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 让学生成为自己乃教育的本源

发布:2018-09-16 11:58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朱永新教授再谈精英教育

他是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是笔耕不辍的学者,更是一位对教育怀有激情的实践者,他发起的“ 新教育实验”自2000年开展以来,已经历经了十几个年头,使 3500 多万名师生受益。

前段时间,朱教授在新浪博客发表《我们需要精英教育吗?》,他在文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文章是参观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后得到的启示。这座中学每年只取高中基本学力测验中排名前1% 的学生,这座中学每届毕业学生超过 40%(约 500 人)进入台湾大学就读,这座中学出了马英九、连战,台湾大学的教授中每 3—4人中有一位是建中的毕业生。建国中学公开地提出精英主义的办学路线,但在大陆,精英教育被提及时大多还是怀抱琵琶半遮面。建国中学的招生已经完全摆脱了“权”和“钱”的作用,所有学生都是根据政策公开透明地录取,所以他们能坦然接受外界的指责。

何为精英教育?分数只是精英教育非常细微的一个方面,它希望培养出来的是有杰出的能力、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平民情怀的学生。以人的全方面发展为逻辑起点,这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首先要求的是社会责任、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朱教授说,最好的教育是有教无类,这解决的是大众化的问题,而精英教育是因材施教,满足的是个性化的要求。从国家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 精英教育为国家培养尖端人才,解决社会需求,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从个人层面来说,给每个学生最合适的教育,给他最需要的教育,让每个人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也是解决教育公平的路径和方法。

目前精英教育零星而又不成体系,朱教授说, 我们需要成系统的精英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去筛选人、鉴别人、了解人,才能保证高校找到需要的人才。”现在主要的人才选拔标准是高考,但是在朱教授看来高校的人才选拔不应该局限于应试的分数,“分数很难真正的评价个人是否优秀,即使是同一张卷子,同样的分数,答错的题不一样,知识的含金量就不一样,学习的能力也不一样。”朱教授提出,分省命题的缺陷在于考卷命题还没有走专业化的道路,临时从学校征调的出卷人都不是专业的教育评价专家,这样就使得命题的信度和效度难以保证,很容易出现较高的偏差度,导致每年考卷的难易程度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人才评价体系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比较明确的是,不少专家都同意严格按照分数从高到底来执行人才选拔标准会剥夺高校的自主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学校难坚持自己的定位。

领袖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都是无法通过一张考卷体现的,个人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过程都是重要的方面。而精英教育渴望 的就是希望学生朝着有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让 学生能具有人文视野、做独立的价值判断,希望在应试教育的人才选拔机制中进行有效的补充,渴 望让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他的教育,给予孩子幸 福而完整的教育。朱教授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让 孩子成为他自己。

一个标准、一套模式,评价不了每位学生的价值,要真正实现每个人“全面和谐的成长”,需要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从而关注到每个孩子个体。家长要打破功利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丢掉唯分数

--  未完待续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