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我住长江尾

发布:2019-11-15 11:36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这是一座追求卓越的争先之城。 “团结拼搏、负重
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是苏州“三
大法宝”之一,也是张家港砥砺奋进的力量之源、城市
之魂。 经济综合实力连续 25 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市)
前三甲,以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超千分
之三的 GDP 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累计获得国家级
及以上荣誉 200 多项,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五连冠”的
县级文明城市,被确定为“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百
城百县百企”重大典型。
这是一座底蕴深厚的人文之城。 张家港东山村遗
址距今有 8000 年历史,被列为 2010 年“全国十大考
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中国吴歌之乡”,河阳山歌被
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黄泗浦是鉴真东渡的
成功启航地。
这是一座区域融合的枢纽之城。 这里有“一横两
纵”高速公路网,还有在建的沪通、通苏嘉、苏南沿江
三条高铁在这里交汇。 这里通向世界,拥有 80 多公里
长江岸线,口岸年货物吞吐量达 2.35 亿吨,是长江沿
线最大的国际贸易商港。
这里有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有丰富多元的产业
平台,有要素完备的创新生态,张家港保税区、张家港
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其中张家港保税区
是国内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通关最便捷的特殊
经济区域之一。
这里山水相映、山林相依,北有浩荡长江,南有潋
滟湖泊,三大水系绿带纵横贯通,有 4 家 4A 级旅游景
区和长江生态湿地,全市生态林木覆盖率达 20%。
张家港从不讳言自己曾经的“苏南边角料”穷苦
出身。 这个地处长三角核心城市圈的新兴港口工业城
市,市域总面积 999 平方公里,总人口 162 万,户籍人
口 93 万,万里长江在这里转了最后一个弯,张家港实
现了从“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伟大飞跃。
然而,她是如何实现超级“逆袭”的? 她的魅力来
自哪里?
江尾海头,小沙洲大梦想
万里长江日夜奔流了 6300 公里, 把自己交给了
大海。 江水携裹的泥沙在下游的入海口沉积,孕育了
中国最富饶的土地———长江三角洲。 江海交汇处,不
仅孕育了超级城市上海,也造就了中国最坚强的县域
经济。 在一系列超级县(市)中,位列中国“百强县”三
甲的张家港市,是年轻而又特别的一座。
当明清时期的苏州早已成为“人间天堂”的代名
词时,张家港的大部分土地还浸泡在滚滚江水中。 如
今,她拥有着全国县级市最密集的“公水铁空、江海联
运”交通网络,正在建设的沪通、通苏嘉和苏南沿江三
条铁路将在这里交汇,俨然已是长三角城市群承南启
北、贯通东西的重要枢纽。
这场城与水的突围,漫长而又值得等待。 一座县
城里,两项“中国考古年度十大发现”诉说着她的历
史:7000 年前,良渚文明前夜,东山村闪烁文明曙光;
1200 年前,高僧鉴真在这里东渡,见证辉煌出海大港。
近 800 年间的沧海桑田,让沙地逐渐从江中抬起“上
岸”, 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张家港才最终呈现在世界面
前。
张家港是从江“里”长出来的文明,长江是她最名
副其实的“母亲河”。 站在张家港西部地标———香山之
巅,可以远眺长江与港埠。 数千年前,这里离江海可要
近得多。 自香山往东南,有一条一直延绵到上海金山
的高岗带,是被民间称为“冈身”的古岸线。 高地从海
里露出头,成为岛,再连成岸,岸线之内逐渐形成了长
江三角洲的古沙嘴区。
