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发布:2019-07-22 10:45    来源:新民晚报

每当有人问我多大年纪,我回答的声音总会提高三分,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与共和国同龄!我是新中国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见证者,70年中经历了祖国发展历程中的风风雨雨,也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日新月异。

1965年,我刚升初中两年级,父亲生病了,17岁的哥哥又去参军,三个弟妹还在上小学需要照顾,妈妈一人在家根本忙不过来。我决定辍学回家参加农业劳动,从此我与农业结缘,一干就是50年。

上世纪60年代初,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得到改善,党中央发出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这是党的号召,祖国的需要,我暗下决心,我要在农业上作一番事业。

刚满16岁的我投身于农业生产,由于虚心好学,通过两年锻炼,我已成为粗细农活都能干的小伙子。白天参加农业劳动,晚上去文艺宣传队排练演出。经过2年多的实践,共青团工作搞得朝气蓬勃,民兵工作也是有模有样。尤其是植保工作时时放在心上。在大队4年的植保员期间,认真观察病虫习性,根据不同虫龄提出不同防治方案。根据我的表现,党支部批准了我的入党申请,在1972年10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6年,27岁的我担任公社农科站站长。成了部门领导,我就责无旁贷地担当着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角,带领全体科技人员,深入到村、队,把“四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从此我成了公社广播站的常客,三天两头利用广播这一宣传工具,深入浅出地宣讲。

1979年,我刚好30岁,组织上要我出任农业公司经理(即政府农业助理),工作职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变成为行政、技术一手抓。岗位上尽心尽责,生产上有声有色,“丰产方”建设上,“公路两边一条线,村村有个丰产片”的做法被全县认可。秋种现场会上,“淋沟像铁路,轮背像公路,泥块像田螺”的经验也在全县推广。

1980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我到兴北大队兼支部书记,带领一班人,第一产业紧抓不放,第二产业积极开拓,在任职两年内,使全村的粮食产量上了一层楼,工业利润也非常牛,全村百姓得到了实惠。1983年回农业公司,20年农业公司经理任职期间立功7次获奖10次。

2008年3月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我提前10月退休,被聘为北双蔬菜基地当顾问,人们常说:顾问顾问顾而不问,可我在基地工作的10年里样样都“问”。为基地创建了家扶家合作社,拓展第三产业办起了假日岛农庄。引领合作社走出了一条“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的发展路子。

2017年底,我“第二次退休”,正式告老还乡。70个春夏秋冬,我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在党的培养下成熟。在农村工作方面可算为成功。一路走来,目睹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变化天翻地覆,我为祖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为自己与共和国同龄,与新中国同行,而感到自豪!(施士华)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