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主婆”在,家就在
年轻时敲定的家,一直走到人生的暮年,有家主婆在,家就散不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将每年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以此提高各国政府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与进步。
说到家庭,自然是先要有一男一女两个人,从相识、相恋、相爱到成家结婚。在沪语里,有两个与恋爱、婚姻有关的词,是其他方言里没有的,属于正宗的“上海出品”:一个是“谈敲定”,另一个是“家主婆”。
上海人一直把谈恋爱称为“谈朋友”,很切合逻辑。连朋友都谈不拢,还谈啥恋爱?常有亲朋关切地问:“倷儿子朋友谈了伐?”
特别有意思的是,大约从上世纪70年代起,“谈敲定”三个字广为流行,曾一度风头盖过同义词“谈朋友”。这或许就是上海年轻人的实在吧。要“敲定”的当然是终身大事。从“谈”的伊始就是奔着“敲定”而去的,是对“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这句话的最好注解。“敲定了伐?”家人常常会用这句话去对儿女们催婚。如果敲定了,就要准备新房,就要买家什,就要考虑婚期。毛脚女婿自然要准备好第一次上门的礼物,比如送给丈人阿爸的香烟、老酒,拎一把“机关枪”(金华火腿)更是标配。谈敲定不能脚踏两只船。一旦敲定,无论男女都不可以再跟别人去瞎谈八谈。这是德。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老人们会告诫年轻人,跟勿二勿三的人,跟瞎七搭八家庭出来的人谈敲定,有得苦了。
以前正派人谈敲定的路数、做派、程序、规矩和礼节,放到现在仍是一脉相承的。敲定谈好,办喜酒,结婚,生小孩,孝敬父母拉扯儿女,这是夫妻的本分。于是,另一个上海男人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词汇出笼了——“家主婆”。据考证,“家主婆”最早语出《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春花丫头见家主婆睡着,偷着浮生半日闲,小师父引着他自去吃东西顽耍去了。”清朝嘉定人钱大昕的《恒言录》卷三有言:“今乡邨小民呼其妻曰家主婆。”但是,最热衷把妻子称为家主婆的,就数上海人了。什么“老婆”“太太”都不如“家主婆”那般有烟火气息,也凸显对女主人地位的拥戴。家主婆的待遇是上海男人给的,也是许多外地人喜欢把女儿嫁给上海男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吧。从张爱玲到王安忆,笔下都有对上海家主婆入木三分的描绘与赞颂。
贵为一家之主,除了将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上海的许多家主婆还是家庭的主心骨。从买哪个地段的房子、房屋怎么装修,到孩子上什么学校、人情世故如何应酬,上海的家主婆往往都是拿大主意的。
年轻时敲定的家,一直走到人生的暮年,有家主婆在,家就散不了。这份浓浓的家庭亲情,不仅是上海人家的一个重要符号,更是早已渗透进了上海人的心灵深处。(王蔚)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