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与巢寄生
鹃本无姓,只因传说古代蜀国国王杜宇让位于其相开明,其时正值鹃鸟鸣,百姓怀念他,因称鹃为杜鹃。杜鹃还有很多别名:杜宇、子归、谢豹、蜀魄,大杜鹃又叫郭公、布谷鸟。
开春,布谷鸟声声催人“快快布谷”,被视为一种唤醒人们投入劳动的春鸟。杜鹃啼声悠远悲苦,古人又称之为怨鸟,相传杜鹃于早春时节相催而鸣,先鸣者啼血而死。清代黄遵宪有诗曰:“杜鹃花下杜鹃啼,苦雨凄风梦亦迷。”
古代文人以为,杜鹃啼声很像“不如归去”,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曲中,“不如归去”多作思归和催归之词,如“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范仲淹《子归》)。
在西方,杜鹃也被看作一种报春鸟,其鸣声虽无“布谷”的象声意义,但农民们认为,如果在施洗约翰节(6月24日)以后还能听见杜鹃声,那么该年的收成肯定不好。民间流传,春天听见第一声杜鹃啼鸣,应赶快拿一个面包,用手敲打,这样今后不会缺面包。还有人说,此时若把口袋里的钱抖得叮当响,终生不会缺钱花。
以前欧洲人相信杜鹃能预报天气,比如在树木发芽前就看到杜鹃,则冬天会来得很早;常在中午听见杜鹃啼鸣,预兆夏天很热。
全世界约有130种杜鹃鸟,一半以上的种类以“巢寄生”方式繁殖后代。它们自己不孵卵、不喂养雏鸟,而是把卵送到别的鸟类的巢中,由这些鸟类来承担孵卵和抚育的任务。为此杜鹃有一种奇特的本领,雌鸟用嘴衔着产下的卵送至养父母的巢中,卵的颜色会变得和选中的“养父母”的卵色一样,这样就不会引起养父母的怀疑。送卵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太晚了不行,太早了则杜鹃卵会被养父母清除掉,因此一定要等该巢的雌鸟产下第一批卵不久,将卵送入巢中。有人观察过实现“巢寄生”的全过程:一只雌杜鹃乘苇莺外出觅食之机,从芦苇丛中飞起,它先将巢中4枚苇莺卵中的一枚吃掉,然后又将自己的卵衔至巢中,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碰到巢主不愿离巢时,雄杜鹃便去惹怒巢主,让其出来追赶自己。不仅杜鹃妈妈损人利己的本领高强,初生小杜鹃也很霸道。一般杜鹃雏鸟比巢中的其他雏鸟早出世12至13天,一旦小杜鹃见到天日,它便钻到别的卵下面拼命顶,直至把别的卵全部排除出巢,好独享爱抚。由于杜鹃的巢寄生行为以及杜鹃中的“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制,所以西方对杜鹃的评价很差。中世纪时,杜鹃曾是鬼怪的代称。
文化的差异造成中西方对杜鹃的不同理解,海外的中国游子,每闻杜鹃啼鸣,总觉得是“不如归去”。(陈钰鹏)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