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二手交易,要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百姓关注)
近年来,线上二手交易平台颇受消费者欢迎,卖家处理了闲置物品,实现了再利用,买家节省了开支,皆大欢喜。不过,由于二手交易的特殊性,在部分线上二手交易平台,用户上当受骗的情况时有发生。
据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颖介绍,目前线上二手交易平台主要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由平台回收二手物品,经过检验、消毒等程序,向用户开放购买;另一种则是消费者之间直接交易,平台仅提供相应信息,交易过程由买卖双方自行沟通。记者调查发现,后一种模式更为普遍,但风险也更高。
商品质量没保障,这是买家最担心的问题。蓝女士曾在某平台购买一款二手无线耳机,卖家事先发来了产品序列号、官网购买记录等信息,蓝女士认为是正品,于是付款购买,但拿到耳机后感觉音质很差,蓝女士到门店咨询才发现,耳机原来是假的。还有消费者反映,曾遇到一位卖家,自称因“冲动消费”买下一双名牌球鞋,“全新未拆封”,希望低价转手,还放出了包装盒照片、小票等信息。可买家拿到货拆箱后,却发现鞋底有明显磨损痕迹,显然不是卖家所宣称的“全新”。
售后服务成难题,这也是消费者普遍遇到的困扰。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张力表示,按照规定,传统电商平台的卖家应当对其所售商品质量承担保证责任,并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但在二手交易中,卖家一般不会为其所售物品提供保修等售后服务,也不支持传统电商模式中常见的无理由退换货。这原本是考虑到销售闲置物品的卖家并不是专业经营者,然而,有些商家却利用了这一点,伪装成个人用户,以出售闲置物品的名义销售新商品,从而逃避售后服务责任。
甚至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二手交易实施诈骗行为。浙江省海宁市徐先生曾在某平台看中一款触控笔,在咨询产品信息时,卖家建议互加微信沟通详情,“卖家多次表示平台外交易可以节省一笔手续费,商品价格还能再低。于是我把700元货款直接转给了他微信,没想到卖家从此消失不见,不发货,微信也把我拉黑了”。
一般情况下,线上二手交易平台都能实现资金托管,一旦出现问题,平台方可以及时介入止损。但有些不法分子以节省手续费、商品打折等为由,千方百计诱使消费者离开平台私下交易。徐先生说,现在平台大多会提醒用户,不要脱离平台交易、线下交易,但是有些新用户或是不了解情况,或是贪图便宜,还是落入圈套、屡屡上当。
二手交易要注意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张力表示,平台应当切实履行责任,不仅要对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卖家信息登记核验,还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对平台内经营者违规处罚情况进行公示。刘颖则建议,平台应建立旧货品质鉴定制度,通过权威机构评定货品质量,防范假冒伪劣货品混入二手交易市场,“同时还可以建立平台自有的售后服务体系,明确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专家提醒消费者,交易前要认真关注平台规则、卖家认证、历史交易记录、信用等级等信息,避免脱离平台进行交易。应强化证据意识,注意索取原发票或购物凭证及产品合格证等,在遭遇诈骗时及时报警或在平台举报。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