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癌症晚期,医生说活不过3 个月,我为何现在依然健康? 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的康复之路
2007年,他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且已经转移颅内。当时多数医生认为是恶性肿瘤,不立即手术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时,他决定静养;
当肺内阴影变小被多数医生认为无关紧要时,他决定 接受病灶切除手术。
两次他都“赌”对了。
他就是凌志军,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作家。作为时政 记者,他曾记录下中国改革开放30 年来的风云变迁。
当初医生认为他“活不过三个月”,但如今他却走上了 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现如今依然非常健康。
抗癌成功后,凌志军写了一本抗癌感悟的书:《重生手 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这本书包含了他五年抗癌康复之路上的经验总结,如 实记录了犯过的错误,堪称一部“生病智慧书”;也书写了 一位资深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 剖析,观点犀利。
本文就根据其《重生手记》以及其接受媒体公开采访的 内容,总结出其患癌后的8大感悟,可以说字字如金。
很多人不是死于肿瘤
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和恐惧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著名肿瘤临床专家何裕民,颠覆了中国人“ 癌症是绝症”的惯性思维,他说: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 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应该理性对待、善用智慧以合理防治。
凌志军认为:“我们最大的不幸在于被中国式的观念包围着,同时还接受着中国式的治疗。”
他还认为:我国癌症治疗体系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人 们对癌症的认识也存在致命的偏差。
只要我们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就 已有66%的机会远离死神。
即使我们的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长期与癌共 存。
没想到做癌症病人那么没尊严
2007年 2月,凌志军被诊断“ 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
98%,即“肺癌晚期”。
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他活不过 3个月。
在治疗期间,凌志军发现,病人们花了钱、排了长队、内 心所期待和倚重的一流医院的“特级专家会诊”,才不足三 分钟。
医生的一句“你等着吧”的“诊断”几乎就是一纸死亡判 决书。
手术、化疗等高科技治疗和开“天价特效药”,是不同医 生的相同手段。而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排队就医甚至倾 家荡产的那个弱势群体,就是中国癌症患者的群像。
我们要用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北京、上海的专家们陈述的治疗程序是:
开颅手术、化疗、放疗;观察肺部病灶,准备第二次手 术,打开胸膛,切除肺叶;继续化疗,放疗……
因为开颅也不能保证痊愈,凌志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 定:先观察一阵。
两星期之后,医生的说法是脑部的肿瘤“应该是没有长大”!
凌志军倾听自己身体所发出的信号是,头痛、眩晕、视 觉模糊、眼球震颤等症状并没有更严重。
他感悟:对病人而言,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
出院时,凌志军尝试用一些纯自然的方法恢复自己的 体能。
凌志军的经验是:他把性命托付给自己,走出一条适合 自己的康复之路。
他曾在一种“末日心态”笼罩之下,但也在不经意之间 走上康复之路——他每天步行5公里。
8000 公里,就是他5 年走过的路程,相当于从北京到拉萨一个来回。
现在的凌志军好似一个得道的智者,乐山乐水乐于助 人,喜欢摄影,发现并捕捉光影世界中的美感,喜欢以积极 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
他的妻子也说: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力量,会让我们的 生命出现奇迹。即使它无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让我们超越 肉体的痛苦,达到心灵的安宁。
著名作家、心理医生毕淑敏说:“他不但奇迹般地把病治好了,整个人生都上了一个新境界。”
向死而生把身体交给自然
从饮食和起居习惯开始,凌志军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 活,他不再忙碌。
对他来说,“时间不再是金钱,不再是完成工作进度的承载体,它不过是我告别死神走向康复的桥梁。”
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户外度过,在湖边踏青,在林间漫步,在阳台听音乐闭目养神,眺望远山近水和蓝天白云。 他享受阳光,也享受风雨雪雾。
每天,他重视的五件事是:吃、喝、拉、撒、睡。
在吃的方面,要足够杂,足够粗,足够素,足够天然;他 每天要喝 2400毫升水;让自己的排泄每天都有规律,同时
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和多少,间隔时间;每天的睡眠不低于 8 小时。
春秋季节,盛夏 9点之前和下午 5点之后,他会来到户外,裸露50%的皮肤晒太阳,就算不能补充维生素D,“我的生命再次被阳光照亮,生机和活力不知不觉重新回到我的 身上。”
他还去一些气候和空气好的地方疗养。去苏州的第二天,开胸手术后的正常反应胸闷和咳嗽就减轻了,五个月 后咳嗽就好了。
他还去了深圳东郊隐居,或漫步海边,或在山间拾级而 上。
他终于又回到了滑雪场,重温了这种野性和富有刺激 性的运动。
当晚,他给关心他的朋友发出一条短信:“号外:凌志军重返滑雪场。”
2012 年3 月15 日,经过新一轮的复查,凌志军颅内病灶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