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园 惊 梦

发布:2018-10-25 16:19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有一个夏天的夜晚,我站在家里的客厅里,无意中朝对 楼的客厅看了一眼,一个身影把我吓了一跳,以为对面闹 了鬼。后来,定神一看,原来是对面那户人家的女孩子,穿 着戏服在表演昆曲,或许是《游园惊梦》,但在现代的公寓 看到这样的情景,真让人有点毛骨悚然。

一、游沧浪亭

哥哥曾写过一篇回忆江南的文章,提及我和他在藕园 碰到一个美丽的少女事情。其实他记错了。那个园林不是 藕园,藕园在苏州城的北面,我们那天去的是沧浪亭,碰到 的红衣少女是浙江绍兴人。

苏州的园林我大部分都游历过,有些园林去过好多 次。读大学时候学校每年都要发三张园林券,来同学便带 他们到各个园林转悠,周末自己也会和几个同学去逛园 林。可惜那时没有女朋友,在园林里拍的照片也大都是和 几个男生,心里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所以我虽然很喜欢 苏州园林,但却很少写有关园林的文章,除了写得人太多, 大概也和自己的落寞青春有关。

江南的园林向来婉约,沧浪亭似乎有点与众不同,它的 名字有点阳刚的气势,“沧浪”二字足以让人想起还在野蛮 时代的江南,古代的江南,野蛮而好战,我喜欢沧浪亭或许 仅仅是它的名字,它令人怀古。我喜欢沧浪亭也或是因为 它的墙外有一片很开阔的水面,看起来有点自然的味道, 如果游人要拍照片,从外面取景更好。里面的景色自然也 不错,虽然里面也有很多文人题词和假山亭台,但是和拙 政园、留园相比,沧浪亭还是多了点野气,也如朱文颖在她 的小说《水姻缘》里描述地那样,多了点杀气。但就“沧浪” 二字就足以显现这种温柔中的杀机,再加园子外开阔的水 面,真有点秋风萧瑟的味道。而且在苏州,无论是网师园、 还是拙政园,大都深藏在巷子里,很内敛,惟有沧浪亭老远 就可以看到,沧浪亭的性格是外显的,这种外露锋芒的性 格从它的建筑也可以看出来,其他园林的建筑都由纯粹传 统的建筑组成,假山亭台,无不是这样,但是沧浪亭却不 同,它的里面还有一个罗马式建筑,那就是现在的颜文梁 纪念馆。陈丹燕在她的《上海的风华雪月》专门一篇题为 “颜文梁的客厅”的文章,写颜文梁从巴黎带回来一万多册 美术书和五百多具石膏复制品,就存在当时的苏州美术专 科学校,这个学校就在沧浪亭里,石膏已经被战争和文化 革命销毁,但苏州美专的遗址还在,不过改了名,现在是颜 文梁纪念馆,它是那种典型的罗马建筑,高大气派,有宏伟 的罗马式圆形大柱,和周围中国传统园林放在一起,似乎 并不协调,但却自成特色。进纪念馆要踏上好几个台阶, 纪念馆分两层,一楼介绍颜文梁生平,二楼就展出颜文梁 的作品,在二楼我看到了颜文梁获奖的水彩画《厨房》,画 得确实很精湛。

沧浪亭的门票也比较便宜,即使不用学校的园林券,那 时只要 7 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张,所以去的次数很多。我和 几个同学往往先是在人民路的一家叫蓝色书店里看会书, 然后再到沧浪亭去游玩。沧浪亭不大,一个下午就可以参 观完,还可以赶回到学校吃晚饭。带哥哥去的那天是个四 月的下午。阳光很好。沧浪亭门外的水面波光粼粼的,很 是迷人。我们先在外面转了一圈,然后买票进了园林。逛 过很多园林,可叫我说说每个园林到底有什么不同,真的 说不上,有时觉得每个园林都差不多,只不过拙政园大气 点,留园精致点,网师园小巧点。但要具体说说其中的味 道,真的说不上,只是觉得走在园林里,离开了人群,融入 了自然和建筑中,比较舒心。我逛园林,并不大注意那些 有名的景点,凡是觉得可以的地方,我就多看两眼,也不太 记那些碑文,苏州园林里的碑文和题词太多,记住了也没有多大意思,我喜欢的是在园林里随处都见到各种自然或 者塑造的景色,不像街道上,总是有些地方让你舒服,有的 地方让蹙眉。