冈身把太湖从东海圈离出来,湖水渐退,露出水
网密布的土地,江南水乡的历史由此展开。 冈身之外,
是千万年漫长积淀。 长江、浅海中,水流堆积起泥
沙,形成一个个露出水面的沙洲。 1962 年张家港设
县时的名字正叫“沙洲”,与其说是地名,更像是个
地貌名。
自宋代起, 江阴以东的长江主泓道开始北移,
出现南涨北坍迹象, 并在之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剧,
长江南岸水域逐步积涨成江边沙滩,与不断扩张的
江中沙洲并联成陆。 到了清末,原先散落在长江中
的数十个小沙洲基本合并为南、中、北三个大沙洲,
张家港北部地区雏形渐成。
夹在沙洲中间的长江在当地称为“夹江”,人们
在夹江中筑坝截流,泥沙定向堆积,夹江和沙洲就
都连成了陆地。 三大沙洲形成了今天张家港人口中
的“老沙”地区,民国时,老沙洲东部的沙洲继续发
育, 人们不断筑坝、 截流、 围垦, 形成了新的陆
地———新沙。
张家港人习惯上把沿江地区称为“沙上”,面积
占城市陆地总面积的一半多。 沙洲今天依然在积涨
着,仿佛长江对南岸的馈赠,人们的生活在围绕着
江水展开,形成一种独特的长江文化。
港城因港得名,但很少人知道“张家港”的“港”
原是小河的意思,港口叫“张家港港”。1965 年,出于
战备和分流上海港的需要,交通部第三航务勘察设
计院曾在长江下游广泛勘察, 寻找理想的建港地
点。 沙洲县的张家港港凭借地理、水文、区位等多方
面优势脱颖而出。
从自然的角度说,这里岸线深直,深水贴岸,河
床平稳,不淤不冻,是难得的天然良港。 港口北面还
有双山岛作为天然的避风屏障,后者是一座沙洲形
成的江心岛,正处在张家港作业航道与长江主航道
之间。 双山岛上没有“双山”,却是长江沙洲的野趣
所在,时至今日依然要靠轮渡往返。
1982 年, 张家港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
岸,成为长江流域首批对外开放的门户,第一艘外
籍万吨货轮———巴拿马籍“日本商人”号次年驶抵
张家港。 没用多久,张家港港便成长为国内首个海
关税收超百亿、货物吞吐量超亿吨的县域口岸。 今
天张家港的口岸货物吞吐量约为 2.35 亿吨,外贸运
量 5500 万吨,是长江沿线最大的外贸商港。 在大港
口的带动下,这片饱受海侵洪涝之苦的沙洲之地华
丽逆袭。
张家港港的崛起并非平地起高楼,背靠着“黄
金水道”长江,港口是张家港不变的历史底色。 今天
张家港鹿苑地区有一座东渡苑,纪念唐代高僧鉴真
在此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是中日交流史上最重要的
事件之一,鉴真和尚被日本人奉为“天平之甍”,成
就了日本天平时代文化的顶峰。
在东渡苑不远处,考古学家找到了鉴真第六次
东渡日本起航地———黄泗浦,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
发现的唐代日本遣唐使舶发着点。753 年,鉴真和尚
与遣唐留学生晁衡(阿倍仲麻吕)等人乘遣唐使大
船东渡日本,已是六渡的鉴真最终如愿,另一艘船
上的晁衡却不幸失败,误以为好友遇难的李白写下
名篇《哭晁卿衡》,而晁衡本人也再未归国。
此后的苏州官员对黄泗浦河道多有疏浚,其中
也包括名臣范仲淹。 考古发掘所见的宋代黄泗浦河
河道宽度接近 50 米,河底距河面深达 4.5 米,目前
考古发现最大的宋代海船“南海一号”也可轻松进
出,唐代的日本船就更不在话下。
虽然今天的江岸离黄 泗 浦 遗 址 有 14 千 米 之
遥,但考古挖掘表明,唐宋时的海岸线仅在遗址北
几百米外。 那时的黄泗浦就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江
南地区入长江的主干水道,2018 年,江苏南京、苏州
等 5 市拿到“海丝申遗”入场券,黄泗浦遗址增补列
入申遗点。 传承千年的港口故事,古今辉映。
“边角料”的逆天改命之路
张家港市由原来江阴、 常熟的一部分合并而
成,本地人戏称是“边角料”,从不忌讳于此。 然而,
善于自嘲的人亦必拥有远超常人的自信。
冈身以南太湖平原地区(古时的“江南”地区),
确实因为江阴、常熟的分属,而在文化、方言、习俗
等方面有澄(江阴)东、虞(常熟)西的分别。 而在“沙
上”地区,因为是成陆较晚的长江三角洲平原,除了
本地澄、虞的居民,还吸引了更多如皋、南通、靖江、
海门、启东等地的移民来此开垦,根据移民时间不
同,形成了特点鲜明的“老沙”、“新沙”等方言和风
俗。 
“江南人”民风近于苏州,传统深厚,诗书传家;“沙洲人”是拓荒者,常常直面江洪、海潮、
台风、坍江等自然灾害,吃苦耐劳,崇尚自立。两种风格互相渗透,形成了张家港城市性格的基
