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老师,是你吗?”让我仿佛是纪伯伦笔下的一朵花

发布:2019-10-11 11:21    来源:新民晚报

教惯了“青春染暮气”的初三毕业班,回下来接手六年级预初,还真回不过神。一个问题下去,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在小手的丛林中,寻找着一张张热切期盼的脸,油然而生“大王叫我来巡山”的威武霸气。

今天,是暑假“生成性作业”竞赛成绩公布的日子。分特等奖和优胜奖,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奖品。给第一名,颁发了我的散文集《我的爱弥儿》,其余是一些报刊杂志。孩子们一一恭敬地从我手里接过奖品,微笑着回到座位。全班掌声祝贺后,我们开始学习新课,刚说完导入语,一个前排小个子男生举起了手,我示意他有话下课再说,他毫不理会,执着地高举着,我只好说:“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他大大方方响响亮亮地说:“老师,这本书真的是你写的吗?”我这才注意到,不到三分钟时间,这本书已从最后一排(获奖同学坐最后)传到了第一排,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似乎都在等待一个答案。我沉吟一下,扬起头,高声说道:“那当然喽。”

“哇噻!”竟是一片赞叹。为了赶课程,我来不及多想。

但不知怎的,“老师,是你吗?”这句话老是在耳畔回响。嫩嫩的、脆脆的,如嚼青枣般舒爽。他们要求证的是一份自豪的资本:瞧,那是我的老师。我仿佛看到了十几双小手是怎样艳羡地抚摸这本书,再不舍地递给前面的同学。下课的时候,我感觉有同学悄悄地问什么出版社,打算去书店买一本,一睹为快。

这令我想起了一个月前,教育部公布了获评2019全国模范教师的名单,我忝列其中。江苏昆山的刘老师给我发微信:“陈老师,是你吗?热烈祝贺。”刘老师是两年前认识的,我们一起应邀赴石家庄,给河北省的语文骨干教师作讲座。席间了解到,我们都是当年蒲公英般的中师生,扎根乡村学校,边工作边读书,从大专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真可谓“足不下楼,目不窥园”,呕心沥血,恒兀兀以穷年。低学历并没有限制我们的想象,反而成了砥砺前行的动力。相同的经历,使我们惺惺相惜,一见如故。刘老师是江苏名师,特级教师,我常在他的公众号学习他的新语文教学思想,分享他团队的教学智慧。刘老师曾说过要到我们学校访问,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然在朋友圈,我天天看到他晒出的摄影小品:朝霞,露珠,绿荷,红叶,生趣盎然,传达出心灵的澄澈和愉悦,然后不由自主地被感染。而那句“陈老师,是你吗?”,充满了何等的惊喜与祝福。那是心与心的亲和与信赖,是爱与爱的共振与交融。一句话,让世界充满仁爱,让岁月溢满温馨。有人幸福着你的幸福,快乐着你的快乐,那是何等的福气啊。

不由得又想起三年前,在一次教学年会上,邂逅一个老前辈,用餐时,恰坐邻座。她亲切地和我耳语:不久前,她在某公告里,看到了我的名字,欣喜地问,是你吗?

此时此刻,我仿佛出现了幻觉,“老师,是你吗?”这句话不住地在耳畔回响。我仿佛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笔下的一朵花:在原野上摇曳,在清风中呼吸;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婆娑着起舞,芳草为之鼓掌。

“老师,是你吗?”我应当承认,这句话开了我的心,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惭愧。那奶声奶气的、浑厚慈爱的语调,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鄙吝全消。(陈美)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