就在那个下午,我们碰到了那个浙江少女,她真是典型 的江南美女,迈着款款的步子,一身红衣裳,手里拎着很 时髦的黑包,有点像从陈逸飞的画中走下来,神情很天 真。我们不知怎么和她说了话,知道了她是浙江绍兴人, 一个人没事专门到苏州来游玩。她给人感觉很特别,仿佛 她就属于这个园林,她一走进园林,就和园林的一切都融 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我一生中再也见不到的图景,而我们 都成了园林里多余的人。

后来不知如何,大家就分手了,她走时的样子我也记不 得了,现在只记得她穿的是一身红色衣裳。那次去游玩, 我们没带相机,没能和她合张照片。

所以一切只能说像梦一样,有点不真实。或许哥哥说 是在藕园见到那个红衣少女是对的,或许我们根本就没有 见过红衣少女,只是在德加的印象派绘画,或者是安格尔 古典主义绘画里见到过。

二、夜游网师园

好久没有去网师园了。以前我住在乌鹊桥那里,离网 师园和沧浪亭都很近,闲来没事,常去这两个园林里闲逛。

这两座园林我都很喜欢,我觉得它们代表了苏州园林 的两种风格,沧浪亭残留着野蛮时代的江南遗风,带有一 种野趣,园子外那片开阔的水域,到了秋冬之际,也常常让 它多了点朱文颖《水姻缘》里所说的杀气。网师园则是风 雅颂,像苏州的刺绣,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而且她藏在深 闺,外地人来苏州,如果没有朋友领着,还真不容易找到。 我住在乌鹊桥时,每次从学校下课骑车穿过十全街回家, 其实都要经过网师园,但稍不留神就会忘记它,不过,有时 我也会把车子停在街边,从热闹非凡的街市转入网师园, 顿时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那时因为住的近,有时我也会有难得的兴致,扔下手中 的所有事,特意去网师园游玩,有一次碰巧下雪,我兴致很 高,带了把伞,沿着乌鹊桥路,一直走到网师园。大概因为 下雪,那天园子里的人似乎很少,印象中似乎除了我,没有 别的游客,园子里静悄悄的。我一个人在园子里走着,看 满墙上的古人字画,看对面的亭台楼阁,不知道玩了多久, 也不知道雪是什么时候停的。

还有一次印象特别深的是夜游网师园。那时我已搬离 乌鹊桥,住到了吴中区这边,有一天我从家乐福出来,骑着 电动车疾驶在喧嚣的迎春路时,接到同事电话,说南京大 学的丁柏铨老师来,让我到老苏州酒楼吃饭。我赶紧把东 西送回家,衣服也没有来得及换,就骑车前往十全街。还 好到了老苏州时,华灯初上,饭局也刚刚开始。在座的除 了丁老师,其他人也都不怎么能喝酒,我是更不能喝酒,喝 了一点,脸便红的很,饭后主题是“夜游网师园”,丁老师瞧 着我通红的脸打趣说:“一果,脸色微醺,正适合赏园。”

虽然早已听说网师园的夜景很好,但我却从来没有在 夜晚游玩过,自然向往的很。饭后一行人便直奔网师园, 夜晚的十全街热闹非凡,但到了网师园时,便越来越幽 静。网师园门口站着一位个子不高,活泼甜美的女孩,她 是今晚的导游。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开始赏景和看节目, 有评弹《娄阿鼠的故事》、昆曲《游园惊梦》,还有舞蹈、古 筝、古琴、笛、箫演奏等等,大概每晚都是如此。不过,对我 这样没在晚上来过的人来说,却很新鲜。

那天好像是中秋,正是赏月的好光景。可网师园里的 人并不多,除了我们,就只有一群日本游客。演员们表演 时,大家听得都很认真,偶尔有人走动,也都特别小心。演 员们演的也认真,现在传统文化日益复兴,许多茶馆、酒楼 也都有昆曲和评弹节目,但在一些茶馆里听了几次,我觉 得都不怎么好,大概是忙于生计,许多演员也都敷衍得 很。但那天晚上,所有演员给我的感觉都很投入,尤其一 个演奏古筝的女孩,仿佛是很珍惜出场的机会,完全沉浸 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的手指用力而又节奏地拨动着琴弦, 真的是扣人心弦。

