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屏中发现传统与未来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这是唐人白居易《答微之》中的句子。一千两百年前,元、白二人远隔万里,写诗互倾衷肠。千载以下,每诵此诗,依稀还能想见那扇写满元稹绝句的六曲连屏。
9月6日,一个重量级的展览在“网红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正式开幕。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画屏为主题的艺术展览,更具有创造性的是,该展览兼容了古代的文物典藏和当代著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让人们看到一种由古代中国人发明进而在历史的河流中流传到西方各文明世界的物品,自数千年前一路走来,与当下擦肩而过直奔未来而去。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画屏是一个内涵独特而外延丰富的存在。它跨越了历史与艺术,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见证了朝代更迭,新皇旧帝,坐拥其前;见证了诗酒流连,骚人墨客,欢宴于前;见证了生死离别,才子佳人,啼笑于前。它上登庙堂,下陈闺房,傅于毫素,传之四方,甚而随斯人入于地下,逾千百年而重光,相对无言,满是寂寞,满是沧桑。
屏风在传统美术中扮演了极为特殊的角色,把图像、空间和物品这三个视觉艺术中的基本元素凝聚在综合性的艺术创造之中。这种联系化为中国艺术基因的一部分,潜藏在中国文化的底蕴和中国艺术家的深层思维之中。
画屏在古代中国美术中具有独特的“三位一体”身份:它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绘画媒材,又是可供近距离欣赏的以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还是协助建构室内外空间的准建筑构件。这一特性使屏风在传统美术中扮演了耐人寻味的角色,把图像、空间和物品这三个视觉艺术中的基本元素凝聚在综合性的艺术创造之中。
这种情况不但在中国美术中是独特的,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由于这个原因,虽然屏风这一形式在现代时期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的素质已经化为中国艺术基因的一部分。它持续的生命力不是表面的,而是潜藏在中国文化的底蕴和中国艺术家的深层思维之中。
正是画屏这种多面、立体的艺术特性,催生了今人对中国古代屏风多元而灵活的研究。从传世或出土的实物屏风、书画中的图像类屏风、文献中屏风史料等多个维度,相互结合,相互碰撞,来探究这一充满迷人魅力、富于神秘气质的现象。摒弃固有的视角,不为专业所限,尝试全方位、多角度来发掘、研究、欣赏画屏,是这次展览的契机。
尽管画屏的实用功能在不断蜕化,逐渐脱离现实生活,但它同时也在转变与升华,努力于无形中融入当下。如何将之转化成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如何将之与未来的艺术创作产生链接,立足当下,回顾传统,面向未来?
通过发掘古代和当代作品中的共同理念和视觉逻辑,策展人巫鸿揭示出一个古老艺术传统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持续生命。在《画屏:传统与未来》展中,巫鸿以展品本身解释了他策划这个展览的一些核心想法,特别注重于如何在古代和当代的中国艺术间搭建桥梁,促成两者间的深层对话。
本展览是对“画屏“这一艺术形式的首次大型展示,把精心选择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艺术家系统的介绍给公众。对于古代艺术的研究和欣赏,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希望这个展览可以揭示画屏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其跨越书画、建筑和器物的综合性能,从而扩展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对于当代艺术的介绍和理解,陈瑞近表示我们希望这个展览可以引入一个新的角度,通过建立与传统艺术的对话,在发掘一个古老艺术传统的持续生命的同时,彰显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特殊文化渊源。
巫鸿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曾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并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近年来,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当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