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齐聚张家港,操着 10 种不同的吴方言,无怪乎 1992 年提出的“团结
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把团结放在首位。
一般的港口城市,靠着运输物流的“天分”就能发展得不错;而张家港不但有天分,还更勤
奋。 她不满足于港口的兴盛,更发展自己的大产业、大企业,来为港口持续赋能,连续 11 年入
围世界 500 强的本土企业沙钢集团就是张家港人最引以为豪的例子。
在中国最富庶的长三角城市群中,“百强县”前四———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在这里扎
堆。 四大超级县级市中,张家港是最年轻、也是最能拼的。 1992 年初,张家港提出“三超一争”:
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时人眼中的“苏南北大荒”,却把
目光牢牢盯住苏州市内、江苏省内、乃至全国领先城市的王牌特色。没有人敢相信张家港能做
到,但仅仅 3 年后,张家港人拼赢了。
1995 年,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交流会,推广宣传张家
港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 张家港被《人民日报》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成为
家喻户晓的明星城市。
从“边角料”起步,到如今同老大哥们平起平坐,不认命就是张家港的命。 这也还不是终
点,前不久,张家港市又提出了新时代的“三超一争”,聚焦聚力“经济高质量标杆、城乡一体化
标杆、新时代文明标杆,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标杆一率先”,超越的目标无疑放
在了昆山和江阴。 这一次超越需要几年? 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最江北的江南
唐宋以后,尤其是近代之前,苏州一直是引领中国经济文化风尚之地,这座“人间天堂”可
谓占尽了(长)江、(运)河、(太)湖、(东)海的天时地利。若再放大了看,各种“苏州印象”其实各
有承载,并非一蹴而就。 张家港拥有苏州最长的江岸,又是最近几百年新成就的陆地,最显著
地承载了大苏州的江海之气。
在江边的“沙上”地区,有许多“圩”和“埭”的地名,显示出很强的“人定胜天”的色彩。圩是
圩田,改造低洼地,与水争田,筑圩堤挡洪挡潮。埭则不同,不挡水,是建房时的宅基。埭宅后院
多种燕竹、篾竹,一个长埭就成了一带竹林。 在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望着白鹭飞过万亩
良田,翻滚的麦浪应和着长江粼粼波光,怎能不叫人为之动容?
江边也自然少不了水产。刀鱼、鲥鱼、河豚,“长江三鲜”名扬四海。这些洄游性鱼类在春天
口感最佳,人说“春潮迷雾出刀鱼”,就是这个道理。 江边绵延百里的芦苇沙滩里,还深藏着沙
上人最钟意的美味———蟛蜞(或写作“螃蜞”,形似螃蟹,但更小巧)。 沙上有一道名馔叫“蟛蜞
豆腐”,呼作豆腐,其实和豆腐没关系。制作者将蟛蜞捣碎、去壳,拌以蛋清,水煮时蟛蜞肉凝结
成絮状,形如豆花,故名。 蟛蜞豆腐不仅口感爽滑,更是将江鲜的“鲜”体现得淋漓尽致。
越往南,离江越远,经典江南的味道就出来了。 在杨舍镇吃一碗宴杨楼的焖肉面,去长春
园书场听一场评弹,抑或到茶馆点一壶茶“孵”一下午,仿佛置身苏州城中。 再往东南些,到凤
凰的恬庄古街,看一看街道河塘纵横,走一走磨得发亮的石板街,在杨氏孝坊和古老宅邸间穿
行,耳边传来传承千年的河阳山歌,随时就要穿越到梦里水乡。
长江到了张家港,江面也变得宽敞起来;当河湖牵手长江,古典的农耕社会中又多了江海
的开阔与意气。江南水乡的地理与美学,让暨阳湖、沙洲湖、梁丰生态园等湖泊湿地、生态园林
分布全市,共同塑造了中国最宜居的家园。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则将港城打造成强劲
“双轮驱动”的江上巨舰。
正因为是新陆地、是“边角料”,张家港孕育了苏州最大的强村群体,村均稳定性收入过千
万,成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文化交错形成包容的城市性格,是众多移民城市
的共性;让身处其间的每个人都有货真价实的幸福感,
却是张家港最与众不同的温情。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