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如何降低恐惧感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每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程不会错,未来也不会错。
疫情时期我们如何降低恐惧,当年英国的历史学家汤恩比跟挪威的和平之父约翰·加尔通讲的一些观点在今天仍有一些借鉴意义。他们讲,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各种危机。
这次疫情也是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错误。如何矫正这种问题呢?汤恩比和加尔通说,在中国经验里面去寻找智慧。中国经验是什么样的经验呢?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明跟西方的物质极大化、印度的精神极致化相比,我们的文明是中道文明。中道文明就是把物质和精神生活统一在一定的度,就是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
维护“中庸之道”在五千年的文明中有许多智慧,最朴素的就是“耕读”传统,“耕读”传统有什么好处呢?通过读圣贤书降低人的焦虑,让人心量放宽,为他人着想,为大自然着想,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保障。
今天我们看到了耕读传统的优越性,过去的农村是自给自足的,面对未来的灾难没有恐慌。读圣贤书的好处是让人放松。无论是孔子或者孟子都是让人扩展心量,放下恐惧。庄子将死亡叫做“回家”,视死如归。在今天读老庄有利于降低人的恐惧。
我大年初六建议全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平台用读书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来降低恐惧。河南离湖北很近,他们走出了疫情最重的两个月的焦虑期和抑郁期。在后来的总结会上我发现,两个月之内坚持读书的群有七十多个,长期读书的有八千多人。坚持能够写读书笔记的有一千二百多人。我在总结会上做了一个半小时的分享,上线观众将近三万人,可见关键时候心理暗示很重要。
人在无助的时候别人一句话也许就会让人心神安定,这个心理学已经做了证明。在疫情时期我们特别需要重建信心,任何事物或者团队如果信心不倒总会有生机,最害怕信心倒掉,因为无助会感染无助,孤独会感染孤独,恐惧会感染恐惧。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重新从古老的中华典籍里面寻找智慧。我们通过半年时间的实验发现,这种时候用经典式的一些阅读来降低焦虑,是很成功的。
在湖北,有读书群的很多没有受到疫情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且读书群的许多成员最后都变成了志愿者,深入到家家户户为大家服务,这足以证明读书可以缓解现代人的焦虑。
读什么书呢?读能让人扩展心量和放松的书,比如读《庄子》《大宗师》等这些书。读这些书到最后对死亡都没有恐惧了,还有什么恐惧呢?这种齐生死,齐是非,齐万物的观点对人有很大的放松作用。太太去世了庄子还能敲着盆子唱歌,这会对许多人一个心理暗示,就是说死亡并不是生命不存在了,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态。人的所有恐惧究其根本就是死亡恐惧。生活恐惧、生存恐惧其实都是死亡恐惧。
中国人都有一种田园情结,人人有一块田园,有菜可种,有粮可种,有水可喝,这种小循环就形成了。
今天我们也许要重新倡导劳动教育、自给自足的教育,重新倡导耕读传统,借这次全球性的疫情,让我们重新回到土地,重新回到阅读,回到很朴素的中国人的耕读传统里面去。汤恩比、加尔通、日本的池田大作们为什么这么看好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生存的文化,利他的文化。在今天的疫情时期,我们可以看出集体主义的优越性。
所有的恐惧只要你回到现场之后就没有了,恐惧来自于心神分离,恐惧来自于目的性对人的干扰,当人心神合一的时候恐惧就降低了。
我们细细想一下,在过去的农耕时代,人们有多少对于物质的焦虑,为什么今天就有了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离开了土地,离开了第一生产生活资料,同时我们对生活的目标定得太高。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要重新调整生活方式,选择生活环境。我有一个侄子焦虑就少,为什么少呢?他可在城市生活,也可以回到老家,他的焦虑就低。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去降低焦虑,第一,回归“耕”和“读”的传统;第二,回到现场,回到当下,把今天的事情做好,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我们不要过多的去思考;第三,不要看过度的疫情报道和视频。最近我有几个朋友因为过度关注疫情报道,抑郁了,甚至有些人病倒了,因为信息的心理暗示和传染性非常强烈。
心理暗示对人的心理影响特别重要,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隐恶扬善,要看积极向上的报道。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要改变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把物质最大化的生活方向,人生观调整为心量最大化,集体服务意识最大化,利他地活着。用中华传统文化很朴素的哲学思想降低疫情带来的恐惧,“人有善愿,天必从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些话天天暗示给自己也可以降低焦虑,每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程不会错,未来也不会错。(郭文斌)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