而当她结束,静了一会儿。远处忽然传来杳渺笙歌,原 来还有一位吹笛的女子和吹箫的男子,站在离我们颇远的 亭子里吹奏,身影似乎有点模糊。我们这边的亭子里,有 人坐着,有人站着,有斜靠在栏杆上。聆听那边的笛声和 箫声。两个亭子之间隔着水,那笛声和箫声便仿佛是从那水里飘出,带着一种落寞、诡异的气息,似乎还可以看得见 笛声和箫声的影子在水间轻轻地飘起,重重地跌落,这让 我不由地想起张艺谋电影《英雄》里的有一段水上。

不知道为何,这情景让我有点紧张,我可从来没有见过 这样的网师园。所以刚才的一点醉意全无。我有点紧张地 盯着远处表演的演员,他们的面孔都看不清,他们的举手 投足,也仿佛来自另外一个朝代,自然他们演奏的是另外 一个朝代的故事,而且应该是一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 乐事谁家院”的悲情故事。我不知道其他人看了这个节目 是何感受,而那天我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而在笙歌渺渺之中,我忽然发现那个活泼可爱的导游 一个人坐在院子外面,朝着水面发呆,她在想什么呢?或 许是感到无聊吧。不过,当这个节目演完后,她迅速站起 来,恢复了一脸天真灿烂的笑容,进了屋,又跟大家绘声绘 色地讲解景点。她每说完一次,都会露出开心灿烂的笑 容,那么自然。

以致我疑心,刚才我看到的落寞女孩,并不是她。

三、台北人

很早就买了本《台北人》,封面做得很精致,翻开渗透着 墨香的扉页,看到了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英俊 洒脱,面带微笑,拍这张照片时,这个年轻人大概大学刚毕 业,看上去,也就二十四五岁的样子。

照片里的年轻人叫白先勇,《台北人》是他写的小说的 短篇集子,这个集子里的小说多描写那些 1949 年前后从大 陆流离的各种人物的境遇,小说写得很华美,但华美中又 总透露出失落,而这种失落却并非如张爱玲的小说带着一 种世俗之气,也非象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那样矫揉造 作,是迎合现代怀旧情绪的产物,它的华美和失落都是那 么自然,因为《台北人》写得就是他自己那群人,一群生活 在社会上等阶层,却又命运陡转的失势贵族,而今天这个 贵族又回到了他被迫离开的繁华古都,他是来赴宴还是来 悼亡?

他来是做演讲的,是作为一个客人来给南京大学的学 生讲他的创作经历。那天,他演讲的地点是“逸夫馆”馆 3 的 113 阶梯教室,听说白先勇要在这里演讲,阶梯教室里早 已挤满了人群,找不到位置的学生和老师就在地上铺了张 报纸。他还没来的时候,人们窃窃私语,可能都在猜想这 个旧时贵族的仪表和心情。他终于来了,一个身材魁梧, 却又有点女性化倾向的男人,在南大中文系主任周宪教授 的引领下,登上了讲台,窃窃私语的观众一下子变得沉静 了,都刷地把眼光对准了他。他似乎有点害羞了,白皙的 脸上泛起红晕,他的手指有点卷曲,动作似乎很柔媚,轻轻 地把倒上开水的杯子挪了挪,主人将他的经历和成就简单 介绍后,他开始演讲了,但他没有稿子,只是絮絮道道地说 起来。

他演讲的题目是《我和南京以及南京对我创作的影 响》,但他不善于演讲,语言不断地重复。讲到一半的时 候,观众似乎不满意了,窃窃私语声大起来,也有年轻的学 生仿佛不耐烦起来,拎起时髦的背包毫无顾忌地离开了席 位。但也有人不断地进来,就这样人们进进出出,仿佛这 个阶梯教室就是这个大舞台,进进出出的只是跑龙套的, 主角还在舞台中心,他对进出的人群丝毫也不在意,他完 全沉浸在剧情中。他也不在乎语言的重复,或者说他根本 不在乎自己在说什么,他沉浸在一个早已消失的剧场中, 他是唯一主角,其余都不重要,重复在这里包含了一种特 别的意义,或许他是故意重复自己,重复一个过去时代的 生活,而那些生活和南京、苏州和台北有关,他曾把它编进 了《台北人》的小说中。

时代的变化让人昏眩,现在他又对观众讲述这些故事 的创作缘起。他对观众谈其对南京的看法,他似乎并不在 乎其尴尬的身份,他好像对于过去的历史很留念,却又有 点不在意,他说到童年游玩美龄宫时,竟腼腆地笑起来。 像个天性未泯的孩子,又像一个正在做梦的老人。

原来那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文/曾一果(作者系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