
谨的学者质疑新教育,称“这么大规模,怎么可能深入? ”
朱永新总结了一下,批评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第一,教育
实验规模太大;第二,牛吹的太大。 “因为一开始,我们就提出
打造扎根本土的新教育学派, 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
帜,为素质教育探路。 ”
朱永新挺住了。 在内部会议上,他强调:“新教育实验不
是一个严格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实验。 新教育遵从的思想和理
念已经过几千年教育检验,例如书香校园建设,它来自伟大
的教育家,不需要检验。 ”
关于“旗帜论”的反对声,作为一名标准行动派,朱永新
更没放在心上。 他说,只要去做,就一定会有成效。
2018 年,教育部公布了当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
目名单,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的教学改革实践》
荣获 2018 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无疑是对
朱永新和他的团队多年坚持的最好肯定和褒奖。
“经过这么多年坚持,我不敢说我形成了学派,至少形成
了一定特色理论体系,拥有一大批实验学校追随,同时产生
了一批有影响的教育著作、教育家、优秀教师。 ”目前,全国有
160 多个区县教育局、5200 多所学校参与新教育实验,成为推
动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
多重身份
强大的专业背景,造就学者型官员
有人说,学者与官员之间的关系是天然冲突的。 朱永新
同时兼具两种身份,游刃有余。
他有多重身份: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 还曾担任过苏州市副市
长,同时还是教授、博导。 很多人好奇,如此多的角色之间,他
是如何转换协调的?
朱永新把功劳归结于自己的专业背景。 “很幸运,我研究
的是教育问题。 ”1993 年至 1997 年,朱永新做了 5 年苏州大
学教务处长,开始往教育管理方向转变。 后来任副市长期间,
又刚好分管教育。 “应该说,我对教育的理解,帮助我把副市
长这个工作做得更好。 ”
强大的专业背景,造就了一名学者型官员,而官员这个
身份又有助于他发现问题,并通过行动解决问题。
正如开篇他提到的“上天”。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我
提交了上百份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提案和建议,有一些被采
纳了,这是我和其他学者不太一样的地方。 ”
朱永新笑了笑说,“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睡觉的时间很
少,大年初一从白天到晚上都在读书、写作。 ”不管参政议政
的工作有多忙,朱永新都没有放下新教育实验的工作。 每一
年,他会奔走在全国各地,考察 100 多所学校的教育工作。
正因为他的多年坚持,新教育实验从一所学校走到 5200
余所,从一个老师的改变,促成了无数老师的改变。 “我们每
天都看得见老师的报喜,听他们讲述成长中的故事,只要有
他们在,中国的教育就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