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碰上新传人,600岁的金砖也变时尚
“折得幽芳顿何许,纸窗书屋伴煎茶。”天气和暖,万物融融,走进御窑金砖厂内,道路两旁堆叠着整齐的砖瓦,绵延无尽。穿过曲折繁复的回廊,池中锦鲤在自由嬉戏,院中几株桂树亭亭如盖,投映于宣白粉墙上,光影如画,微风吹过,几片叶子随风摇落,坠落在黛青色砖石上,顷刻之间,仿佛能听见金石之声,让人得以一窥明清王朝昔日的风采。
透过斑驳的树影,一间小小的办公室终于映入眼帘,这里便是御窑金砖文化创意负责人孙坚的工作室,在这里,他和他的团队开发了纸镇、壶承、茶台等多种文创,让御窑金砖从皇朝殿堂“飞入寻常百姓家”,焕发新生。
一本书结下的金砖情缘
1993年出生的孙坚,是土生土长的相城北桥人,谈及和御窑金砖的初相识,他说要归结于一本书,“2001年相城建区,当时还出版了一本书叫《锦绣相城》,里面详细介绍“相城十绝”在内的各类民间传统文艺,其中就包括御窑金砖。”短短几页纸,这块大方砖就吸引到了孙坚的注意力,并在年幼的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015年,大学学习数控机械的孙坚,进入金砖厂车间从事机器的砖雕。当时,御窑金砖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金瑾已经试验成功了古法金砖的制作工艺,本身就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孙坚,在闲暇之余,他经常跑到其他工作间,与师傅们一起看泥坯、守炉火,体验金砖的实际制作过程。“我上学的时候就喜欢陶瓷,平时也会搜索研究相关的信息,但是那时候并不知道它们具体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而砖瓦、陶瓷在制作上其实有相似之处。”得益于这些日积月累的零碎知识,进厂后孙坚只花了一年多时间,便基本掌握了金砖的制作工艺。
金砖制作费时长久,一块金砖从采泥到出窑,要经过29道工序,春天练泥、制坯,夏秋阴干,冬天烧窑,年复一年,一年只出一窑,一窑只有一千余块。制作金砖时没有历经糠草、片柴、棵松、松枝的火烧,泥坯不能成砖;没有窑顶持续渗水的步骤,金砖就会氧化变成红色……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才能烧造出“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色尽纯白”的金砖。
正是由于工序繁杂,因此金砖成品率一向很低,据史料记载,它往往十不得其一二,有时甚至是整窑报废。如何精进金砖的烧制工艺,提高金砖的成品率,是现代传承人们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保留古法工艺,也是在时代变迁中与时俱进。”在过去,金砖烧制的温度、空气的湿度以及砖块码放的角度、间隙等都依赖于工匠们的经验来判断,“比如揉泥,揉多少遍?揉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没有具体的标准的。”
由金瑾牵头,一个由非遗传承人、匠人、文化学者组成的古法重制金砖小组正式成立,孙坚作为最年轻的一员,与团队成员一起查阅各种古籍,考察铺墁金砖的建筑,远赴景德镇陶瓷厂学习,研究探讨金砖复原工序。
在孙坚的建议下,金砖制作开始试用和改进电磨石碾、粉碎机、球磨机等现代设备,通过现代技术和设备,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规模,同时努力确保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使这门古老工艺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
一块碎砖重获新生
“金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技艺,更在于背后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在孙坚眼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是缠绵婉转的昆曲,还是精工细作的金砖,都是典型的苏州工夫——水磨腔调,是苏州千年历史人文底蕴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
作为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金砖,金砖曾在明清时期有着极为辉煌的历史,但它离大多数人的生活实在是太过遥远,如何让金砖在兼具文化、趣味、实用等特性的同时,融入百姓生活,是当下非遗传承人面临的问题。一次偶然的发现,让孙坚找到了灵感。
金砖,是“奉旨成造”的钦工物料,有着“一两黄金一块砖”的美名,因而金砖的生产过程中实行了严格的质量跟踪和监督体系,通过边款铭文记录砖块的详细信息,以实名制的形式确保质量。但由于制作过程复杂,金砖成品率一向偏低,如何让过去的残次品发挥出新的价值呢?“在我们的中式美学中,残缺也是一种美。”
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孙坚便着手设计,寻找合适的载体,“做文创肯定会需要与其他技艺结合,但是否合适,文化上能否说通,这个不是随便的事情。”孙坚说。经过多方比较,他决定将边款碎片嵌入到胡桃、檀木中做成纸镇,也展现了金砖的包容性和多功能性。而每片残片都独特,使每对纸镇都成为独特的艺术品。金砖“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的属性又有着江山永固、久远恒长的涵义,以纸镇为载体,赋予人们美好的象征意义。嵌金铭文边款纸镇一经面世,就以其独特的造型广受关注。2020年,这一设计获得了“江苏好礼舒心相伴”江苏特色伴手礼的认可,还在“苏州有礼”旅游文创商品大赛中获得银奖。这些荣誉都是对孙坚创新能力的认可。
一方纸镇拓宽文创新路
金砖文创产品首次“火出圈”给了孙坚极大的鼓舞,“‘只在此地有’的唯一性是金砖文创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和同事们针对金砖材质的特性陆续设计了数个文创产品,选取北魏佛造像碑上的“欢喜”残片雕刻为盖置,或是将漆器的犀皮工艺与金砖跨界结合,制成别具一格的茶承……以一种贴近大家喜好的方式展现金砖“一朴含藏万丽”的神奇美感。
受益于商业价值的实现与经济效益的提升,孙坚的非遗之路也越走越宽,“以往文创这块主要依赖传统砖瓦的收益,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目前已经实现正向盈利了”,除此之外,金砖博物馆还设立了文创体验馆,集手作体验、文创购物、科普讲座于一体。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非遗手工制作、科普小课堂以及趣味游戏,亲手触摸厚重的非遗文化,增进对非遗的认识与了解,展现相城非遗魅力。
随着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断提升,各类非遗技艺百花齐放,而谈及金砖的未来发展,孙坚坦言并没有太大的野心,“顺应天道,竭尽人事”的匠人精神赋予他安然自在的精神内核,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金砖,让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金砖继续闪耀着它的光辉。(通讯员:谢莹莹)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