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译《基督山伯爵》的人
近日看到新民晚报7月7日刊登的陈绛教授的访谈,其中提到的他的二伯祖宝瑨的长子陈懋鼎是第一个将《基督山恩仇记》翻成中文(文言)的人,不由想要给读者再补充一些材料。
小说《基督山伯爵》发表于19世纪中叶。最早提及这部作品的中国人是中国驻英使节张德彝,1897年他在伦敦剧院中观看了根据该部小说改编的戏剧;最早的中文版本由驻英参赞陈懋鼎完成。1902—1905年间,他在伦敦翻译了全部117个章节中的94个章节。
陈懋鼎(1870—1940),福建闽侯人,1890年得中进士,先任职内阁中书,再考取总理衙门章京。他一生亲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庚子国变、辛亥革命、袁世凯篡权等重大历史事件。陈懋鼎与维新党人、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相交甚笃,他欣赏林旭救国济世的观点和改革弊端的措施。可惜变法不久即告失败。陈懋鼎也调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后来的外交部)工作,他努力学习英文,来平复“伤类涕纵横”的心情。庚子事变后,清廷重拾变法维新,陈懋鼎受命跟随驻英大使张德彝前往伦敦赴任。
弱国本无外交,愚昧的清廷亦不重视本国的外国官员。在英国的三年,陈懋鼎几无用武之地。穷则变,陈懋鼎希望通过翻译作品,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西方世界全貌,他选择了《基督山伯爵》。
清末不少大家都翻译过外国作品,陈懋鼎的译文则忠实于原作,完全依照英文版本的人名、地名音译,保留了英文版本中的异域特征,无论是人物刻画、景致描写以及心理活动,均使用直译,他还保留了原作的小说体例。回国后陈懋鼎曾将此部分译文交与严复林琴南切磋,并婉拒了部分章节先行出版的建议。没想到这一搁置就是几十年,1940年陈懋鼎临终前托付女弟陈懋恒来完成译作的未竟部分。六年后全稿译罢,交与张元济的商务印书馆,但已无出版可能。
被顾颉刚誉为“一代才女”的陈懋恒(1901—1969)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曾应顾颉刚约请著《中国上古史演义》,撰《秦楚演义》《史可法》,点校《明史》,并协助邓之诚整理《中华二千年史》明清部分,还参加过《辞海》历史地理编写工作。
陈懋恒去世后,这部译著的手稿一直由其次子赵之云(1941—1996)保存。赵是上海早期围棋名手,也是当代中国罕有的围棋史学家。百年之后,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这部陈懋鼎“飘然挟策复东还”的译著《岛雄记》终获出版。这也是他仅存于世的一部完整作品。(徐自豪)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