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尹萍:杂格咙咚”展亮相苏州
发布:2024-09-29 20:19 来源:长三角时讯
9月26日下午,由苏州当代美术馆主办的“胡尹萍:杂格咙咚”展览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市民中心一楼图书馆展厅正式揭幕。展览共展出了15位退休人员和工艺老师耗时2个月用手工钩织的方式再现的17件东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和与苏州有特殊关系的重要文献,以及记录每一个创作者创作过程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开幕仪式上,苏州当代美术馆副馆长罗杨、艺术家胡尹萍以及参与创作者代表、唯亭老年大学手工老师潘春华先后发言,介绍展览背后的故事。
苏州当代美术馆于2024年4月发起“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将美术馆的工作与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带入城市的各个角落。“胡尹萍:杂格咙咚”项目是其中的第5个,继在商业空间、城市荒野、橱窗等不同类型的空间策划并落地了一系列艺术项目后,这次美术馆来到了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在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办事处、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和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市民中心的支持下,延续艺术家胡尹萍自2015年开始实施的“胡小芳”艺术计划的创作理念,通过针织这一传统手工艺与社会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将现当代艺术与生活中的烟火气巧妙结合,赋予其新的温度和人情味。本次项目从招募参与者、开展编织创作到普及现当代艺术知识、举办展览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市民身边、在她们熟悉的市民中心实现。与社区居民一起,把对艺术作品的“远距离”观看转变为主动参与创作,全过程实现与艺术的“零距离”接触。
“空间生产力”项目的核心理念是突破传统美术馆的实体边界,将艺术作品带入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本次项目不仅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呈现,更注重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社区互动、环境融合和公众参与。苏州当代美术馆携手艺术家胡尹萍,依托街道、居委会与老年大学创设编织课程情境,主要招募退休的阿姨们参与,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选择作品基础信息的介绍进行相应的现当代艺术的知识普及,让“理解”和“行动”相辅相成,让“人人都‘成为’艺术家”。
在长达两个月的作品创作过程中,美术馆深度参与参展作者的生活,从她们日常生活的情境和场景介入,与她们建立密切关系。当其中一位作者说到,“我觉得我还有点用,我还能做点什么”的时候,项目意义得以彰显。最终,每一件作品都以超乎想象的效果呈现出来,展览的内容组成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作者们的创作不仅带动了家人对艺术的关注,也引来了其他银发族群、社会团体的好奇,这为美术馆推动这个项目向不同空间、不同人群中延伸,所以,美术馆希望这次展出能够成为一个新起点。因此,美术馆为每件展品都设计了一个可持续使用、灵活组合的移动“展盒”,未来,苏州当代美术馆将带着这一“可移动的展览”走向更多市民的家门口,为不便远行的群体们“送展上门”。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项目最早是艺术家胡尹萍针对小镇退休阿姨设计的,所以,美术馆也将优先服务于养老机构、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学校等社会机构。
关于艺术家
1983年生于四川,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胡尹萍硕士毕业于央美雕塑系,但不局限于雕塑本体的物质性,她更多的是让周遭的环境和际遇成为她作品的土壤。胡尹萍将其创作定义为介于“事情”与“作品”间的状态,意味她的艺术实践与真实生活有着深刻连结。胡尹萍将许多作品的媒介标注为“事情”,作品通常是持续一段时间或者一直持续,这类实践可追溯到她硕士毕业后发起的三个艺术小组。
阿姨金句合集
“我还是有用的,我还能做点什么”
——曹凤珍
“最有趣的就是碰到问题,大家一起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高建萍
“我们是夕阳了,但夕阳一片好风光,
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你眼睛看出去全是彩虹。”
——陆翠玲
“我那个时候很调皮的,我50岁,我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好好坐着看”——潘春华
“生活始终是一个探索”
——邵嘉红
“这东西做得好像有点飞起来的一样的,从来好像没有这种感觉”——施根妹
“我是爱、喜欢它的,我就做的比较快。
我巴不得一两天、三四天就做完。”
——陶赛英
“就这样这样慢慢慢慢就做成了”
——王世芳
“做事,要做就要做到自己满意”——杨伟丽
“我已经是好像用了我全部的能力了”
——张真珍
“我从小就爱美,穿着是我一生的追求”
——赵敏
“线头线尾,就像一家人的感觉,理不清也剪不断”——钟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