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团圆夜是中秋

发布:2020-10-09 11:05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最团圆夜是中秋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在众多的中秋吟咏中,我甚是喜欢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的这二句。

虽云中国有四大传统节日,但唯有中秋节和春节是炎黄子孙们虽千里万里也要奔赴亲人身边团聚共度的节日。风清气朗之夜,皎皎明月悬挂中天,是中秋节的专用“舞美”。

月亮会随着节气的变化圆圆满满,人亦期望的“人圆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口心泉,泉眼里流出的甘泉不仅滋养了自己,也将暖暖的爱带给家人及身边的人。人间万事如月之阴晴圆缺一样,以时间为线,反复上演,非常具有画面感、故事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祥和的氛围里共享“团圆、圆满”,是人们对自己、对他人最纯良美好的祝愿。

丹桂飘香时,月亮便圆了。忙碌的人们,也开始预备起团聚与休闲,寻思着怎样才能为远方的亲人寄去一腔思念。今年的中秋真的不一样,不仅与国庆日撞在一起,也因为自春节至今都被困在某处,选择回家看看的人多了起来,团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珍贵与紧迫。

如果能穿越,我想回到宋朝过中秋。宋古籍有云:“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自此后,中国人忙碌大半载,到了中秋,总归要团圆,总归要抬头看一看天上的明月。

宋朝时的中秋节有赏月、赏桂、观潮、赏灯、吃月饼、饮酒赋诗等习俗。“玉露金风满桂枝,清光因此更华滋。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这是宋代林光朝的《中秋月夜》,这首诗真实地描写了中秋景象。也是在那时,月饼成为中秋必备的民俗美味。南宋作家吴自牧所著《梦梁录》中,记录南宋钱塘酒肆茶馆、市井生活、四时风物,有言八月十五始现“月饼”二字。

古时候,月饼其实是祭品。《周礼》中记载着“秋暮夕月”、“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宋朝时,每年中秋,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晚宴,在京六品以上官员都要出席。君臣同乐,赏月赋诗,祭祀月神。那时候,宫廷里流行中秋节的时候吃一种“宫饼”,民间把这种饼也俗称为“小饼”或者“月团”。苏东坡写: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可见北宋的文人已经吃“月饼”过中秋了,饼里还用酥油和糖作馅。不过,全民吃月饼过中秋,是要到明朝时候的事儿了。

月饼一词最早应见于南宋时吴自牧的《梦梁录》里。吴自牧是钱塘人,宋朝灭亡以后,他编写了《梦梁录》回忆南宋都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的城市面貌及繁华盛景。《梦梁录》里中秋节的部分读来令今人神往:“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张宴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姿于市,至晓不绝”。

在宋代,你找不到一点“油腻”。酒是三杯两盏的淡,食是清爽朴素的雅,器是天青暖白的韵,画是工笔婉约的境……新兴的月饼,也被宋人做的清雅可口,留齿难忘,自有一番风韵。人们对宋代月饼的印象多来于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嚼月”的比喻颇有妙趣,让人莞尔一笑。而要溯源这月饼到底怎样,再复原出来却并不容易。

中秋赏月的活动大约始于风雅的魏晋时期,最初是文人兴起,到唐宋时已非常兴盛,扩展到了民间。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写到了北宋京都(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中秋节赏月的盛况:“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宋人金盈之的《醉翁谈录》亦记载了许多宋代京城风情。其中写到了中秋拜月的风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皓月。”。

与《梦梁录》和《东京梦华录》类似,南宋的文学家周密,也写过一本叫做《武林旧事》的笔记小说。《武林旧事》听起来很像《武林外史》或者《武林外传》什么的,不过这里的“武林”指的不是江湖,而是旧时杭州的别称,因武林山而得名,武林山就是现在灵隐寺的所在地。《武林旧事》里记述了南宋时临安的山水名胜、人文古迹、城郭宫殿、皇家园林,也有城市景观、市肆商品、娱乐活动和世情风物。其中为我们所熟悉的一篇,就是初中时语文课本上学过的《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其实,在古时浙江一带,观潮就是中秋时的一个重要风俗。《梦梁录》中也有观潮记载:“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

宋朝的中秋之夜,还有赏灯的习俗,与元宵节的大型灯会不同,中秋节主要是放水灯。《武林旧事》里记载“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以期得到江神的保佑,小河灯“浮满水面,烂如繁星”,令人叹美。至于皇宫中,更有繁华盛器:“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简直如仙界一般了。

与唐人不同,宋代文人的赏月有了更多的感伤。苏轼《中秋月》诗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辛弃疾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里感叹: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听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关于宋朝时文人过中秋节,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年中秋,欧阳修与诗人王君玉备好酒席,叫来歌女,待赏明月。不巧赶上一场大雨,不得见月,但两人仍赋诗自娱,雨夜不眠,欢度中秋,欧阳修写下了《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作为纪念: “池上虽然无皓魄,樽前殊未减清欢”,此情此景,与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魏晋名土风流,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处。

与此相似的,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里,我最喜欢的部分并非词的正文,而是开头十七个字的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其豪迈疏狂,长久以来令人心向往之。

时至今日,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的民俗意义已发生了许多变化,然而宋朝吴自牧的《梦梁录》、周密的《武林旧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金盈之的《醉翁谈录》、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张岱的《陶庵梦忆》等文言随笔,仍然总能在寥寥数语间,就将忙碌到无暇团圆的今人,带回那些“「灯宵月夕,雪际花时,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箫鼓喧空,几家夜宴”的数百年前的中秋之夜。、

时序井然。又到了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空气清爽,玉露生凉,万物成熟,恰适丰收。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半人间,家家团圆。数千年来,人们围绕着中秋的明月,创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祭月、拜月、赏月、玩月、走月、跳月。中国人的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下是如此生动而浪漫。

那一轮明月,

曾流淌过我们的故乡,照耀过我们的窗子。那份祥和与宁静,早已盈满了我们风尘仆仆的思念。天上满月,人间团圆,中秋最的大意义,便是以月之圆满兆人之团圆。

愿在外奔波的你有人挂念,愿归家团圆的你了无遗憾。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