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绣第一人周莹华苏博开展
发布:2019-05-15 21:06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三千青丝为谁绾, 俏魅红颜为谁妆?三
千墨发为谁留,一袭红衣为谁着?”
4 月 24 日下午,苏艺天工——大师系列·
周莹华发绣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 周莹
华出身于剌绣世家, 父亲高伯瑜是苏州刺绣
研究所的创办人之一, 她本人是江苏省工艺
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
化遗产发绣项目的传承人。
周莹华精于绣制各类刺绣艺术品, 尤其
善于绣制发绣,其作品多次荣获“百花杯”中
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和优秀作品奖, 被誉
为中国发绣第一人, 其所绣制的刺绣品被国
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 兰奇 等 世 界 名 人 收
藏。
1300 多年前,唐朝的佛教正处于鼎盛期。
一些信佛少女剪下自己的长发绣成佛像,每
日焚香祷告以示虔诚, 这就是发绣最早的起
源。
传 统 丝 绣 中 的 滚 针 等 都 能 在 发 绣 中 体
现。 而且,由于头发中间是空心的,本身具有
一定的弹性,画面看起来更加立体。 发绣有着
线条明快、耐磨耐蚀、永不褪色、利于收藏等
特点。
然而,近年来发绣在苏州已经无人绣制。
在周莹华眼里, 发绣是传统刺绣中一颗古老
而耀眼的明珠, 绝不能就这样任由它没落失
传。 为了将发绣发扬光大,她几乎将全部精力
都放在了对发绣的钻研上,20 多年过去,尽管
她的发绣技术已然炉火纯青, 也从不曾停止
过对发绣的摸索和学习。
要成就一幅发绣精品, 除了发绣艺术家
需要掌握高超的技术之外, 发绣本身所使用
的头发也非常重要。 老年人的头发不能用,太
脆容易断, 男子的头发不能用, 太粗不好塑
形, 周莹华发现年轻女性的头发才是最佳选
择,够长,也够韧。
除了对头发进行加工的工序外, 发绣面
料处理、上绷、勾稿、绣制、下绷以及装裱等每
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每一步都需要周莹华
打起十二分精神制作,否则,就会有损整幅发
绣的完美性。 所以周莹华只要一进行发绣制
作,就会变得格外的专注,神经一直紧绷到发
绣作品的最后一步结束。
发绣工艺全部采用手工勾稿, 让整个画
面都呈现出来。 人发硬粗细不均,需经脱脂、
变软处理才能刺绣, 技术要求高, 制作难度
大。 从设计到刺绣完成需经过一年半时间,最
后装裱、嵌锦、表膜再配制合适的镜框,完成
一幅发绣作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般丝绣作品是富丽华贵的, 而发绣是
古朴典雅的, 但是周莹华的发绣作品却通过
发质的浓淡、 粗细、 曲直等表达出原作的形
态,达到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效果。 其作品
长达 13.5 米的《姑苏繁华图》,就是她带着 10
位绣工历时 3 年才完成的, 图中有一万两千
个人,近四百个舟筏,五十余座桥梁以及市招
五百六十多幅,亭台楼榭,水语人家,将姑苏
古城的繁华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可谓精巧
绝伦。
另一幅彩色发绣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也
是周莹华的呕心沥血之作,长二十余米,采用
一比一的比例, 用独特的发绣技艺和连环长
卷的方式, 描摹了南唐臣宦韩熙载为远离官
场争权夺利而在家摆宴行乐的场景。 周莹华
巧妙利用多种针法,通过线条构图,立体再现
原画的精髓和神态, 就连衣袖的飘逸和桌椅
的纹理都清晰可见。
由于题材和技法的原因, 发绣流传下来
的作品大多较为简单、粗糙。 周莹华在题材上
不再受佛像的局限,在技法上也大胆创新,乃
至于她的每一幅发绣作品皆古朴典雅、 精美
秀丽, 有一种形似笔墨丹青却胜过笔墨丹青
的魅力, 精湛的刺绣手艺加上发丝入绣的巧
妙神奇,共同打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美感,令
人叹为观止。 文/摄 冯丹霞