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 讲述中国大地的丰收奇迹

发布:2020-10-09 11:06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丰收节

讲述中国大地的丰收奇迹

“丰收”一词,自从1700多年前的晋朝开始,一直沿用至今。晋朝葛洪著《抱朴子·广譬》中就有“而凡夫朝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犹立植黍稷,坐索于丰收也”。元代王恽的《劝农诗·粪田》中有“田果粪余根本壮,纵遭水旱亦丰收”句。丰收是广大农民自古以来的期盼。

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今天在新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牢牢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这也是自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以来,娄勤俭为这个特别的节日发表的第三篇署名文章。2018年,他写下《庆祝丰收 感谢农民》。去年,他以《用丰收的喜悦点亮未来》一文向全省农民朋友致以节日祝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千百年来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对于文明程度超前的当代人来说,这种向往也与我们的文明程度呈正比,当代人对归园田居的生活需求,如今也达到了一种空前高涨的状态。

这种状态从李子柒的自媒体视频中就可以端详出来。以呈现田园牧歌生活为主的李子柒,如今是中国最火的网红之一,她的田园牧歌之火不仅在国内燃爆,更是燃到了国外。这着实能够表明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烈追捧,深处在都市中的每一个人,也都希望像李子柒一样,能够从喧嚣的尘世中抽身而离,行走在沉静悠扬的岁月里,有一方自己的院落、两亩耕种的土地,在山林乡居间享受人与自然的宁静合一。

盐见直纪的书中有一段话说的很好:“农业是与生命相连的工作。能够自行生产赖以为生的食物,会给人一种无以言喻的充实感。自己生存的责任由自己来承担,从中所学到的事情,比想象中的还要多更多。农业也代表了自然与感受能力,了解培育生命的感觉,观察生命的循环,见动植物和昆虫的枯萎、死亡所呈现的生死两界,感受事物带来的感动。换句话说,受自然之美而感动,是人类最珍贵的感觉,也是感性的源泉。”

立春鞭春,秋分说秋,都是关于劝耕的习俗化的行为艺术。?“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夏天被热得昏沉沉的,也被热得特别烦躁。秋分时的一丝轻寒,恰好让人舒畅,恰好给人一种唤醒感,气温体现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

秋分,亦秋丰。自2018年起,“秋分”在现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颂扬农民群众勤苦劳作,传递丰收的幸福感。以秋分作为丰收的节日,实至名归。时值“三秋”(秋收、秋耕、秋种)的大忙季节,处处秋实累累。农民看着金黄的稻谷颗粒归仓,享受着晨露与清风,分享着秋收的喜悦。秋分与春分,都在昼夜寒暑交替的时空节点上,似一个镜像的两面。春分时,万物都在生发,踏上了生命新的征程,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秋分时,万物趋于收敛,似乎在与纷乱的人事告别。秋分是一个收养身心、告别繁华的时节。如何平衡内心的那份落寞与躁动,便是天地在此时,给予我们的必修课。

唐代文人王勃在《滕王阁序》当中写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时的天气和物候,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的音乐情境,更是云销雨霁、疏朗快意的时节,这个时节,天气给人的感觉,两个字:爽朗。天气清爽了,天空明朗了。于是,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古人笔下“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的秋云,似乎给人一种惨淡、冷漠的感觉。但秋云的淡薄、高远,似乎更像是一种境界,人们借以明志,借以抒怀。?云由浓到淡,由厚到薄,草木由密到疏,由绿到黄。“雁影稀,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和静谧。

过了秋分,从此昼短夜长,在之后的某个长夜寒凉中,你又是否会怀念,那与阳光时常拥抱的温暖时光?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走在路上,我们终于可以真切地叹一句“天凉好个秋”!可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可以看“秋水共长天一色”。

春耕,秋获。春华,秋实。秋天不仅仅是美的,还是万物结子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在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的时节,一切风雅之事扑面而来,秋分的美食更值得一品再品。秋报秋尝的丰年庆祝传统是宝贵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回首来时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华农耕文明传承的无限活力。  摄/朱桂根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