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武器
发布:2019-02-27 13:03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前段时间读过两本书, 一本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出版的《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
故事》,一本是商务印书馆的《作为武器的图书》。 这两
本书讲述的是“军供版图书”的问题。
其实,战争与图书的关系当然不是从二战开始的。
自古以来, 两军对垒勇者胜, 胜者的智慧除了来自实
践, 更多的是来自图书。 毛泽东一介书生指挥百万雄
师,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国民党军队,自然与他博
览群书密切相关。 而陈胜吴广起义时鱼腹藏书"大楚兴,
陈胜王",大概是最早的宣传鼓动心理战之一了。
但是,真正地大规模地把图书用于战争,应该是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的。 1933 年 5 月 10 日,这是
一个人类文明史上耻辱的日子。 这一天,纳粹政府举行
了声势浩大的焚书行动,大量的“非德意志”读物被付
之一炬。 同时,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被大量印刷发行,
思想上的世界大战首先打响。
1940 年下半年, 美军制订了一个为所有训练营地
订购图书的庞大计划, 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而无法实
行。 于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发起了一场向军队捐赠书籍
的“国防图书活动”。 由于赠书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一定
局限,图书开本等也无法满足前线士兵的阅读需求,一
个为军队量身订制的“军供版图书”计划应运而生。
在军供版图书中,中国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被
列入书目,译者伊万·金是曾经出任美国派驻中国的外
交官,被称为“为数不多的对中国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
的美国人”。
“军供版图书” 计划不仅面向在海外的美国军队,
也同时面向同盟国军民以及法 西斯占领区的千万民
众,所以,委员会选配了许多反映美国价值观的书籍,
如 《伟大时代》《美国如何生存》《美国外交政策和美国
的战争目标》等,不仅用英语,还有法语、荷兰语、中文
等不同国家的语种等,其中就有《缅甸医生》《瓦塞尔医
生的故事》和《美国》三种中文图书。 英国也加入了这场
运动之中,出台了“海外版本系列”图书计划。 据统计,
在二战中美英出版发行的 “军供版图书” 总数达到了
1.2 亿册,超过了纳粹在欧洲烧毁的图书总量。
《作为武器的图书》 中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细节:
1944 年 6 月 6 日,盟军在诺曼底海滩登陆,仅仅几周之
后,一批令人惊讶的货物——成千上万箱图书,与增援
部队、武器弹药、食物药品一起运抵诺曼底海岸,运往
法国各地乃至整个欧洲。 正如你信中所说的那样,这些
图书为在驰骋战场的士兵们排遣寂寞、克服恐惧,坚定
战争胜利和与家人团聚的信念, 在战后也为深受纳粹
和日本军国主义宣传机器影响的人们进行 “头 脑解
毒”,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正如莫里·古皮提尔·曼宁在《当图书进入战争》的
自序中写的那样:“美国士兵衣兜里揣着图书, 向诺曼
底海岸发起猛攻,朝莱茵河挺进,解放了欧洲;他们从
太平洋的一个死亡之岛跳到另一个死亡之岛, 从澳大
利亚的海岸进攻到日本的后方。 有些人读书是为了记
住他们离开了的家乡, 有些人则是为了暂时忘记周身
所处的地狱般的环境。 图书激发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
原本疲倦的心骤然振奋。 正如那封写给贝蒂·史密斯的
信所说,图书既有安慰人的力量,又让人对未来充满新
的希望;当人们无处逃避的时候,图书可以成为暂时的
避难所。 对于美国的许多战士而言,图书是他们最重要
的武器。 ”
全国政协委员、原二炮政治部副主任张西南在《中
美两军二战前后阅读情况比较分析》 对二战期间的中
国战场类似的为军人服务的图书项目, 有一个比较深
入的介绍。 他在文章中写道: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中
国工农红军处于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的双重 “围
剿”之中,我国左翼文艺战线的作家以笔为枪,全力支
持红军救亡图存的斗争。 鲁迅翻译的法捷耶夫《毁灭》,
曹靖华翻译的绥拉菲莫维奇《铁流》,夏衍翻译的高尔
基《母亲》等被送到根据地和红军部队,对于引导青年
投身革命、坚定信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红军到达延安后, 党中央决定正式成立新华书
店并逐步向陕甘宁以外地区拓展。 毛泽东在延安亲笔
为新华书店题写店名,还指示“每个根据地都要建立印
刷厂出版书报,组织发行和输送的机关”,并且与中央
出版发行部门的同志一起研究向各个抗日根据地运送
图书的线路,确定最近、最快、最安全的书刊运输线和
运输方式,切实做到战斗打到哪里,就要把图书送到那
里,力求覆盖所有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新华书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出版了列宁的《论
左派右稚病》、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以及《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日日夜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等图书,在前线部队引起很大反响。
在抗战全面爆发的前夕, 鉴于当时没有现成合适
的图书提供部队阅读, 我军便自己动手征稿选编了 30
余万言的《二万五千里》,在延安的窑洞里用草纸油印
成书下发全军。 在抗战最后胜利的前夕,我军又将描写
新一代苏联红军战士在同德军浴血奋战中成长的小说
《恐惧与无畏》翻译成中文大量印发,为适应战士的文
化水平还编写了通俗本。 此外,苏联作家里多夫的《丹
娘》《苏联红军英雄故事》等,都是受到前线指战员欢迎
的读物。
从上可见, 二战期间我国战场上也是比较注意运
用图书作为武器来武装官兵的, 尤其是注重政治思想
与实战技能的学习。 但是,由于当时我们军队的条件所
限以及我国出版业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落后等原因,我
们的图书装备,从内容的系统性到形式的适合性,都是
明显不够的。
在这个星球上,战争的硝烟仍然弥漫,战争的危险
依然存在。 如果敌人侵略我们的国土,如果我们被迫卷
入战争,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怎样的书目呢? 答案无疑是
肯定的。
二战期间最受美军士兵欢迎的书目中, 名列前茅
的两本书分别是《布鲁克林有棵树》和《快乐无疆》。 前
者讲述的是阅读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 知识可以改
变人的修为与命运, 最终依靠家庭的力量支撑孩子实
现梦想的故事。
后者则是一个少女眼中的母亲的故事, 热情的个
性,善良的心灵、滑稽的人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给战
争中思念亲人怀有乡愁的士兵以心理上的安抚和慰
籍。
前者属于励志类,后者属于情感类。 所以,近年来
特别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如《红星照耀中国》《解忧杂
货店》《追风筝的人》《摆渡人》《岛上书店》《平凡的世
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王子》等,以及关于战争题
材的小说《西线无战事》《战争与和平》《永别了,武器》
《被遗忘的士兵》《法兰西组曲》《第二十二条军规》《铁
皮鼓》等都是可以列入书目的。
在战场上,图书有时候是比枪炮更有威力的武器。
这是二战给我们最好的经验和提醒。
无论什么时代,书目就是一张阅读地图,永远会提
供参考,把不同的人带向自己希望去的地方。 尤其在信
息时代,这样的一张阅读地图在浩瀚的信息世界里,总
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