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中国苏作红木文化展在京展出

发布:2018-09-16 16:14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红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象征之一。而苏作  明式家具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文人情结从各种家具类型中脱 颖而出,成为一种格调高雅、具有文人气质的家具形式。

记者获悉,“千秋文脉传盛世”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苏作红木文化展于 9 月 15 日到 10 月 15 日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举行。

展览从传统文化出发,从社会背景、材料选择、材料来  源、文人参与、技术革新、哲学思想等方面展开,回归到当  今红木传承与产学研发展。展览立足于历史,讴歌传统文 化精华,体现现代传承,旨在向全世界、全国人民介绍苏作 红木文化,展现苏作技艺,弘扬苏州工匠精神,对民族优秀 文化精神弘扬,再续苏作辉煌。

苏作红木:在守望与传承中步入变革时代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俗称苏作红木家具制作技艺,是我 国首批列入名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高雅而 不亲民,精致而乏于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这一传统文  化的推广与弘扬。

直面这一突出难题,江苏省苏州市的苏作红木非遗传 承人们,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呵护中谋创新,引领苏作红木进入变革时代。

颠覆“口传手教”

“苏作红木家具制作技艺,早在明代时期就形成了规范 的法则,但一直没有文字性记载,千百年来靠师徒口口相传, 致使苏作红木家具一些独特制作技艺难以广泛传播,产业 规模受限。

为展示苏作红木技艺精髓,促进非遗技艺推广《, 苏作红木家具团体标准》近日实施,从生产技术、结构工艺、质量  检验三部分,规范苏州红木家具生产。

“团体标准的发布,意义在于可以推动苏作红木非遗技艺得到有效复制。”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基地副主任、《苏作红木家具团体标准》示范企业常熟东方红木家俱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向东说。

记者在常熟东方红木家俱有限公司采访发现,几乎所有工匠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把式”,平均年龄超过40岁。“这些老匠人对某一工序的把握更熟练、更精准,在细节  处理上往往超过工艺大师。”姚向东说,公司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品标准化生产流程,将木工、雕刻、油漆三个核心工序精细化分为12 道工序,有利于促进技艺传承。

致敬“尘封旧史”

2017年9 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基地落户苏州常熟。记者近期在此采访时“邂逅”一件稀罕物——“蝶几”。这是一款颇具时尚感的组合桌,设计原理类似“七巧板”。

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非遗家 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传承基地主任、苏州市中外名人研究会秘书长冯朝雄告诉记者“,  蝶几”由明代常熟人戈汕发明,受限于古时现实条件, 应用范围并不广, 甚至一度濒临失传。时至今日,它以小巧、灵动、实用,一改红木家具在消费者心目中刻板厚重的印象,受到年轻人青睐。

“蝶几”重生,折射苏作红木历史文化巨大价值。作为苏作红木家具原产地之一,常熟市近年抢救性挖掘和整理苏作红木发展理论,建设红木文化艺术馆,并组织两岸工艺大师共同完成木雕版《富春山居图》合璧巨作,呼吁人们关注苏作红木技艺传承。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费莹老师等学者研究发现, 苏作红木家具发源于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并随郑和进入欧洲,对欧洲乃至全球家具风格产生深远影响。

费莹说,系统性研究成果近期发布,透过探寻明代红木发展可能性和明代常熟苏式红木发展条件,论证苏式红木发源核心。“通过挖掘苏作红木深厚的文化底蕴,唤醒现代人更多共鸣点。”

“贵族”走下高阁

长期以来,一个“贵”字,将不少普通民众挡在苏作红木艺术大门之外。

“红木家具之所以贵,是因为其使用的都是名贵木材。”

冯朝雄介绍,明式家具通常选用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鸡  翅木等进口木材,原材料价格高昂,再付以层层工序打磨雕琢而成,价格偏高实属无奈。

但在姚向东看来,这一“门槛”仍有下降空间。“苏作红木家具最重要的是技艺。”姚向东说,将苏作技艺使用在相对平民化的原料上,同样可以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且

价格因而大幅降低“,   探索已经开始,推出的非名贵木材苏作家具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降身段’之外,还要让更多人了解苏作红木非遗技艺,让普通市民领略精工之美。”费莹说,苏作红木家具很多制作工序都可嵌入和设计成供大众参与的互动环节,比如榫卯制作工艺,就很适合现场展示和互动。

“近期,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苏作红木文 化展在北京举行。”冯朝雄说,展览通过一把苏作红木椅子的制作过程,讲述苏作红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价格要降下来,非遗技艺的门槛也要降下来。”姚向东说,只有更多人走近苏州红木、关注苏作红木,非遗技艺才能发扬光大。

(刘巍巍 文 朱桂根 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